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郭松民:为啥不约而同想到马天民?毛泽东时代已成老百姓心中的标杆

为啥不约而同想到马天民?毛泽东时代已成老百姓心中的标杆

郭松民

 

上海警察执法时绊摔抱娃妇女事件,经过24小时的发酵,各种道理大家都已经讲完了,关于事件本身,我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

  不过,在整个这波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评论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人——马天民!围绕马天民,大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马天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处理?

  马天民会绊摔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吗?

  群众遇到马天民,会不服他的管教吗?

  ……

  但马天民其实也是一个虚构人物。

  1959年,在欢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喜剧影片《今天我休息》在全国公映,马天民就是其中的主角。影片通过马天民在休息日一天的活动,颂扬了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新社会人与人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

  从此,那个热心助人的好民警马天民家喻户晓。“马天民”这个名字,也成为新中国优秀民警的代名词。

  马天民的生活原型,上海民警马家驯(右一)与派出所同事合影。

  马天民是银幕形象,但也有生活原型——就是上海(也是上海)的优秀户籍民警马家驯。正是因为马天民的形象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反映,所以没有人觉得他虚假,反而都觉得真实可信,直到今天,马天民仍然是警察的一面镜子。

  梳理一下近年来的舆论场,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随着主流精英逐渐失去对舆论场的绝对掌控,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当警民关系出现问题时,人们就会不自觉的想起马天民;

  当官民关系出现问题时,人们就会不自觉的想起焦裕禄;

  当人们谈到军民关系时,会不自觉的谈到雷锋;

  当谈到英雄人物时,人们会不自觉的想到狼牙山五壮士,想到黄继光、邱少云;

  当中国的周边出现紧急的事态时,人们又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

  把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人们会发现,尽管精英们痛心疾首,一百二十个不情愿,但在老百姓心中,毛泽东时代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的一个标杆,一把尺子。老百姓把这把尺子揣在怀里最靠近心窝的地方,遇到问题就掏出来测量一番,符合这标杆,那就是好的;不符合,那就还需要改进、甚至是坏的。

  精英喜欢言必称美国,遇到问题喜欢说:如果在美国……如何如何;老百姓喜欢“向后看”,遇到问题则喜欢说:如果在毛泽东时代……如何如何。用美国做尺度是虚妄的,因为很多鸡汤文描述感人事例并不存在,只是精英意淫、美化的产物,但毛泽东时代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许多当事人仍然健在,谈起往事历历在目。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能够成为今天的标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毛泽东主席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道德高尚的社会,并且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带动、影响全社会的道德行为。

  毛泽东时代,

  全国人民都积极学雷锋,

  干部则努力学习焦裕禄,县委书记们开会时会相互比较看谁脸晒的更黑(这意味着参加劳动更多),

  将军们则下连当兵,与列兵同吃同住、一起站岗放哨……

  最重要的,人们把追求高尚的道德而不是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

  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就在毛主席、党中央的周围紧密团结起来了。由于社会的主流人群(党员和工农兵群众)基本都能够秉持“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社会被有效的整合起来了,人与人充满了相互信任,马天民既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产物,他的存在和积极活动,又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今天,每当老百姓从怀里掏出“毛泽东时代”这把尺子的时候,总会有精英讽刺的问:“你想回到过去吗?”这句貌似聪明的反问,其实暴露了精英的无的放矢和智力贫困。

  老百姓对毛泽东时代的缅怀,是为了重建那个时代的清廉政治、道德风尚和社会团结,这不仅是完全可能的,在今天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是今日中国战胜种种困难,度过重重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毛泽东时代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今日中国的标杆,这提醒我们,无论改革、无论开放、无论各类顶层设计,都应当把毛泽东时代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系和灵感来源,跟在西方后面邯郸学步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我们当然不应该拒绝学习西方一切好的东西,但我们的灵魂、文化与价值观应该直接来自毛泽东时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7-09-03/4601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9-04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