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不折不扣地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想落到实处 ——城乡一体化发展典型经验交流会综述

  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政治学会科学发展与政治和谐专业委员会,于818日在京举办城乡一体化发展典型经验交流会。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赵长保致辞并作总结发言。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山西朔州市农村工作领导组专职副组长石生华,江苏苏州市委农办副主任王纯,浙江温州市委农办农村改革处处长徐炯,江西南昌县县委常委汪众华,河南新乡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栗全义,云南开远市委办副主任、农办副李胜强,大连市甘井子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李赞东畅谈本地区本地区的实践体会。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有林,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发言。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全景讲话。王一程、高梁、周建民、李娜等有关方面专家出席。会议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主持。   

image002.jpg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贯穿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 

赵长保同志在致辞时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是贯穿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在第一批和第二批试验区里,都有地区承担相关的任务,有些就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试验主题,有些开展了跟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的改革试点工作。从基层实践角度来讲,今天来参会的8个试验区是全国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缩影。他们的探索虽然不能说已经破解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个难题,但是无疑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对我们推进全局改革很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 

  一,逐步加大支农投入 

  参会的基层同志来自全国各地,东西南北情况各有不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高度重视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根据自身实力,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投入方向,涵盖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硬件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促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苏州市从2011年起,连续4年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都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题,相继出台了100多项政策,包括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并设立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基金。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了公共财政支持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苏州市非常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支持基层工作,将可支配收入在200万以下定为薄弱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每个薄弱村补助40万元,用于村级公共服务支出,减轻其发展压力。 

    朔州市的经济结构以煤为支柱,来自煤炭、煤电的收入占全市收入70%以上。2011年以来,无论省财政收入发生什么变化,市县两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比例没有降低,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开支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420亿元。 

    开远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对农村投入,从2005年的1.8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1亿元;对农村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4年的49.7%。近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占财政开支的48.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返还农村比重,从2005年的1.4%提高到2014年的64.4%,基本实现了城乡“平分秋色”。 

  二,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布局 

    苏州市很注重规划优先,已经基本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四规融合”规划机制。市政府近期出台了《苏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提出了2020年城乡发展一体化的22项目标值: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人的城镇化,加强城乡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等。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亲乡愁”的原则,按照重点村庄、特色村庄和一般村庄空间形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标基本完成,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拥护。 

    朔州市在优化城乡布局方面提出了“一五五五”规划,即1个中心城市、5个大县城、50个小集镇和500个中心村的发展规划。三年来规划的基本框架已搭建起来,城市(县城)和农村新型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民的进城意愿并不很强烈,城镇人口还没有达到预想规模。 

    新乡市按照全局新乡理念,编制了新乡现代体制规划等多个规划,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市,县城镇区和新型农民社区等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探索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新体制,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积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空间布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与发展环境 

    新乡市在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中,重点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水利、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环境。 

    南昌县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六改四普及”: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电视、沼气、太阳能。按照“三绿一处理”的要求开展农村试点,包括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农村垃圾无公害处理。目前完成了1300个村点建设,栽植各类苗木1500万株,投资5.6亿。根据南昌市“房屋美化、管线优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产业强化”的要求,正在进行新一轮改造工程。   

吴起县按照做大县城、做强城镇、建设最美乡村的思路,邀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重新修编,加快城镇扩容体制改造,在路、水、电、气、通信方面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县城面积扩大到6.4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3万人增加到6.9万人;县城和集镇社区共吸纳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9%

image004.jpg  

    四,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治理,大力建设美丽乡村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从19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实施统一规划,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治理。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退耕前19.2%提高到现在的72.9%。经过十年的努力,大地由黄变绿,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在农村大力实施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兴建沼气的“五改一建”工程,在省内率先实现全县新型民居建设。在城镇狠抓绿化、美化。全县一半以上的村达到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先后被命名为水土保持文明县和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县。 

    苏州近20年以工业强市著称,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恢复传统江南风貌,市里颁布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对生态湿地所在村和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2010-2014年,累计发放生态补偿基金53.27亿元。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计划,建设美丽村庄示范点81个。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市三年计划投入60亿元,以每年不少于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实现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现在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超过400万亩。累计建设10个国家级生态村,526个省级生态村,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得到彰显。下一步,将按照农业部对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的总要求,继续推进苏州城乡发展改革非试点工作。 

