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邋遢道人: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应该能够提前完成

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应该能够提前完成

   

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有些人怀疑能否实现,贫道认为不会用12年时间,应该用6年左右,也就是2014年前后就可以实现。  

   

全会提出要通过把计划经济在农村的最后残余: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不能流转(即集体土地除了国家征用外,个人、单位之间不能买卖)进行改革,并以此让农民收入翻番,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这个思路也是改革以来的基本思路:如果经济、社会上出了问题,一定是改革不彻底,改革没深化,只要把旧体制改革得更彻底点,生产力一定大发展,收入一定大幅度提高。改革是3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途径和保障。  

   

这个思路的形成和确定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80年代,就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通过变动经济体制就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本来就是马克思以后的斯大林发展出来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一部分。虽然论证集体经济改造为个体经济就能提高生产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好在中国人的感觉是家庭承包制刚一实施农民生活就开始富裕了,大家都感觉吃饱了,物资开始不匮乏了。事实胜于雄辩,自然没有人再对这个判断有所怀疑。于是这个判断从此就被当作一个论证所有改革的有力证据,并作为这次“土地流转改革”的理论基础。  

关键问题是,这个看法成立吗?这还要从数据上看。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集体经济与家庭承包制的分界点。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开的,小岗村事迹是1979年见报的,但直至1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下发才开始这项工作,1983年底基本结束。我们应该从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来划分界限。1980年以前,家庭经营收入(自留地、家庭副业等)占农民家庭纯收入比重大约在30%左右(1982年为32.7%),1981年上升到42%,来自集体部分依然占主体。1982年为69.4%,1983年为79.0%,此后一直在80%以上。因此,把1981年划为集体经济为主,1982年划为家庭经营为主比较准确。   

   

下面是中国统计年鉴农民人均收入及增长情况  

   

年份 / 人均收入 / 年均增长 / 城镇/农村  

1978 : 133.6元 / / / / / / / / / / / 2.57 :1  

1981 : 223.4元 / / 20.4% / / / / / 2.24 :1  

1985 : 397.6元 / / 14.2% / / / / / 1.86 :1  

1996 :1921.6元 / / 15.4% / / / / / 3.09 :1  

2006 :3587.8元 / / / 6.4% / / / / / 3.28 :1  

注:1965年到1978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只有1.54%。虽然是支出数据,但基本反映了收入情况。  

   

以上数据说明,农民人均收入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确实有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都在两位数。但显然,这次增长并不是以1981年来划线的,而是以1978年划线的。甚至1978-1981年,也就是依然是集体经济为主的年份中,年均增长率高于改革以后全部时期。因此,把农民收入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的收入增长归结为家庭经营体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那么,为什么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会大幅度提高呢?其实注意一下这个时期的几个数据就知道了。  

   

会不会是改革后农产品产量增长形成的呢?确实,如果看短期数字,1980年比上年减产3.5%,1981年只增长1.4%。而1982年比1981年增长9.1%,83年又比82年增长9.2%,改革前后两年粮食产量差别大得很,这完全是改革的结果?但是,在“没有积极性”的年代,1978年比1977年增长7.7%,1979又增产9.1%,怎么解释?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连续几年丰收和几年减产都常见,关键看中长期数据。如果把改革前一次峰谷周期1975-1979年的粮食按3年滑动平均增长计算,年均增长率为3.1%。同样计算1982-1986的峰谷周期为年均3.3%。“积极性”比“没积极性”只多出0.2个百分点。因此,不能说家庭经营没有起任何作用,但如果把1982年到1983年的粮食增长的凸起部分完全看作“积极性”的作用,就非常牵强。  

   

还有一个可参照的数据: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农林牧渔按照不变价分别年均增长了3.4%和4.8%;这两个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8%和11.5%。农产品产量低于5%的增长率显然不支持农民家庭两位数的收入增长率。原因只能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涨。  

   

这个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快的真正原因,是农产品价格持续提高。从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扩大议价收购范围。继而在1979年11月,国家又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此后各年中,农产品国家收购价每年都在提高,无非幅度小了点而已。同时,由于集贸市场的开辟,农民开始直接零售大量农产品,尤其是肉、蛋、禽、鱼虾等以及农副产品(当时中间商很少)。总的印象是,到90年代中期,农产品零售价基本稳定,鸡蛋、粮食、肉类等价格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6年物价上涨前基本没再变化。  

   

这也可以从各个阶段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与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率的关系看出来。  

1978-1981年,收入增长14.6%,收购价增长12.1%;1981-1990年,收入增长10.2%,收购价增长9.4%;1990-1996年,收入增长13.2%,收购价增长9.6%;1996-2003年,收入增长0.1%,收购价增长0.2%。  

   

