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纪实文学

打印

士兵情结渗透在血液中——记石祥老师

石祥老师作为著名军旅诗人、歌词作家,获得过许多重大奖项和社会荣誉。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他、写他,我还是想用战士的荣光这样似乎不太高大上的词语,来形容这位慈祥长者。因为我觉得他既是从战士起步,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写作生涯,而且直到晚年,也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再一点,就是据我所知,石祥老师也十分乐意大家称他为战士诗人

石祥老师在战士中间

我和石祥老师的交往,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那时他早已名满天下,担任着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的职务。而我,则是一名刚刚调入军区机关的营职干事,业余文学爱好者。

同在一个办公楼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有了当面向他学习请教的机会。因为我也是从当战士开始就发表了一些诗歌作品,他从刚认识我,就十分亲热和亲切。后来和他接触多了,感觉他对部队的战士作者,似乎有一份偏爱,他和我聊天时经常谈到的,也是当战士时的创作甘苦。

那时候,机关的不少同志都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但我和石祥老师聊天时,却从来没有拘束的感觉。这是因为,一方面他本身平易近人;另一方面,也是我通过学习作品感悟人品,早就在心里把他当成了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愿意向他敞开心扉。这一点,石祥老师印象也十分深刻。以至到1996年,他给我的第一本诗集写序言时,专门写到:解民同志和我同在一个政治机关工作。他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一名文武双全的干部,看上去他有些腼腆,其实他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炽烈的火;乍接触、他好象不善言谈,实际上他的感情世界很丰富……”

石祥老师为本文作者题序亲笔写的题目

石祥老师为本文作者的第一本诗集作序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来这篇序言,石祥老师就是从引用著名诗人郭小川关于战士的一段诗句开头的: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石祥老师心中浓烈的士兵情结。

石祥老师

时光如梭。若干年后,我和石祥老师前后脚住进了军区政治部新建的机关干部住宅区。同在一个院,交往的机会更多了。我能感觉到,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部队基层作者的关心和厚爱,常见他用邮寄书信和接待来人的方式,对部队的基层作者给予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

石祥老师有一段话,一直记在我心里。他说,有人认为士兵生活枯燥无味,没有多少可写的,这是一种十分浅薄和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士兵就像是一棵棵小草,他们最贴近土地,他们的喜怒哀乐里,能倾听到大地的脉搏,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你真正走进士兵的内心深处,你就会发现,士兵本身就是诗。

士兵本身就是诗。这话说的多好啊!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士兵的真情大爱,是总结不出这么经典的语言的。

一晃好多年又过去了,我转业到了地方工作,石祥老师也搬到了别的小区,期间多年断了联系。一天晚上,在瞭望中国新媒体微信群里,看到了别的战友上传了石祥老师为这个新媒体书赠的题词,群友们一片欢呼之声。我知道石祥老师年事已高,平时社会活动也一定很多,真心不想没事再打扰他。但是因为新媒体的总编战友张大帅,出于对老同志的关爱吧,硬给我挂了个名不副实的新媒体艺术总监头衔,名字出现在每期的版面上。我怕石祥老师看到网刊后知道我在这个群里,我不主动给他联系,有忘恩负义之嫌,所以想来想去,托一个有他联系方式的老战友,把我的手机号转发给了石祥老师,而且专门附文字说明:老师您社会活动一定很多,我就不要求加您微信或者给您打电话了,我把我手机号发给您,您有什么事需要我跑个腿啥的,可随时给我来电话。这样处理后我心里觉得踏实了。

石祥老师寄语瞭望中国新媒体

到第二天还是第三天的上午9点多钟吧,我因为前一天晚上睡觉比较晚还没起床,突然手机铃声响了,我一接电话,是石祥老师打来的,我赶快围着被子坐起来接上了话茬。石祥老师思维还是那么敏捷,还是那么健谈,用手机和我聊了将近四十分钟,还是因为有个送快递的咣咣敲门,我们才结束了电话聊天。交谈中,除了互相问候,老师又给我谈了许多交心的话。比如他谈到:一个人事业上发展的再好,都不能忘记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没有组织的培养教育,没有组织给的平台,光靠个人奋斗很难成器。我尤其清楚地记得,他在回忆当年一些老领导情况时说:魏巍和胡克这些部队文艺界的老前辈,发现基层部队一个能写东西的好苗子,比对他们儿子都亲!我当时就心想,老师您何尝不也是这样!

