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舆论

打印

金龙鱼原来是外国品牌?伪装成国货32年,调和油里的“克格勃”?

前言

食用油作为中国餐桌上的“常驻嘉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国人心目中油的代名词,金龙鱼调和油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占有45%的市场份额,是老少皆知的品牌。

但实际上,这条我们见得最多的“金龙鱼”,其实是一条“外国鱼”,一条在国内游了32年的“马来西亚鱼”!

为什么说是马来西亚鱼?因为创始人目前是马来西亚籍华裔,公司在新加坡。

但不影响它在中国挣钱,去年一年,更是狂揽了2575亿。

它是怎么做到的?

过山车一般的“金龙鱼”

1992年,来自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在深圳创立了金龙鱼食用油公司,将小包装调和油首次引入中国市场。

少年郭鹤年

在帮助中国人养成购买小包装食用油的习惯的同时,金龙鱼也迅速占领了中国食用油市场,成为业内的领军品牌。

金龙鱼的成功离不开郭鹤年的商业头脑。

20世纪80年代末,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人们还是拿着空瓶到油店用粮票换油。

郭鹤年敏锐地看出这种买油方式存在卫生和计量不准的问题,因此决定在中国推出包装完好、量足的预包装食用油。

为顺利进入中国市场,金龙鱼找来国企中粮合作,成立海南油脂公司。

在最初几年,中粮通过国企事业单位发放福利油等方式帮助金龙鱼打开市场。

随后,金龙鱼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从电视广告到大街小巷的广告牌无处不在,请来一线明星作代言,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龙鱼还成为首个与奥运会合作的食用油品牌,并赞助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女排联赛,这些举动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它是国产品牌的认知。

尽管金龙鱼实际上是马来西亚品牌,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已与中国本土品牌划上了等号。

然而,长期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龙头地位的金龙鱼,在近几年也开始面临销量下滑的窘境。

一方面,金龙鱼品牌遭遇多起假冒油事件,让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产生了疑虑。

2015年温州就曝光出超过2吨的假冒金龙鱼油,严重损害了品牌信誉。

更致命的是,金龙鱼作为调和油,含有转基因成分,但长期不按规定标明,多次因此被海关列入黑名单。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健康危害让消费者们却步,这也是金龙鱼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郭鹤年针对中国市场做出的三件事,和一家臭名昭著美国公司。

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是疯狂输出中华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外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这个人口大国和潜在的消费大市场。

新加坡企业家郭鹤年也看准时机,意图将他在东南亚经营多年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引入中国。

郭鹤年祖籍是中国福建,后移民到马来西亚,积累了食品加工业务的经验。

他在香港成立嘉里集团,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1991年,终于找到机会,将金龙鱼食用油首次引入中国。次年,在深圳建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家金龙鱼工厂。

作为老牌外资企业,金龙鱼非常明白要在一个陌生的发展中大国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对本地文化和市场有充分的理解,做出针对性地方案。

于是金龙鱼在产品本土化方面下了大功夫。

郭鹤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名称和包装设计迎合中国消费者,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

金龙鱼的中文品牌名称就实在是妙笔生花。

“金”代表着财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美好的寓意。

“龙”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令人向往。

“鱼”给人启发性的联想是这家公司希望能在中国广袤的市场里获得丰厚的收获和利润。

这三个字组合起来,既响亮又吉利,让人一眼就觉得这肯定是一家可靠的中国本土品牌。

哪里会想到,这只是一条外来的“马来鱼”呢?

