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习近平:青年一代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

  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 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向这支志愿服务队和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回信全文如下。

  “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

  来信收悉。得知你们在徐本禹同志感召下,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值此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以及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你们在信中表示,要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事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说得很好。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是以曾经就读于这所大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名字命名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他们以持续扎实的行动服务基层群众,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并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称号。近日,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1200多名队员深入贫困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和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成果及他们的认识体会。

  附文:

  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成长历程纪实

  2013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华中农业大学2万余名志愿者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南海沉甸甸的礼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鼓励志愿者们弘扬志愿精神,“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就像8.5公里婉曲绵延的湖岸线是这所大学最旖旎的风景,“本禹志愿服务队”是这所有着110余年历史的高校鲜亮的名片。

  从沿海城市社区,到中部广袤乡村的稻田,再到西部大山褶皱深处的课堂,处处都留下过“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的足迹,他们与时代同声共气、同步并肩,活跃在上海世博、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南方冻害、西南大旱的现场,甚至走出了国门,延伸到了非洲。

  该校党委书记李忠云说:“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我校富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是我校育人环境最活跃、最绚丽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华中农业大学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理解其实不需引经据典:“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达人”则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在新时期契合成风起云涌的华农志愿服务活动。上世纪90年代初,青年志愿者在全国蓬勃发展,华中农业大学遂将青年志愿者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1996年3月,旨在管理、协调、组织和策划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并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近20年来,每年注册志愿者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目前,学校已有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19760人。此外,还有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在内的2000多名师生员工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志愿文化的土壤中,成长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它是一个成建制的爱心组织,旗下包括了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食科一家人”、“阳光家园”、张瑜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特色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多达1200多人,其中还有一批留学生组成的“洋雷锋”志愿服务队,拥有精品志愿服务活动“六爱工程”——花朵工程、夕阳工程、暖阳工程、甘露工程、爱绿工程、和风工程。“本禹志愿服务队”是一个以徐本禹为榜样、因徐本禹而聚集起来的校园志愿服务群体,各个群体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名号,规模大小不一,活动各有特色,服务方式多样。在团队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了参与者们寻求心灵净化、在投身实践中收获成长的第二课堂。 要理解志愿者们的选择,必须从服务队的源头说起。

  点亮爱心之火的火柴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应该是徐本禹。 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他的成长从感受别人温暖开始。家境贫寒的他在大学享受了周围人太多的温暖和关怀,他说:“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去帮助别人”。大三的暑假,在学校支持下,他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支教队,来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一个岩洞小学支教。原计划两个周的支教最后变成了两个月。告别时,面对当地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徐本禹给出了自己的承诺:“毕业了我会回来教你们的。”

  

 徐本禹与大水乡大石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徐本禹与大水乡大石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以高分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然而,他忘不了狗吊岩村岩洞小学的孩子们,他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于是做出了去支教的决定。学校对这一决定非常支持,党委书记李忠云在多个场合强调,徐本禹的行动是大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要全力支持。党委宣传部、研究生处、学工处、经管学院、校团委等分别以不同方式给予徐本禹热情鼓励和支持,学校决定为徐本禹支教开“绿灯”,破例保留其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2003年7月,徐本禹再次来到贵州大方。两年里,徐本禹先后在为民小学、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徐本禹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精神世界极度寂寞的处境下坚守自己的信念,就像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执着扎根在贫瘠的土壤。2004年上半年,他最为苦闷的时候,他先后给母校写了3封信。党委书记李忠云和时任校长张端品商量后说:“要去人看看,要鼓励徐本禹,可以带点钱去,把小学修一修”。

  这一年6月下旬,党委宣传部两名工作人员带着学校给的8万元来到贵州大方看望徐本禹。

  回校后,其中一名工作人员整理了两人拍摄的照片,以“南湖居士”为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仅在天涯社区,该帖子访问量就达到了26万人次,有数万条评论。2004年,网络论坛是真正的“新媒体”,当时的网友还不多,即使是注册网友最多的天涯社区,最火的帖子在相同时间内通常也只有数万人次访问量,跟帖评论数量就更少。这篇帖子是全国网络新媒体塑造正面典型、传播正能量的首次尝试,并出人意料地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网友这样评价徐本禹:“他认识到了作为一根火柴的意义。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会是最后一根。”2004年年底,徐本禹作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典型,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天涯社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截图

