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纪实文学

打印

南岭:“广东第一村”的转型

南岭:“广东第一村”的转型

吕月平

南岭村名片

u=1391335324,577551740&fm=27&gp=0.jpg

南岭村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下辖的一个村级社区,位于深圳市中部,面积4.12平方公里,社区内总人口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000多人,原居民800人,外来劳务工4万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南岭村党组织一班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外引内联,发展工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曾被誉为“广东第一村”。2014年,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2.8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1.8亿元,净资产超过20亿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6万元。从1983年至今,南岭村先后获得了60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国家级荣誉30多项。

 

201635日下午,位于前门东大街的首都大酒店气氛热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正在举行第一次全团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的发言让大家满堂大笑。

他说,“过去一年多,我接触了许多科技创新实体。我感觉,时代发展太快了,别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当着所有代表的面,张育彪表达了他的社区转型创新梦想:从过去种田、“种”房子,到现在“种”高科技公司,并梦想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

张育彪的身份是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深圳市南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是“广东第一村”深圳南岭村现任掌门人。张育彪的另一身份是“广东第一村”创始人张伟基的儿子。

作为深圳改革开放中当地农村涌现出的新老典型代表,张伟基、张育彪父子在深圳可谓大名鼎鼎。一位是全国劳动模范、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深圳最著名的原住民代表,改革开放后带领南岭村从贫穷小山村发展为“广东第一村”的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位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十大杰出青年,大学毕业后回南岭村工作,带领南岭人实现创新转型的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数十年来,张伟基、张育彪父子为了南岭的发展和腾飞,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接力赛。

从“鸭屎围”到“第一村”

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是深圳建市之前原宝安县最贫困的小山村之一。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坑坑洼洼的土路,遍地的鹅屎鸭粪,人送绰号“鸭屎围”。

19795月的一天,张伟基从街市上卖完蘑菇回家,5岁的儿子张育彪告诉他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妈妈与村里的人一起到香港挣钱去了!“偷渡,逃港!”身为南岭生产队长的张伟基一下子惊呆了。南岭这次逃港事件曾经震惊高层:全村有200多人约定集体逃港,几乎占当时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更令他痛心的是,他的妻子竟然也在逃港之列。

心急如焚的张伟基带上民兵,开着拖拉机很快赶到边境线上,追回了包括他妻子在内的50多名逃港者,但仍有100多名村民偷渡到了香港。妻子委屈地告诉他:“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在香港,你是党员又是大队干部,肯定不会去逃港,我不去,你不去,那全家就是等死!”也有人撂下狠话:“死了,也不让骨灰飘回南岭。”

直到今天,71岁的张伟基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依然感慨万千:“村民们也是穷怕了啊!”

逃港事件过去后,张伟基暗暗发誓:“人穷不能志短,我把老命豁出去,一定要让南岭人都富起来,让他们刮目相看!”

19808月,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改革的春风很快敲开了南岭村的大门。张伟基积极为南岭村引进了深圳市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之一——南和电子厂和华南电子厂,解决了村里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久,南岭又引进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从此,借助建设特区的春风,南岭实现了四次飞跃式发展。

1983年南岭村委会成立,南岭迅速抓住改革开放第一波东风,开始内引外联,办起了13个来料加工厂,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区,5年后集体分配已超过1万元,成为广东村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90年代初,南岭村提出“用5年时间追赶亚洲四小龙”的口号,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了第二个工业区,共引进8家外资企业,稳定的厂房租金收入确保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97年,南岭村提出“改善经济结构、加速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了第三个工业区,吸引了海内外10家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落户,同时还不失时机兴办了商业、旅游业。

新世纪初,南岭村投资8000万元,兴建第四个工业区,引进资金超过1.5亿港元。商业和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亿元,人均纯收入9.5万元,全村集体固定资产8亿元,人均占有集体固定资产100万元。

经过几次飞跃,南岭村创造出了全国闻名的“南岭村奇迹”。

早在1984年,南岭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5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第一村”。1984年,南岭率先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并在当年实行股份分红。同年,南岭又率先办起村医院,推行统筹医疗,工厂里的外来劳务工每人每月只需交2元统筹医疗费,在村医院看病就不用花钱。198612月,南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共青团委员会,并且率先引导全村的企业都成立了共青团和工会组织。

1993年底,南岭村固定资产达6亿元,人均收入达2.9万元。从1994年开始,南岭把部分集体资产转化为村民个人股权,使村民人人有股权、年年有红利。20049月,“南岭村”正式改为“南岭村社区居民委员会”。2014年,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2.8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1.8亿元,净资产超过20亿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6万元。

张伟基、张育彪,一对父子,两任“村官”。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他们带着南岭这个被称为“鸭屎围”的“深圳第一穷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深圳第一富村”。

“不杀下金蛋的母鸡”

作为两代人,张伟基、张育彪父子也有代沟,认识事物也有分歧,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但是,两人有一个共识: 村里有只下金蛋的老母鸡,任何时候不做杀鸡取卵的事!

