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读书

打印

田辰山:在《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首发式研讨会的发言

在《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首发式研讨会的发言

田辰山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新书发行式暨

“国外马克思主义现状与走势”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8年5月23日(周五)上午9-12点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首先,我想借这个机会,向中央编译局杨金海先生、鲁克俭先生,向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先生,向人民大学萧延中教授表示感谢。《中国辩证法》一书的中文版本,是跟他们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分不开的。

在一个简短的发言中,不可能讲很多东西。我只想讲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中国辩证法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的详尽推理,在我的书中和其他发表的作品质中已有阐述,或者留待将来更适合的机会。

一、我认为,在西方思想传统中,马克思的思想是最有可能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对话的部分;

二、我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和走势包括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德里达和福可)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如David Harvey)中的一些部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虽然不是主流,人数不很多,但一直没有间断。在全球化形势下,人类面临种种问题,现在对马克思主义重新产生兴趣正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辩证法的研究,我认为,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基本上有一种难以意会,不易言传的东西。那就是两种宇宙观、思维方式乃至两种语言上的结构差别。这是在语言具体使用情势和场合,双方互相无法察觉的东西。明确地说,它就是一方面,西方人心灵深处的超绝主宰体的宇宙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对立、单向单线思维结构,另一方面是以道和万物的自然世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通变式互系性思维结构;

四、是中西两个文化传统之间的结构差异,导致大量方方面面互为暗处的问题。中西方所处的态势,等于是双方在黑暗中向对方摸行,如同中国京剧的《三岔口》。这种结构性差异的暗处,需要明察,需要向人们解释清楚、需要互相了解;

五、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如果不把结构性差异作为前提,不会产生真正的交流;这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几乎包括任何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把西文“democracy”与中文的“民主”等同看待,其中包含着严重转换概念性质的学术错误。意识不到结构差异,人们往往是用自己的母语意境当作对方语言的意境。在这种学习对方语言当中,产生一种扭曲。这其实不是什么艰深的抽象思维问题,而是个不了解整个故事就不知道甲和乙关系的问题。而这个故事是靠把纷繁零碎的现象合理联系在一起得到的故事。

六、中国最近学术界有各种问题的热烈争论:中西文化到底谁优谁劣?中西方谁的政治制度更好?中国文化是否阻碍现代化?在现代科技方面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传统思想是不是哲学?孔子思想是不是宗教?没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说明中国文学不如西方?等等。这些问题脱离了对中西方思想传统结构差异的认识,是难以解释的。

七、我认为中国与西方的可比性不在于简单地从东西方人都是人出发。不在于类似性和相近性;对比性更产生于对差异的研究。而最应当追究的差异,最使我们有可能知道怎么去追求和谐的根本范畴,就是两大文化传统各自独立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二元对立/通变互系的传统方式及如此形成的两种语言体系根本结构上的差异,是导致出价值观念乃至大量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政治经济行为方式上的我们经常看得见的差异。而看到了根本结构上的差别,就作出了从两大文明和思想传统广阔视野的比较。也就是说,是从森林看一棵树的比较,而不是脱离森林,只在两棵单个树木之间的比较。

八、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当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位置,看到它是西方哲学结构上的一种异军突起,在与中国思想相结合或者说中国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结构的变化。

九、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思想传统不是对立的,而是延续的,是现代历史性的延续—二者不可分割;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也是无法割断的。特别是在历史和政治思想意义上,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历史过程中实现的一种结合。

十、中西方思想的结构差异更突出地存在于西方自由主义、现代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引进任何思想概念,如果没有这种结构差异的前提,导致的误解现象是必然的。

十一、在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十分宏阔,十分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西文化互相开放呈现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是希望,抓不住就是危机。所以我们必须珍视。

十二、弄清这种结构差别,目的是为了相互理解;只有弄清这种结构差异,才有可能达到相互的理解,才有利于消除误解,才有可能为真正逐步实现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找到切实可走的道路。

十三、我在两个文化传统都生活过很多年,这是我想要坚持不懈而做的工作。欢迎志同道合的学者加盟。

谢谢!

(2008年5月22日于北外)


中央编译局召开《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中文版出版座谈会

中央编译局将于2008年6月24日上午9时召开《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版出版座谈会。会议负责人:鲁克俭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电话:66540-9408。
该书被列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一批书目12本),中译本日前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系萧延中教授。
作者田辰山为旅美华裔学者、比较中西方思想文化专家,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成中英、郝大维、安乐哲的学生。田辰山旅居美国夏威夷近20年,潜心考察和深邃思索比较哲学,其新著《中国辩证法》对中国传统“通变”思想如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今天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呈现了贯通中西的壮阔视野,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研究。该著在美国问世后,得到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术之争画上句号”的赞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作品。
会议将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主编杨金海研究员主持;《中国辩证法》作者、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专家、北外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负责人田辰山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儒家和道家的新千年?》作者、中国国际儒学联合会创办理事、澳大利亚邦德大学东西方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理事李瑞智(Reginald Little)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福龄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牟钟鉴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钱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将深入研讨《中国辩证法》一书的学术价值及其中文版的出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比较文化和思想研究”和“辩证法研究”的意义。

(2008年6月9日)


书    名: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书    号:978-7-300-09218-8
作    者:[美] 田辰山
开    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定    价:32.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进行分析,并配以充实对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通变”哲学的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根基部分。中国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使其传统的“通变”哲学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它的现代模式,是装备着西方哲学术语的理论化发展。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2/2055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辩证法  易经  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