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网友

打印

质疑《学习时报》:“市场经济”等于“经济民主”?

质疑《学习时报》:“市场经济”等于“经济民主”?

《学习时报》9月17日刊出署名“吉力”的评论员文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可分割》。文章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完全是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割裂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这样的经济民主必然会要求政治民主,并且也一定会上升为政治民主。同时,以自主、平等、竞争为基本特点的市场经济,是中国民众学习民主、培育民主素质和能力的学校。”

“我们无法想象,在苏联模式那种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统制经济即所谓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能够生长出民主政治;无法想象,当民众连他们个人的生活和未来都无权自主安排的时候,他们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能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当家作主’。”


“理论是灰色的”,本着“不争论”的原则,先让“生活之树”谈谈直感体悟。

何谓“经济民主”?按照一般人的感觉理解,或者文雅一点,从“民生”的角度理解:这世界是大家的,应该大家都享有生存、温饱和小康的权利,幸福和潇洒不能光属于“先富”和“新社会阶层”。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尼基系数过大,那就谈不上什么“民主”了。

人们看到的是:“砸烂平均主义铁饭碗”之后,我们离“经济民主”不是越走越近,而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了。

公有制曾使王崇伦、郝建秀、王铁人们焕发出空前的自觉创造热情,是翻身做主还是“专制奴役”的结果,“论”起来难免要“争”,且置勿论。但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经济民主”状况,倒是有目共睹说得清爽的。

许多社会问题,精英与草根阶层的认识都是肝胆楚越,缺少共同语言;不过有两点似乎争议还不大,一个是腐败,一个是大众失语。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腐败愈演愈烈的背后,一面是权钱结合,特权极度膨胀,一面是大众民主的同步丧失。

过去,官员贪占几百元,运动来时群众都能够跟他算帐,所以不敢腐败;现在,市场经济“观念更新”了,老总享有的是可以给自己定几百万乃至千万年薪的“民主”,是“包”“股”“快卖卖光”直到最终将企业MBO的“民主”;而工人则只好享受随时炒鱿鱼、“下岗分流”和“买断工龄”的“民主”。“包身工”、“打工仔”、12到16小时的日工作制、“世界血汗工厂”、黑窑奴工、等等,加上个“失语”,就是对“经济民主”的最好写照。

有钱有势, 有钱才有势,有钱就有势,强势阶层自然会“先民主起来”;而弱势大众,在丛林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的“经济民主”在那儿?

不如读读小说——《那儿》,就在“那儿”。

如果将“经济民主”理解为董事会式的“民主”,是资本的民主,就是说,“民主”权利按照“生产要素”的多少享用,按照资本的大小来分配的,倒庶几乎近于“真理”。如是,则鄙人不敢异议。

谈理论本身就是“争论”,还是形而上一下吧。

《学习时报》乃最高党校所办,言说政治应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讨论问题自然也应该如此。这是一个前提,立此存照。

十分遗憾的是,极力爬攞剔抉,很难找到一点马克思主义的DNA!除了生硬贴上的“社会主义”标签外,我们仿佛回到亚当·斯密和孟德斯鸠、伏尔泰的话语时代,回到市民阶级“启蒙”时代,此后的几百年,从傅立叶、欧文到马克思和毛泽东,从巴尔扎克、马克·吐温到卡夫卡和萨特,先贤先哲对资本文明的批判和对人类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好像根本都没有发生过,只要有“市场经济”,有“契约”和“竞争”,它自然会给我们送来美好的一切,发财会有的,民主也会有的!

“市场经济”,乃是吉文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市场经济”——逻辑上也就怪了:难道“美国特色的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菲律宾特色”、“印尼特色”、“泰国特色”的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说来说去,不如一言以蔽之,还是“不问姓社姓资”吧。论者模糊立论,质疑也只好模糊质疑了。

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计划经济只能是专制——这样概括吉力高论,大概可以抓住要领了吧。

“民主”这个“好东西”是否为一个普世化的人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里面,从来都讲得明明白白,与吉力的高论格格不入。这里恕不引用,以防“教条”之嫌。我们且看看1980年8月版《辞海》“社会主义民主”条是怎样说的吧:

“亦称‘无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体人民群众,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最高权力。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革命斗争,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而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保障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管理各项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稍加比较即可看出,二者水火不容,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话语世界。《辞海》是“拨乱反正”后的产物,应该说是当代的权威,虽然也得与时俱进,但也不能“颠覆”啊。 何况,17大的报告的提法,也是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呢。