“老母鸡”是张伟基的一个形象比喻,指的是南岭村的集体经济。作为依靠集体经济起家的张伟基,深深懂得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1982年,南岭获得一笔200万元征地费。按当时村里的实际户数,每户可以分到数万元征地款。有些村民建议分掉这笔巨款,但张伟基坚决反对。他耐心启发大家:“钱是全村人的钱,要分下去容易,可是用光了就没有了。不分,留作集体统一使用,发展经济,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村民们同意了。

“其实我家里劳动力多,分钱的话我家里赚最大,但我觉得不能分,集体经济像母鸡,养好了能下更多的蛋。村民们看到我带头这样做,所以才支持我。”张伟基说。

正是这第一桶金,为南岭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7月,南岭4个生产队合并,成立南岭村委会,经无记名投票,张伟基当选为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并后南岭村贫富不均,张伟基所在的第一生产队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办起3家工厂,集体资产近70万元,而其他3个生产队却没有一家工厂,集体资产几乎为零。张伟基通过做工作,说服有意见的群众,决定把第一生产队的资产作为全村的资产,带领所有乡亲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此时,南岭村已经分田到户,但张伟基审时度势后认为,分散不利于搞工业,他提出“走集体主义道路,10年内使村民吃饱饭,有新房住,有钱花,健康长寿”的目标。到1984年末,南岭人均收入达3500元,成为深圳第一村。从1994年开始,南岭村把村里部分集体资产转化为村民个人股权,使村民人人有股权、年年分红利。

经过1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南岭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2011年,南岭村经济总收入2.7亿元,上缴税收1.8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达2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2012年,南岭村经济总收入3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5%,村民分配增长10%2013年春节,南岭村社区股份公司为村民以及退休人员颁发了近1200万元的奖励,人均6万元。

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表示,从父亲担任村支书开始,南岭村都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完善集体分配制度,将村民工作积极性和为集体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在南岭村,享受劳动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为集体付出辛勤劳动的村民。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管是张伟基还是张育彪,这都是南岭村永远不会改变的原则。

像所有明星村一样,南岭在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注重抓“两手”,长期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的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建立村委会以来,南岭村注重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党务、居务、财务等规章制度,把精神文明与村民的经济利益挂钩。南岭《乡规民约》规定:凡触犯国家法律者,5年内不得享受村民福利。南岭的《南岭村股份合作公司章程》,对全体村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如有违反计划生育和殡葬政策,不但取消年终分红,而且还给予其他处罚。在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南岭村开办了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农村第一所文化夜校,35岁以下没有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全部参加学习。同时,村里还把一大批青年先后送到高校脱产学习。目前,南岭村社区已有21%的居民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多名留学生。为提高村办教育水准,南岭村拨出专项教育资金,兴办起设施和教学质量可以同市里同类学校媲美的小学、幼儿园。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1991年,南岭村委办起“致富思源村史展览馆”,激发村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多年来,南岭村投资数千万元,陆续建起图书馆、客家民俗园、长征雕塑园、中华历史长廊、大剧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馆等设施,不仅成为南岭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而且成为深圳市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此外,30年来,南岭村先后支援国家建设、扶贫、赈灾、拥军的捐资总额达5000多万元。

30年来,南岭村因为两个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原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南岭村社区现任党委书记张育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南粤杰出劳模,并当选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南岭村的“转型”

30年来,由资产7000元的“鸭屎围”,发展到集体固定资产30亿元。如今在4.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40余家工厂企业。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南岭的经济模式与相邻的东莞村组“租赁经济”相比,实在是没什么两样,也全是依靠“三来一补”等外来企业的租金发展壮大起来的。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像深圳、东莞等地借助地利优势,抓住改革先机,依靠村集体土地,过上不错的小日子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如果还是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

所以,从1998年担任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张育彪一直在思考南岭如何转型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房租一般5年涨一次,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涨。南岭如果仅仅满足于过“包租公”的小日子,“广东第一村”很快就会被时代潮流淹没,南岭村就会“败”在他手上。每当想起这些,他都会焦虑失眠。