天涯社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截图

  徐本禹这根火柴点燃的爱心之火不断燃烧,很多网友给“南湖居士”打电话、写邮件,希望帮助当地的孩子们。2004年8月,宣传部的几个年轻人和部领导一起,带着一帮学生志愿者,成立了一个爱心中转站———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基金。学校破例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义工小组开设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整整一个暑假,“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与身在贵州的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联动,核实受助对象信息并提供给捐资网友、处理海内外大量来信、银行转账、汇寄物资……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到2005年3月,基金已有近50万元善款。当地教育部门拨款29万元,加上学校捐款,建设“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出乎发起人意料的“超常发展”是因为社会各界对徐本禹与志愿者队伍的信任。2005年3月,一位年逾80岁的老者在儿女陪同下从湖南醴陵赶到武汉,找到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会。老人先捐了1000元人民币,半小时后,又拿着两万元现金再次登门。原来,老人的妻子生前是一位老师,一直想找到可靠的途径资助贫困儿童,并在存折上留了两万元专款。老人一家一直想找到一家可信的扶贫支教机构。徐本禹的事迹在电视台播出后,老人马上汇了500元到中央电视台。央视推荐老人来找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会。老人通过实地考察后,放心地把1000元抚恤金和两万元专款交给了支教基金。学校保卫处侯利宏的孩子白血病去世,他将孩子多年积攒的压岁钱全部捐献给基金。这些感动支持着基金迅速发展。基金规模大了,负责的志愿者们却有着很多的烦恼,当年的《中国青年报》在《“徐本禹”们的烦恼》报道中说:“支教基金超常发展,但热心的年轻人却不知能走多远。”

  幸运的是,这些初期的火柴燃烧的时间够长,照亮的爱心历程够远。

  有更多来自华中农大的火柴用青春和生命相继燃起了跳动的火苗。2004年8月,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赵福兵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崇山峻岭,在业州镇七里坪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不幸的是,2005年4月26日晚上,赵福兵在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时突然昏迷,经诊断为“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脑水肿”,将自己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的岗位上。

  这些火柴点燃了更多华农学子的爱心。2005年,徐本禹回到学校,“贵州支教基金”结束使命,12月,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爱心社的名字来自一首悠扬清脆的山歌《山边边那树红杜鹃》,是湖南省株洲市第二工人文化馆江晖与词作家夏劲风专门为学校和徐本禹创作的。爱心社致力于支教助学、帮危扶困工作,开展的项目包括资助贫困学生、乡村教师培训、援建校舍、医治患病师生、建立爱心书屋、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2009年,红杜鹃爱心社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

  

红杜鹃爱心社为留学生志愿者培训

红杜鹃爱心社为留学生志愿者培训

  从火柴到火苗再到火团,至此,爱心之火已熊熊燃烧,广泛传递着爱与温暖。

  66名研究生的接力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孩子们正在领取棉鞋的照片,微博写到,“冬天来了,鞋子到了,感谢好心人士顾先生,这个冬天孩子可以过个不冻脚的暖冬咯!”

  上课、家访、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像发棉鞋这样一一对照的发放爱心物资,这样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重复了10年。近10年来,学校先后派遣10批共66名研究生志愿者去贵州支教。每一位从贵州回来的支教团成员都自然成为了红杜鹃爱心社的成员。不同的是,现在的志愿者们能够比较方便地接收到手机讯号,可以随时更新微博了。

  10年前,这一切还无法想象。2004年下半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徐本禹支教期满后,这些孩子怎么办?2005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最终脱颖而出。当年7月12日,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那支“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部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部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实际上,和徐本禹一样,曹建强、田庚的行动更多的是“自发”行动,真正意义的研究生支教团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学校的支教活动“升级”,纳入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了学校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他无法忘记当年刻苦铭心的经历。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曾前往贵州采访的武汉晨报记者杨梅评价说:“这些幼小身影在困境表现出的力量反过来教育了每一位志愿者,这正是志愿者行动最吸引人的地方。”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研究生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研究生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一起,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已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2009年3月,乡村教师来汉培训活动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公益活动”。2012年7月,湖北省文明办、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授予“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雷锋式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这场接力还在继续。2013年,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增设了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点。2013年10月下旬,经济管理学院韩芳玉等13名同学成为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7月,小韩将延续10年前徐本禹走过的路,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更大的公益圈与更多的公益方式

  贵州支教基金成立前后,“食科一家人”、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徐本禹支教故事披露后,更是引发了全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高潮。到2006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与红杜鹃爱心社成立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主要框架已完全形成。其间,学校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包括附属小学,都对服务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后勤集团捐出20万元,帮助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服务队的活动开始走上了项目化运作的道路。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的是,“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食科院这个公益组织最初只有4名青年志愿者,他们打工所得361元钱是当时全部的经费,后来,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了“食科一家人”,目前已累积资金达到10万余元,为数百名经济困难同学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村孩子们送去上千本书籍……参加基金会的志愿者不少本身就是贫困学生,他们相信“一人有难大家帮,大家都是一家人”,传递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另外一种公益思路:强调自强自助互助。

  

食科一家人志愿者在附属学校开展募捐活动

食科一家人志愿者在附属学校开展募捐活动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由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其乐融融,其中几个退休的教职工自称是徐本禹的“粉丝”。这是一个老少搭配的志愿者组合,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最近,他们又与省慈善总会合作,开展“物回宝”项目,回收七成新以上衣物,从成立至今,他们已回收了2.8万余件衣物。老人们的爱心活动得到了师生的热烈回应,校党委书记李忠云亲自为“阳光家园”揭牌,师生纷纷捐赠闲置衣物,陈焕春院士、姜道宏教授、张国安教授、侯明生教授、李再云教授、周永明教授等专家还专门捐款支持“阳光家园”的活动。师生们的爱心没有被辜负。2012年毕业季,毕业生陈天天却因白血病住进了医院,“阳光家园”闻讯后立即捐了数千元,并联系湖北省慈善总会捐了2万元善款,这样的救助“阳光家园”进行了多次。同时,“阳光家园”还向我校贫困大学生和贵州、四川甘孜、青海等贫困地区或受灾地区捐助了大批物品。