    开远市地处山清水秀的云南。“美丽家园”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呈现整洁干净、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的迷人风采。城郊、坝区、半山区、山区涌现出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明星”村。城市通过“细节工程”、“小巷工程”、“水景工程”、“两污”工程等市政工程的实施,城市品位得到历史性提升,从根本上告别了“臭热闹”、“脏乱差”的历史。 

    五,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均等发展 

    开远市在农村教育方面,建立了从幼儿到博士一条龙资助体系。采取公建公办、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形式,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普及学前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城乡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行校长教师在城乡间轮岗,促进合理流动,提升教学质量。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达85% 

    卫生方面,探索实行城乡医疗机构委托管理模式,由城区5所优质医院对全市所有乡镇(处)卫生院、卫生所进行业务“托管”,让农民在当地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化方面,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推进“户户通”,通户率保持在98%以上;率先启动数字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形成了“广场电影天天放、农村电影月月看、廉政电影定期放、法制电影常态放、拥军电影专门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不间断”,被各级新闻媒体称为中国农村电影的“开远模式”。建立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对群众文化艺术社团给予经费补助,每年补助各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1万元,补助每个村委会、社区、文体协会5000元,催生近千支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加快推进自然村“四位一体”活动阵地建设,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项目。 

    吴起县在全国较早实现了15年免费基础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努力消除教育的城乡差别。近几年累计投入建校资金11.5亿元,将158所农村小学一次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每个乡镇建起一所高标准中心幼儿园,完成小学集中到乡镇、初高中集中到县城,小学的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城乡无差异办学。吴起县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 

    卫生建设方面,近年来全县投资4.1亿元,兴建设施一流的县级医院,在西北地区处于前列。对9所乡镇卫生院和139个村级卫生室全部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健全完善了城乡分级医疗双向转症制度。建立与知名医院业务合作,托管乡镇卫生院机制,启动连接县乡医院的远程诊疗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推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设施一流的现代化体育馆、场馆和国家一级文化馆,活动设施一律向市民免费开放,乡乡建有文化站、农家书屋和篮球场等设施。作为一个西北小县城,举办了国奥篮球挑战赛和中美篮球对抗赛等赛事活动,提高了吴起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县农村庙会改办农村运动会,受到媒体关注,成为公共文化建设一大特色。创作了一批优秀地方文艺作品,其中《山丹丹》参加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演出。    

image006.jpg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开远市为消除城乡间的身份歧视,鼓励农民进城,规定: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好的待遇一概不变,城镇居民转户下乡不鼓励,不限制,下乡后不享受集体组织权益,只享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民转户进城后,可以在现行的城乡政策待遇间自由选择。在市一级,统一城乡就业服务政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遗属困难补贴标准、“三属”抚恤标准、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和方式、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政策、职中学生资助政策。今年云南省参照开远经验,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办理“农转非”6万人,城镇化率达73.26% 

        南昌出台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财政注资22亿,已经有1.5万失地农民享受平均月金1300元退休养老金。户籍制度做到城乡一体,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全程通和一站式户口办理,全县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基本保险的整合已经到位。   

大连甘井子区2003年启动城市化。经过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到2007年全区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区里投入36亿元,参保5.9万人,人均月退休金从350元提高到现在的1382元。    

image008.jpg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张全景  

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苏州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富民强村和优化生态的重要途径。通过立法,规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确保完成100万亩优质粮田、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水产、100万亩特色园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的建设。全市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9个省级园区、18个市级园区,其中,太仓、昆山、上城区在全国示范农业现代水平监测中名列前矛,太仓市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加快发展新型农村主体的规模经营,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集体经济和企业经营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每年用于土地补贴的财政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市级农业担保累计实现362亿元。   

