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读书

打印

祝东力:推荐高音的《北京新时期戏剧史》

祝东力:推荐高音的《北京新时期戏剧史》

原载:作者博客


  一个时代有它自身启、承、转、合的周期,有始,就有终。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或到改革开放前夕,是常说的毛泽东时代,大约不到30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近30年。一个时代的全景渐渐浮现,它的潜力已经释放,问题也暴露的日益充分。只有这种时候,才便于对这个行将结束、又尚未结束的时代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历史写作的条件,到这个时候才算成熟。

  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所涉及的时段,是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初。在这20多年里,从中国社会的思想成份看,有革命文化的遗存和复现,有启蒙主义,有后启蒙或反启蒙,再加上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所谓的“封闭”到对外开放,思想变迁和社会变迁非常剧烈。戏剧浓缩了社会思想的变迁和冲突——当然,浓缩得好坏与否是另一个问题,但客观地讲,这一段历史的确不易把握。这大概就是做当代史研究的困难所在。因为事件的整体尚未全部呈现,事件的意义尚未经过历史沉淀。比如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当代”,从70年代末到现在,近30年,作为一个时代,其很多方面仍在延续。所以叫做“延长的90年代”。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主题、逻辑、价值观等等,似乎该结束了,却仍顽固地存在,颇有点像1976年前后的情形。

  对待当代史的这个难题,高音采取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采用当年的原始材料,包括剧本段落、剧评和主创人员自述等等,剧评还经常包括对立双方的观点,并且在裁剪时尽可能保留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性。这样做,不但将当年戏剧演出的思想、人物、情节等内容呈现出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当年的情绪和氛围,给人相当真实的、整体的感受。这可以说是她这本戏剧史的一个特点。就这种类型和选题的戏剧史写作而言,近期内也许很难再超越高音的这一部了。它就像一个容器,把20多年的戏剧内容,从戏内的主题、人物、情节到戏外的评论、制度、市场等等,都既简略又真切地容纳进来。作为一部个人专著,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个优点,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她的缺点。高音对当年走红的戏剧作品,包括当年受到似乎是政治保守主义者批评的一些作品,基本上毫无保留地持肯定态度,缺少一种从后来历史演变所应当取得的“历史理性”。就是说,后来者应当对当年的事件有一种更复杂、更周延的观点,而不是一味遵从当年某一方当事人的立场。义理、考据、辞章,能够兼得的确太难。高音偏于考据,能给人提供一个史实的平台,让人能在她的基础上对这20多年的戏剧做一个整体的思考和评价。她写的是新时期北京戏剧史。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看北京,在这个意义上,北京也像是一座舞台。

  最近不少人纷纷回顾80年代,但大多是从思想文化入手,甚至止于思想文化。其实,对于一个社会的核心内容——政治经济来说,文化不过是一种表象,一种征候。对文化问题的最终解答,要到政治经济这些深层的、真正利益攸关的领域去找。我们现在沿用的学科专业分类,仅仅是19世纪后期欧洲的产物,按现在的说法,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局限很大。学术知识的生产,其实也应该随着社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调整。目前的专业划分,严重影响到思想视野和思想水平。说到思想视野和思想水平,这又不仅仅是当前戏剧研究界的问题,也是戏剧创作界,乃至于一般文艺创作界的问题了。关键在于,要能够把戏剧现象同经济、市场、制度真正联系起来,把戏里戏外、台前幕后即小剧场与大社会的因果链建立起来。马克思尽管身处于19世纪,却超越了19世纪,他以政治经济学为中心,把各个学科整合起来,变成一门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科学。特别希望戏剧研究界能够出现这样的著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2/1440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高音  北京新时期戏剧史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