  

“阳光家园”老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回收各种用品捐送贫困地区

“阳光家园”老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回收各种用品捐送贫困地区

  2010年7月16日,园林学院大三学生、志愿者张瑜因救溺水邻居不幸牺牲。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评选中,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来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成立了“张瑜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残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一支。

  “本禹志愿服务队”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的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帮助别人从小就在我的DNA里。”马亚克说。胡梅则把他当做了干儿子。对于这个外国干儿子,老太太非常疼惜,有一次看到新闻里播报印度发大水,她拿起电话就问马亚克家里受灾没有,当得到“没事”的答案后,老人才安心。在今年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华中农业大学的25名索马里留学生志愿者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献血团队,成为现场最闪亮的风景。

  更多的人加入了服务队,不断扩大的公益圈伴随着更为多样的公益方式。“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与时代同呼吸,目光投向了奥运赛场和世博园等地,甚至更为遥远的世界。2010年7月,“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鞠彬彬等7名文法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前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开展“七心协力”与山区儿童共享上海世博会的活动,10月,鞠彬彬入选“中国好人”,并成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

  园林学院的辅导员王凤竹和经济管理学院1101班张咪咪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出门总带着自备的小勺和筷子。王凤竹的大学也在华中农大度过,大二的暑假,王凤竹代表华农绿色协会参加了“绿色长征,和谐先锋”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接力活动,由于表现优异,成为2007年8月前往在德国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的中国代表。这个会议有1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环保人士参加,大会有个重要议程,就是投票选举14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青年顾问,王凤竹用流利的英语演讲竞选,最终高票当选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青年顾问,成为中国在该署唯一的青年顾问。

  

王凤竹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

王凤竹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

  像两个女孩一样,不用一次性碗筷、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公益目标,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不少志愿者的选择。2009年暑假,一个叫王慧娜的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大四女孩再次走进联合国,受邀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韩国环境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09年TUNZA国际青少年会议,并担任亚太地区组长。

  张咪咪还有另一个公益目标,那就是继续参加“艾心小队”之关爱艾滋病患者活动,“我要用自己的爱心带给他们温暖和力量。”这个定期活动一个季度举办两次,过去的一年里,她积极投入到“艾心小队进社区”等公益活动里,向社区居民发放“红丝带爱心包裹”,宣传防艾知识。

  水产学院“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陈晓娇的公益目标与专业相关。小女孩前后20多次在野外考察并进行保护江豚的活动,长江、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江豚出没的大江大湖流域都留下她和队友的足迹。在她的努力下,2011年4月22日,全国第一支大学生江豚保护志愿者团队——“蓝色精灵”江豚保护专业志愿者团队成立。今年暑假,协会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与中科院水生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道,奔赴监利县何王庙故道进行实地考察,并提议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渔民可以“退渔观豚”转变收入来源。

  

“蓝色精灵”江豚保护专业志愿者团队志愿者走访江豚生存状况

“蓝色精灵”江豚保护专业志愿者团队志愿者走访江豚生存状况

  学校团委书记李金发说:“志愿者不是指挥者、教育者,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尝试了多种公益方式,是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这种对生命的影响植根于学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文化土壤,并且在继续生长。今年3月4日开始,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我们的年度公益目标”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号召全校师生响应倡议、填写“我的年度公益目标”卡片,为自己的年度志愿公益活动制订计划。这次活动共发放卡片1.6万多份,学生填写公益目标后自行保管,自我激励,自我监督。

  联合国定义志愿者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在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因为感动而汇聚,用10年的坚持,尝试了不同路径,用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他们自豪称为“接地气”的志愿活动,虽然“土气”十足,却是标准的国际潮流。

  2013年12月4日晚7点,大型原创话剧《牵挂》在华中农大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演出,这是这部剧2个月修改后再次感动上演。该剧主人公的原型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的3个志愿者——徐本禹、赵福兵和张瑜。话剧以“支教”为主线,用艺术的手法、激荡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命运抉择和价值追求。观众们纷纷表示“令人感动”、“再看一遍还是很有意思”。观众中有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他说:“《牵挂》非常真实、非常感人,同学们自己来演,既是对我们支教同学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同学的教育。《牵挂》代表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牵挂》首演时剧照

《牵挂》首演时剧照

  这部剧全景式的总结了“本禹志愿服务队”10年成长历程。诚如学校党委副书记唐峻所言:“华农志愿者队伍十几年来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一年年一届届,他们被别人所感动着,又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着别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3-12-06/2402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2-06 关键字:本禹志愿服务队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