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舆论

打印

鲁迅的“硬骨头”是靠“高收入”支撑的吗?

前两天看了李洁非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叫《文学史微观察》。其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叫“收入”。在这里,李先生从个人收入的角度分析了鲁迅等民国时期的一些文人的处世态度、性格。他有这么一种看法,即鲁迅所以是“硬骨头”,“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是因为他有“高收入”。为了证明这种观点,李先生又以茅盾等人为例:茅盾等人在做事上比较圆滑一些,原则性不如鲁迅,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不及鲁迅,是生存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处世方式。

  从收入角度品评这些民国人物,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感觉非常新颖,也很能给人启发。但细思量之后,又会发现这个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鲁迅收入高的时候是硬骨头,那么在他生存困难的时候,是软骨头吗?鲁迅家道中落,曾长年生存艰难,但这一时期的鲁迅并非一个浑身奴颜媚骨的人啊。而一个人有了高收入,并不一定就是“硬骨头”啊。鲁迅在他的杂文就谈到过,一个喜欢做主子的人本身也是奴才,——一个高收入的人在某些时候也会奴性十足的啊。

  所以说,一个人的收入与他待人处世的态度、人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当然,个人收入对人的处世态度会有影响,但只是因素之一。在不同人身上这个因素影响的大小也会不同。比如对很多人而言,家庭教育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本书中还有一章,标题叫“斗争”。主要内容是来品评毛主席的“斗争哲学”。李先生的结论是:毛主席的永远革命理论是错误的,人类社会不能永远斗争,而应该包容。文中还提到了毛主席的《矛盾论》一文,对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李先生倾向于否定,甚至认为这篇文章与马克思的思想相悖。李先生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斗争。——这种看法显然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其实在这一章里,李先生没有把“斗争哲学”梳理清楚。所以,李先生就把“斗争”和“包容”对立了起来,认为“斗争”就是不能“包容”。其实有这么一句普通人都知道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发言的权利”。“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是要争论,这就是“斗争”;“支持你发言的权利”,这是提倡言论自由,就是“包容”。所以说,“斗争”和“包容”怎么会是绝对对立的呢?李先生在这里品评毛主席的思想其实也正是一种理论斗争方式。

  毛主席的“斗争哲学”,是建立在其“矛盾论”的基础上的。这里面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世界永远处在矛盾之中,有矛盾就有斗争。这种观点不对吗?人类进入任何一个时期,比如共产主义时期,矛盾也不会消失。没有矛盾事物也就不存在了。这应该是一种哲学常识吧。人类整个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不也是斗争的历史吗?对毛主席思想的重新认识就是一种斗争,创立新的发展理论也是斗争,——和原有理论的斗争。从微观上说,我们的生活更是处处是斗争,反腐倡廉是斗争,打击假冒伪劣是斗争,包括医疗改革、商品房的调控不都是斗争吗。

  当然,人类社会中的“斗争”,“斗争”本身也不会是完美的,内部也是有矛盾的。比如,我党就犯过“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经济上犯过“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方面也有错误。“斗争”中会出现新的问题,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斗争的必然性”“斗争的永恒性”。否定斗争本身,这恐怕是某种糊涂油蒙了心了。

  2015年正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yulun/2015-03-07/3050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3-07 关键字:舆论  民心所向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