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云云,是一个颠覆马克思主义以糊弄大众的话语,是资本刚刚出世时的童蒙话语。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所设计的“自主、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不过是资本独霸、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

“自由”,是支配自己财富的自由,是“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列宁语)。“平等”,是社会权力规范的金钱尺度,不过是以金钱的特权取代形形色色古老的古老特权。“契约”的核心,是彼此关系中对所有权的认可。

教育部发言人有一个极为精彩的发言,可以看成是对市场经济下 “经济民主”的绝妙诠释:“市场经济时代,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相形之下,我们高级党校的权威的宏论,则黯然失色了!

吉力彻底否定计划经济。虽然指的是苏联,但骂的却是一切“计划经济”:

“无法想象,当民众连他们个人的生活和未来都无权自主安排的时候,他们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能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当家作主’。”

这是中小私企老板教导打工仔的口吻,与张维迎们“不保护富人,永远贫穷”、“哥哥穿新衣,弟弟穿旧衣”的高论如出一辙,孰料竟能出自堂堂最高党校机关报之口。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天生的排斥民主,产生专制——这固然与垄断资本的喉舌接了轨,但却把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颠覆个底朝天。

《共产党宣言》说,如果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消灭私有制。推翻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保障全体劳动人民占有支配生产资料,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不可或缺的前提。——离开《共产党宣言》1848年问世业已有一个半世纪多了,社会主义怎么竟与时俱进出公有制反民主的“原罪”来了呢?

关于“政治民主”吉文的论述多潜台词。

谁敢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民主政治”;不过,如果放到吉文的话语环境中去解读,疑问就来了:

试问:难道“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专制政治”?毛泽东 “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是“专制政治”?“美国特色的政治”菲律宾、印尼等等“特色的政治”不是“民主政治”?

过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性”,总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不够理解。“转型”之后,看形形色色颠覆它的高论,才真正理解这“鲜明性”的意义:这些高论尽管时髦主流,但它们无不躲闪暧昧,因为不如此就不能糊弄大众。

社会问题,还是马列说得透彻,鲁迅对此旧深有体会。“民主”“专制”问题,自不例外:

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无产阶级专政,也即人民民主专政。资本主义的政治是资产阶级专政。

前者,无论那种“特色”,其政治都是人民大众的民主,是对剥削阶级的专制。

后者,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还是总理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买办和地主包括达赖式的农奴主的民主,对劳动大众则实行专制——只许你遵重“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老老实实出卖劳动力“致富”。

明明白白的话语,为什么偏要向模糊处说呢?

其难言之隐在于 “转型”——对美国兜售的、向伊拉克输出的“民主”的暗暗认同和皈依。

过去,“计划经济”是“专制”,认了。现在,与你们的“民主”接轨,还不行吗?

吉力所说的“民主”是市场经济炼狱打造出的“民主”,是“经济民主”基础上产生的“民主”,是通过市场经济这个“中国民众学习民主、培育民主素质和能力的学校”培育出的“民主”。

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穷苦大众,用“豆选”,也曾经创造过与旧世界不可同日而语的草根民主,经过斯诺的介绍,令世界刮目相看。——怎么今天非得经过市场经济 “学校” 的培训,才能“民主”呢?

 “经济民主必然会要求政治民主,并且也一定会上升为政治民主”,

是的,当资本通过“经济民主”茁壮成长到一定时候,它必然会问鼎“政治”,提出自己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要求。

不过,这“民主”与大众的民主不要此消彼长才好。

高级党校过去门槛极高,在人们心目中颇为神圣。现在倒是“走下神坛”了,各级党校纷纷卷入了教育产业化的大潮,有趣的是,在学历商品化的过程中,党校文凭的含金量是公认最低的——除了官员升官晋级之外,在业务职评中很少得到承认。说起来不免使人拊掌喟然太息,尽管从“经济民主”的角度看也许是一种与时俱进。与此同步俱进的,是它在理论倾向上,许多“创新”使人感到是与《炎黄春秋》更为接近。戈尔巴乔夫颠覆苏联的过程中曾有过一个著名的“雅可福列夫现象”,共产党自己作践自己,说起来是咄咄怪事,也该“居安思危”。然而,明明是前车之鉴,可许多人怎么就是视而不见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307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经济民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