集体经济是苏南模式的特点。新苏南模式从2013年开始,出台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一村两楼宇”,在每个村建两栋楼,一栋发展公共服务,一栋发展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人均3平米的标准,加快闲置或低效集体资产的优化整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现在每个村的物业经济都超过2万平米,资源资产性收入比重上升到65%。从2014年开始,出台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现在苏州已经不鼓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镇为单位,走联合抱团,异地发展之路。2014年,苏州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达到1490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达到718万元,农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2.36万元,增长10%    

image010.jpg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信集团原党委书记       

顶层设计必须和基层实践相结合 

    孔丹在发言时指出,1987年,我们就设置了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体制机制,说明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方针。近期以来,很多表述比较强调顶层设计。我认为顶层设计必须和基层实践相结合,老话叫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叫试验区而不叫实验区?实验是我们已经做了工作、有了原理的,我们再做;试验则指不很了解,不是很有把握的未知的事情。我们在1987年就有这样的做法,并取得了现在的成果,很受鼓舞。我们在总体上通过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中央一直是保持正确的认识路线,不是脱离实际搞顶层设计。近期以来,关于三农方面的很多政策性文件出台,其中也引起一些疑问.比如说农村产权确权问题,它对农民流动性的影响、对三农问题到底会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这是有挑战的。今天我听到的回答是正面的。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中信集团,希望在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做一些工作。我们作为体制外民间的研究机构,准备组织起来搞调查研究。从民间角度配合中央,我们要发挥作用,配合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的感觉是中国农村的地区差异特别大,今天发言的所有典型有一个特点,地级、县级财政反哺能力特别强。关于这一点,需要研究,这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的?能不能有这样持续的财政收入,或者其他资金来源给以支撑?除了项目投入、硬件投入、基础设施改进以外,社会保障方面一旦进入预算就是刚性的,没有资金来源就安排不了。发达地区的苏州、温州和大连,中部的江西、山西、西部的陕西吴起、云南开远,都是有较强的地方经济支柱的.所以现在就有这么一个问题,省地财政依赖性有没有转移支付,比例如何。 

   还有一个,是大家担心确权以后形成的流动性,离土农民的生计。大连甘井子区已经全是城市人口了,所以你有你的模式。如果没有就业这样基础性的安排,很多东西将来还会出现问题,比如说经济周期性变化,2008年底东莞大批农民工返乡,返乡以后有没有缓冲,而不是变成一个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动荡因素。   

我们一定要好好配合中央,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希望将来你们也给我们创造机会搞搞社会调查,我们不仅要会见官员,还希望直接听到农民的感受。    

image012.jpg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有林在发言时建议,除了政策研究以外,搞理论工作的同志是不是也花点力气,做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工业支援农业,要去世界各国考察一下。美国到现在为止,农业也是指令性计划,日本也是,我们怎能把农业完全交给市场呢?还有工业支援农业,在西方国家都是工业发展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普遍推行的,他们是怎么搞的,有哪些好东西值得我们吸取,我们在这方面怎么下力气,也要认真研究。在认真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总结一下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以色列的农村农场也叫公社,经营得非常好,他们的食堂吃得很丰富,比自己家做的强多了。人家说,我们考察过你们的人民公社,当时的问题是在于强制,而我们是自愿的。要深刻总结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好的东西我们要坚持,错误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摒弃。城乡发展一体化,正如习总书记讲的,必须发挥好集体经济的组织服务功能。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就不可能普遍实现现代化。苏州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听了王纯同志的发言很受鼓舞。总之,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别的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张全景在讲话中强调,从理论上说,我们共产党人要建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要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其中就包括消灭三大差别。三大差别之一就是城乡差别。消灭不了城乡差别,还怎么实现共产主义呢?我们必须从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思想。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个改革试验区,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经验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有像河南的南街、刘庄,江苏的华西,河北的周庄,北京的窦店、韩村河等等,他们是什么化?你说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也行、工业化也行,文明村也行,说是什么先进典型都行,总之那里是全面发展,什么工作都走在前列。这些地方社会和谐、农民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可以说他们已经基本消灭了城乡差别,住在那里,甚至比在城市更舒适。这是社会主义的光荣,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三农”工作中取得的最为骄人的成就。我们过去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气呵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会是这样的,要曲折漫长得多。现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据你的经济发展、人文素质等等各方面的实际,全局把握、综合调控、分类指导,能快的就快一点,能慢的就慢一点。总之,要学会弹钢琴。切忌一刀切,大擂大轰,蜂拥而上等等简单粗暴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5-09-01/3379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左翎飞 更新时间:2015-09-02 关键字: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