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解放军官兵

打印

伟力源于同心合力

伟力源于同心合力

柯大文

人民军队在诞生之时就向世人宣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决定了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天然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90年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诗意表达,深深印刻于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深深印刻于中华民族从独立解放到复兴崛起的坎坷道路。今天,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坚信,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将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激发出新的伟力,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刊”的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百姓支援前线

90年前南昌城头的革命枪声,宣告一支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军队的红色武装诞生了。开天辟地头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在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壮丽乐章。“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神州大地激荡,不断演绎出新的动人故事。

(一)人民军队的诞生,改写了中国历史上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结构,也改变了历史

2014年秋天,习主席在出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邀请11位部队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共进午餐。午餐的内容非常简单:红米饭、南瓜汤……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人民军队在建军初期的艰难岁月。

在那战火连天、危机重重的日子里,这支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的红色武装,正是因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才能始终怀着劳苦翻身、人民解放的革命理想,才能始终同老百姓站在一起、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打下了属于人民的江山。

纵观中华文明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军队并不少,也曾涌现像岳家军、戚家军这样与老百姓关系融洽的军队,但是更多的军队同老百姓之间总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战乱与兵役是封建时代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难以言说的痛楚,由此不知演绎出多少人生悲歌与世事沧桑。特别是清朝灭亡后,军阀派系林立,“匪来如梳,兵来如篦”的情形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是“谈兵色变”。

可以说,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与中国老百姓如此广泛地结成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在无数次重大考验中结成的新型军民关系,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结构,也改变了历史。军民同心合力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革命建设的坚强支撑。

 

彝海结盟

(二)群力谁能御,齐心可穿石

90年光阴荏苒,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一路走来,老百姓与人民军队肩并肩一路走来。每一次艰苦卓绝的努力,每一次浴火重生的抗争,无不伴随着军民水乳交融的身影。

“汹涌的金沙江、大渡河,蛮荒的大凉山倮倮区……”这首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歌曲,讲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通过300里彝区时的情景。“彝海结盟”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永远记录于史册,而主人公刘伯承元帅亦曾留给人们一段精彩比喻:“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

人民军队90年光辉历程中,类似“彝海结盟”这样的佳话实在是数不胜数,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流传在人民军队走过的千山万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百姓支前踊跃而壮观;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全民抗战决绝而壮烈;解放战争时期,“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人民爱憎分明……这些歌谣,这些口号,无不浓缩着一个个动人的拥军故事,也反复昭示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铁律。

解放战争初期,清风店战役。为了先于国民党军队到达战场清风店,我军靠双脚夜行200华里,官兵们在行进中走着睡、走着吃,而国民党军队的摩托化部队,从石家庄到清风店,90华里路程走了1天1夜。在这奇迹的背后,是当地老百姓自发为解放军战士提供了一对一的接力保障。他们帮战士扛着携行物资送到下一个村,交给下一个百姓。沿村群众像马拉松比赛的补给站一样,站在路边把干粮和水送到战士手里。而国民党的摩托化部队除了遭到游击队袭扰,一路还遇上老百姓到处挖的路坑。

“群力谁能御,齐心可穿石。”正是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才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才有了最可靠的大后方,才能在装备落后、强敌“围剿”的不利情形下,一次次跨越艰难凶险、从胜利走向胜利。

 

唐山群众欢送大地震救援官兵

(三)多少年来,像“十送红军”那样的感人场面不断映入我们的眼帘。军民鱼水深情在流金岁月中不断绵延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建设时期,军民鱼水情在新的历史年轮中,不断汇入新的历史篇章。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多万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兼程,火速奔赴唐山。当解放军战士把在废墟中存活了13天的卢桂兰抬出来时,现场沸腾了。卢桂兰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解放军万岁……”“解放军万岁”,这可能是当时众多陷入绝望又从子弟兵手中获得重生的人们最直接、最质朴的心声了。

 

九八抗洪

这样的心声,在过去几十年里,反复映入我们的眼帘,也一次次让人内心充斥着朴实无华的感动。从1998年抗击洪水灾害到2008年担负汶川地震救灾任务,在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民子弟兵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动诠释着“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的兵”“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多少回,当人民子弟兵胜利完成任务,就要离开的时候,人们再次看到像“十送红军”那样的感人场面。这样的场面,见证着军民鱼水深情在当代绵延与升华。

除了在重大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人民子弟兵还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完成战备训练、站岗执勤等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民造福、为国兴利。从茫茫戈壁到远海礁盘,从重点工程到扶贫攻坚,人们总能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子弟兵先后参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120多项,参加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540多项;参加支援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各级各地主动适应部队实战化训练要求,在训练场地征用、群众疏散转移等工作上下大力气,组织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专业分队伴随保障;积极完善和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法规,本着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的原则,积极协调解决现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面临的现实问题。

 

汶川抗震救灾

(四)从“小推车”到“智力拥军”“技术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演绎新的故事

在皖北小李家庄,村民李华松10年如一日精心维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一处旧址,并义务向群众宣讲当年的故事。这项工作在李家已传承了三代人,时间持续60多年。

淮北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曾有160多万民众和13万多辆小推车参战支前。而今,数十家国家级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主动与驻地部队“联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军民通用装备有了“军用户口”,应战应急能够迅即“随军支前”。 

从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到今天高科技人才的“随军支前”,时代发展进步了,拥军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但老百姓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没有变。全国多地利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智力拥军”“技术拥军”,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强军兴军。今天,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正在中国大地全力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也正在神州大地演绎出新的故事。

……

“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政治基础,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进一步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关系,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军史顾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彭玉龙 李 赟

本组图片均由《解放军画报》资料室提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jfjgb/2017-07-26/453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7-27 关键字:解放军官兵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