可以说,士兵情结是渗透在石祥老师血液中的。且不说他在当战士期间就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好诗,即便是他调到高级机关工作后,也始终保持着与基层部队,与战士之间的血肉联系。他多次说过,创作离不开生活,部队作家不能忘记基层连队这个根,不能不关心士兵的喜怒哀乐。在战友文工团工作期间,石祥老师和曲作家们一起,坚持到基层连队代当兵、代职,体验生活,了解官兵的心之所向,情之所系。写出了《打靶歌》《投弹歌》等一系列深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歌曲。他和曲作家们在跟随部队拉练过程中,写出了《老房东查铺》《一壶水》《战士想的是什么》等歌曲,很快在广大军民中传唱开来。其中《一壶水》的歌词,是他在跟随部队拉练去往刘胡兰故乡的路上创作出初稿的。再后来,他创作的《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著名作品,也都是从火热的部队生活中受到启发,从基层官兵的情感需求中获得灵感,从而满怀激情创作而成的。

石祥老师的士兵本色,在晚年时,更多的体现在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上,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这是我近日去他家拜访时和他聊天,感受最深的一点。

那天电话长谈结束时,石祥老师热情邀请我抽时间去他家做客,还说从网络媒体上看到过我的一些诗歌新作,感觉写的不错,要我去他家时带上新诗集,从中选一组,由他推到正式纸媒刊物上发表。214日下午,我登门拜访了石祥老师。约定好的到达时间是下午三点,因为路上堵车,我赶快在两点四十分那会给他打电话说可能要晚到一会,结果他说他已经在楼下等我了。等我车进他们小区时,85岁的石祥老师已经在寒风中等了我二十多分钟。

多年没见,真是亲切!上楼以后,老师为我沏茶倒水,开始了师生之间又一次愉快的畅谈。交谈中我了解到,石祥老师退休之后,依然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些年来,他对组织上安排的各项活动,每次都积极参加,为宣传党的文艺政策,扶持正能量的文学创作,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余热。对一些民间团体邀请他参与的活动,则坚持按照军休干部有关管理规定处理,以免一时不慎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更没想到的是,一个85岁的老人,说起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会,他把握的是那样全面、准确和深刻。而且他还曾多次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同志的好评。他对我说:我对党的感恩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要没有党的培养和参军后的锻炼,我根本不会有今天。

石祥老师退休后,继续用诗歌做武器,弘扬正风正气,抒发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在一首去年新创作的题为《第二十座红船里程碑》的诗歌里写道:

啊,我的梦在飞,

我的歌在飞。

党把我磨炼成一把镰刀,

党将我铸造成一只铁锤。

我胸前佩戴上,

光荣在党50纪念章,

姓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

一辈子也不后悔。

我举起右手再宣入党誓言

永远忠于人民忠于党!

生也不愧!

死也不愧!

这是多么坚定的信仰,这是多么可贵的忠诚,这是多么炽热的情感,这是一颗多么年轻而富有激情的心啊!越是走近这位老人的内心世界,越会被他满腔赤诚所感动,越感到保持初心、坚定信仰,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石祥老师在职时,就对书法有一定研究。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研习书法,文墨相得益彰。聊天中我了解到,这些年来,他曾将自己书写的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两千余幅书法作品,无偿寄赠给边海防哨所、英模部队及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线官兵。2014年,他还在云南昆明举办了石祥诗词书法展,筹资改善当地一所农村小学的食宿条件,还为学校题写校名月亮小学。之后,他又筹资资助了家乡河北清河的一些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教职员工。他说,无论是诗歌、歌词还是书法作品,只要能起到为兵服务、为民服务,为党争光的作用,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时间过的很快,师生畅谈之间转眼已是下午六点多了,我想请石祥老师和他爱人老两口到楼下简单吃一口晚饭,两位老人坚辞不去。我只好请老嫂子为我和石祥老师拍照留影,然后带着石祥老师提前为我写好的书法作品《十五的月亮》歌词全文以及他的文集,准备告别。

石祥老师书赠瞭望中国新媒体艺术总监、本文作者乔解民并合影留念

临出门我突然又想起来,前几天我家小孙子学校放假期间我带他玩,给他说起过石祥老爷爷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位著名诗人、作家的故事,还给他读了石祥老师为我最早的那本诗集写的序言,意在激励他要从小有理想、有志气,好好学习走正路,长大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刚满8岁的小孙子天真地说:爷爷,您认识石祥老爷爷,那能不能让这位老爷爷给我写也几个字啊,我就也有序言了!孙子的话逗乐了我,我当时就答应了他。为了不在小孩子面前食言,我给石祥老师说了这件事。

石祥老师谦和笑着说:这好办,马上写!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不可忽视,他们都是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的未来之兵、未来之星啊!说着他就和我来到书房,铺纸研磨,写下了诗与远方——书赠乔英宸小朋友的珍贵题字。

石祥老师书赠乔英宸小朋友

忘记了从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生活琐事中体现出高尚往往是最真实的高尚。从这件小事上,我也体会到了石祥老师关心关爱下一代的古道热肠,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他身上质朴的士兵本色。

石祥老师与乔解民合影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jswx/2023-02-20/8032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2-21 关键字:纪实文学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