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美国重提“民主兵工厂”意欲何为?
更新时间:2023-07-09 00:07 点击数:264 鲜花数:2
张树华:戈尔巴乔夫的迷思与西方谜局
更新时间:2022-09-02 00:10 点击数:719 鲜花数:4
张树华:拒绝和平演变,有哪些教训要以苏为鉴?
更新时间:2022-04-20 00:10 点击数:2073 鲜花数:13
张树华:西式民主迷思与中国之治坦途
更新时间:2021-12-21 00:05 点击数:497 鲜花数:11
俄罗斯是如何反击美国的“民主混合战”的?
更新时间:2021-12-08 00:03 点击数:425 鲜花数:15
世界乱局下更要警惕挑拨中俄关系
更新时间:2020-08-06 00:07 点击数:508 鲜花数:23
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更新时间:2019-09-22 00:28 点击数:1487 鲜花数:10
俄罗斯之路30年:国家变革与制度选择
更新时间:2018-09-23 00:05 点击数:800 鲜花数:33
突破西式民主政治逻辑 走中国自己的政治道路
更新时间:2017-03-23 00:01 点击数:624 鲜花数:17
西式民主:西方大国打压别国的思想政治工具
更新时间:2017-03-10 00:01 点击数:870 鲜花数:33
西方自己将民主变成了“坏东西”
更新时间:2016-10-15 08:55 点击数:484 鲜花数:29
世界政治的评价体系需要有“中国标准”
更新时间:2016-02-07 23:40 点击数:689 鲜花数:57
张树华:民主化幻影与乌克兰泥潭
更新时间:2014-02-26 15:10 点击数:410 鲜花数:26
乌克兰这个以“欧洲粮仓”著称,在苏联以工程师比例最多,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最发达的国度,几乎沦落到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发展程度“垫底”的境地。仅从1992年到1999年间,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5%,约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生活远不如苏联时期。
破除西方民主“原教旨主义”束缚
更新时间:2013-11-11 10:06 点击数:858 鲜花数:17
西方世界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升降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性事件,这是两三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许多西方国家为此而陷入了“集体性的哀伤”。实际上,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戳破了西方世界的民主“神话”和政治“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研究得出:是不平等的政治在决定不平等的经济,而不是相反。
俄罗斯向何处去:衰落、转型与重生
更新时间:2013-10-12 09:08 点击数:759 鲜花数:27
经历了十多年的政治动荡,俄罗斯社会开始对国家、民主、自由等问题进行反思。2000年以来,普京的世界观及其务实的治国理念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走向,俄罗斯人认为普京是稳定、发展和秩序的象征。然而,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俄罗斯内政外交政策再次面临重大调整。是走一条自主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国家主义发展道路,还是重复欧洲的成功之路,成为摆在俄罗斯政治精英面前的艰难选择。
张树华:自信地审视“西方民主一元论”
更新时间:2013-07-08 12:54 点击数:421 鲜花数:16
关注中国发展的政治经验,树立正确的民主观。要破解西方强加的“极权、专制、不民主”等概念陷阱,努力提炼和归纳中国的政治经验和理论价值,增强政治自信力和理论说服力。针对国际上各种不同版本的“政治、民主、人权排行榜”,应当强调政治发展力和竞争力,研究一套科学而全面的政治发展力评估模型,研发中国版的“世界政治发展力评估报告”。
冷战后国际“民主化”的经验与教训
更新时间:2013-06-18 08:54 点击数:341 鲜花数:17
冷战结束后20年来,民主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凭借对民主话语的垄断,西方战略家将其包装成全人类的所谓“普世价值”和全球性政治标准。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论家提炼成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谛,演变为一种政治宗教,成为西方对外输出的政治圣经、基本软件和影响他国的“利器”,成为打造西方霸权的“开路先锋”。
张树华:俄罗斯为何打响“历史保卫战”
更新时间:2013-05-31 00:23 点击数:465 鲜花数:33
面对来自西方强大的思想压力和舆论攻势,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一方面积极进行政治和外交上的应对,另一方面加紧凝聚社会共识,与西方展开历史与文化上的思想较量。
从苏共精英到俄罗斯权贵——俄罗斯政治精英蜕变“陷阱”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678 鲜花数:49
20多年前,一场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运动引发了苏联社会的剧变,结果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被抛弃,社会改变了方向,政权改变了颜色,其影响犹如改朝换代一般。20多年过去了,革命的硝烟渐渐散去,俄罗斯民主选举层出不穷,政权更迭不断,新老政治精英交替登场,然而官场生态难改,政权生态依旧。不仅西式民主法治没有实现,苏联时期政治的效率和秩序也已丧失殆尽,于是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非东方、非西方”、“非资、非社”的政治生态。
据一些研究俄罗斯精英问题的专家测算,苏联时期联盟和地方两级的权贵阶层约75万人,若加上他们的亲属,则有大约300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5%。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政治改组和干部撤换。在其带领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社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官僚机关”、反“阻碍机制”的改革浪潮。原苏联政治精英集团四分五裂,纷纷自寻出路。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较为“激进”的精英夺取了另一部分较为“保守”的精英手中的权力。或者说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精英排挤了老精英。与权力更替相比,意识形态、政权形式显得并不重要,不过是手段而已。
一份被广泛引用的俄罗斯科学院的调查材料显示,新的精英中,“前朝遗老”的比例竟超过了70%。而在俄罗斯地方政权中,保留下来的旧时精英比例就更高,约占80%以上。1992年底的一项对地方领导人的调查也表明,民主浪潮对苏共地方党委书记们并没有多大的冲击。
与过去相比,当今俄罗斯政坛的开放性、流动性都有了增强。但是,精英阶层外表的光鲜依旧遮不住内部生态的恶化与蜕变。俄罗斯10年的市场化进程为权力演化成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市场化、民主化不仅并未给原苏共官员和管理层带来灭顶之灾,相反他们却利用手中的资源获得了新生。厂长经理们变成了“红色资本家”,“共青团干部”则早已成为金融资本的代表人物。
张树华: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453 鲜花数:2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出现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开性、改革与新思维”等口号,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搞乱了苏联社会、搞垮了苏联经济、瓦解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这也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国家不复存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自由派掌握了俄罗斯的国家大权。1992年开始,国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