再加上包装设计大量采用红色,表面印着繁体中文,典型的中国元素无处不在。

这些细节完美契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结,让金龙鱼轻而易举地融入了中国市场。

所以郭鹤年紧接着做了第二件事,因为当时国民收入并不高,那就从定价和小包装上下功夫。

金龙鱼注意研究中国的消费群体和销售渠道。

当时中国家庭的包装油消费还很少,金龙鱼推出小包装产品,定价低廉,迎合了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他们还着眼于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批量采购,在节假日期间大力推销礼品装油,赢得了这一消费群体的支持。

多渠道并举,使金龙鱼快速打开市场,在全国建立起了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既然线下已经铺开了,郭鹤年随后就在线上再点“一把火”,大量宣传轰炸奠定品牌知名度。

金龙鱼还深谙品牌营销之道。

他们在各类媒体投放大量电视和报纸广告,选择中国民众熟悉和喜闻乐见的知名艺人来代言。

“金龙鱼1:1:1调和油”几个字被刻入了老少皆知的集体记忆。

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电视广告尤其珍贵,金龙鱼成功占据了视听资源,深入民心,被许多人误认为中国本土品牌,成为忠实用户。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食用油也开始崛起,金龙鱼市场份额在缩减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舆论的压力——转基因。

金龙鱼成功运用策略在中国站稳脚跡,与中国消费者结下深厚情感。

但后来频繁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不得不反思这种情感的盲目性。

2015年金龙鱼产品被查出大规模造假售假。

2020年多次进口转基因食品原料却拒绝标识。

同年,产品还被曝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这些事件充分暴露出金龙鱼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漠视中国相关法规,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郭鹤年做的三件事只能说是为金龙鱼这些年开了个好头,那不得不在转基因这个基础上提一嘴美国公司——孟山都。

臭名昭著的孟山都

先来交代下时代背景。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根据协议逐步开放食用油市场。

原本对外资设立高门槛,现在取消许多限制,允许外资通过合资、独资等方式进入中国食用油行业。

关税也大幅下调,原油和食用油进口数量限制取消。这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食用油市场创造了条件。

那食用油原材料靠的是什么?很明显,大豆。

大豆是中国食用油最主要的原料。

加入WTO后,国外大豆快速涌入中国市场。

1996年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

但到2000年,中国已经进口大豆1042万吨。

202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惊人的10032.7万吨,较2000年增长了863%。

目前中国对大豆进口依存度已达83.7%。

那这天文数字的大豆都来自哪里呢?老美老巴。

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占总进口量的89.9%。

这使中国的大豆供应链面临巨大地缘政治风险,一旦中美关系出现问题,美国可以通过限制大豆出口对中国施加极大压力。

而且这粮食控制不管是中国,全球都有压力。

目前,全球80%的粮食贸易被四大国际粮商控制,中国每年1亿吨大豆进口也难脱离其控制。

这四大巨头是美国的ADM和邦吉,以及嘉吉和法国的路易达孚。

它们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进口。

那是通过什么掌控的呢?就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首先是控制全球种子市场,并且和除草剂推出了一种捆绑销售。

家里有长辈的可以问一下,早些年农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见过孟山都的除草剂,而那个时候,正是他们向中国输出转基因种子的时候。

美国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通过转基因技术它已经控制了全球多种重要农作物种子的70%以上市场份额,如大豆、玉米、棉花等。

这使其成为实际上的农业科技霸主。

你以为孟山都是什么好东西?那可大错特错。

上个世界的美国、日本和越南,基本上被它祸祸个遍,恨它的人没有一亿也有八千万。

所以在金龙鱼被曝出转基因方面的丑闻时,在结合原材料大豆,很容易让人误会。

结语

随着国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加强,消费者开始更看重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而不仅仅是品牌知名度。

另一方面,金龙鱼品牌的成功也启发了其他民营食用油企业,如鲁花、福临门等品牌的崛起。

可以说,金龙鱼“破冰”之后,中国的食用油市场才真正走向成熟和繁荣。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需要尊重中国法律和文化,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成功的本土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包装和宣传,而要落实到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中国消费者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过于轻信外资品牌的包装承诺,学会辨别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的优质品牌。

只有双方互相监督制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发展。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yulun/2024-04-10/8743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4-11 关键字:舆论  民心所向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