现实也在印证着张育彪的这一判断。2014年以前,南岭村每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都达两位数,但2014年只增长了4%

极具忧患意识的张育彪决定南岭一定要转型,一定要创新。哪怕是孤注一掷。

与此同时,一次错过的投资机会也深深刺激了张育彪。几年前,龙岗区有一个科技项目寻求投资,朋友找到张育彪,但从未碰触过类似项目的张育彪并没当即应允,结果等想通后再去了解时,该项目的估值已经翻出几倍,南岭错失机遇。

这次教训让张育彪越发意识到创新所释放出的强大能量。2015年初,张育彪将一处7200多平方米厂房内的低端企业提前解除合同,全部清退,单租金每年就会损失2000万元,但他立场坚定:“绝不搞房地产,绝不做低端出租。”

为了找到一条有质量的发展之路,张育彪开始频繁出入南山科技园、龙岗天安数码城等深圳创新力量集聚地,陆续参观了一批科技公司,并主动同那里的年轻创业者交朋友。他甚至走上创业项目推介会的路演舞台,宣传南岭村的合作政策,寻找合作伙伴。

2015530日,南岭村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式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南岭村求水山产业园共同打造一所国际创客学院,并拟将其打造成国内首个集创客教育、国际交流与项目孵化为一体的高标准国际化创客基地,双方将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南岭占50%股权。

20157月底,南岭股份合作公司联手清华大学旗下的启迪控股,在这里合作打造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主题科技园和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众创空间,成为南岭村谋求转型后第一个真正落地的股权投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南岭村以物业入股,同时占到科技企业孵化投资基金50%的股权。而清华启迪作为全国科技孵化的龙头,将发挥其在北京中关村、香港、美国硅谷、俄罗斯、以色列等地的资源渠道优势,探索跨境、跨区域的联合孵化模式。目前跨境创业孵化器已有3个来自美国、以色列、香港的计划入孵项目,涉及电子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领域。

201510月,南岭村还联合深圳市中泽瑞投资公司与英国牛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投资协议,在深圳成立南岭牛津生物医学(中国)研究院。根据合作协议,牛津大学将“重组重叠肽技术”的独家使用权,授权给南岭牛津生物医学(中国)研究院使用。

南岭转型的步伐一旦迈出,似乎没有歇息的意思。

20161月份,南岭村又斥资1.2亿元收购了央企下属的科技创投企业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目前正在发起3亿-5亿元的私募基金,目标是将其打造为国内一流的风投旗舰企业。

201659日上午,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正式在南岭村揭牌。研究院作为南岭股份合作公司旗下全资机构,负责研究院所属生物医药项目的研发、营运以及创新项目引进与孵化,初期注册资本金1亿元,园区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如今一期2.5万平方米开始投入使用。

根据战略发展规划,研究院初期拟引进的4个创新项目,包括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标志物项目、PD-L1纳米抗体项目、靶向治疗项目以及与在美国上市的医疗集团合作项目。未来南岭将利用研究院这个平台,放眼全球整合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深化与牛津大学等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把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绿色智慧园区。

张育彪认为,转型必须“高举高打”,南岭村要导入真正具有前沿性的东西,只有让人感到你的收入来源、创新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才能算走出了转型的一步,否则就是只换面子没换里子。

张育彪的观念更新得很快,视野相当开阔,似乎总爱异想天开,但他的开放观念、创新思潮不仅得到了70岁老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也得到南岭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20156月举行的南岭村社区村民大会上,出席会议的600人中,超过95%的村民签字同意出资收购风投企业,支持南岭村从“房东经济”向股权投资转型。村民给张育彪书记发微信,“我支持你做创投,要坚持!”

当然,张育彪清楚,创新不等于蛮干,转型的背后,压力和风险难以想象。张育彪坦言:“搞创新要能舍弃眼前利益,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他在村民大会上说:“转型3年如果不出成绩,我就辞职。”但是,他认为,辞职不是最好的交代,转型成功才是对村民最好的交代。

在张育彪心中,南岭的未来就如同他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我们的目标是3年左右要培育12家自己控股的优质上市公司,还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平台,让梦想成真,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

从过去种田、“种”房子,到现在“种”出高科技公司、上市公司,南岭经济创新转型的巨轮,已经高挂云帆,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远方!

 

张伟基治村名言

穷有穷志气,富没富毛病。

教育青少年就像拔河比赛,好的东西不占领孩子的心,坏的东西就会去占领。

全村党员干部要坚持“四个倡导”:倡导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jswx/2018-03-11/4919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3-12 关键字:纪实文学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