也就是说,来自农业收入的增长基本与收购价格增长同步,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基本在8-25%之间,也就是实际人均收入增长比价格增长高出8-25%。但由于这个时期农民人数在持续减少,按人均计算的收入有自动提高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农民在80-95年来自农业收入提高的基本因素基本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形成的,与体制变动关系看不出来。  

   

这个问题应该用以下思路来认识:在完全市场经济中,不同产业就业者平均收入的不同是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取决于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空间”。也就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可能空间,在不同行业是不同的。比如,资本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往往连带资本投入)对工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大,一项技术应用成几倍甚至十几倍提高一个工人的产量不算稀罕,但农业就很少有这样能力的技术应用,能够提高十几个百分点就不错了,能提高50%就算重大发明了。同样,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如餐饮、宾馆、商业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也远小于工业,但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机会一样很大。一个劳动者的产出增长幅度大,速度快,可分配的空间就大,收入提高的可能性就大。因此,从事制造业的人收入往往比农业高。  

   

在完全市场经济中,既然投资非农产业投资回报率高,劳动者进入这些行业收入高,资本和劳动会自然流向这些行业。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大多是原来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国家,比如澳洲、南美和北美),农业人口会迅速缩小,非农产业就业会迅速扩大。这样一来,农业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幅度增加,给技术进步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空间加大。但即使如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空间毕竟有限,因此农业就业群体的收入始终低于其他产业。就连人均耕地非常高的美国,农业就业者每年还接受政府1万美元左右的补贴。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总会低于非农产业。  

   

由于价值总体取决于劳动量,因此市场经济会产生一个自动平衡力量,就是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前者趋向上涨,后者趋向下降,使农业劳动者收入有一个赶平非农就业者的趋势,这就是所谓剪刀差。如果政府控制两者物价,那么农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时间越长,额度越大。  

   

中国实施计划经济后,控制了物价和资本、劳动力流动,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来对投资和消费进行了分配,等于遏制了农民按照市场规律增长部分。1979年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于恢复农产品与工业品按市场规则应该体现的价格差,农民收入自然突然大幅度提高。同时,剩余农副产品在市场经济中销售,价格更加趋向市场经济中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关系(所谓趋向而不是完全反映,是因为国家对市民按照低于市场价供给了大部分农产品需求,减低了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可能上升到幅度)。到80年代末取消粮票、油票和布票,农产品市场基本放开,90年代初农产品收购政策的放开,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到90年代中期,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基本反映了市场价格(从90年代中期到2006年我国粮食、鸡蛋、肉类价格基本没再涨)。这是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农民收入快速上升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这个阶段高于市民,实际上主要是国家再分配政策带来的,并不是农村经营体制变化带来的。即使依然是集体经济,如果农产品收购价格依然保持大幅度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依然会大幅度增加。  

   

生产力发展取决于资本、技术和需求,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因为调整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在几年内就突飞猛进的事例。以前没有过,80年代也不会有,当然今后也不会有。  

   

那么,贫道问什么认为第二次农村改革一定会成功,农民收入翻番计划会提前一半时间完成呢?因为贫道看到这样的消息。  

   

在三中全会关于农村问题的决定出台第二天,“ 10月20日 ,发改委网站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政府将提高大米,小麦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政策手段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 具体措施为:  

   

在东北地区,按照粳稻每市斤0.92元、玉米每市斤0.75元的价格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按照每市斤1.85元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大豆;在南方稻谷主产区,按照每市斤0.94元的价格收购中、晚籼稻,作为国家临时收储;在油菜主产区,按每市斤2.20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充实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国家已经在新疆地区按照每吨12600元的价格收储了一定数量的棉花,下一步将视市场情况再增加收储数量,并组织好棉花外运。除此之外,政府还将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从明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目前,稻谷收购价格大约为0.7-0.75元一斤,如果提高到0.92-0.94元,大约提高29%。玉米收购价大约0.5-0.6元一斤,提高到0.75元大约提高36%。白小麦和混合小麦原最低收购价为每斤0.77元和0.72元,提高到0.87和0.83元分别提高13.0%和15.3%。油菜籽收购价为1.3元一斤,提高到2.2元提高69%。大豆现在的收购价不低于每斤1.85元,只有进口转基因大豆才低于这个价格,因此没什么作用。  

   

这样看,我国将再一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初期综合幅度大约在32-35%之间。这项政策的落实能让农民总计收入提高15-16%(农民收入来自农业部分现在为全部收入的45%),加上其他增长因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会在2009年和2010年再次突破两位数。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在2014年甚至2012年就完成翻番计划。  

   

而且,这次农民收入突然增长的成就会像上一次一样,被用来证明农村第二次改革的伟大成就。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771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农民收入  农村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