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刘仰:被时间过滤的青春

  

被时间过滤的青春

  据报道,电视连续剧《知青》即将正式播出。《知青》的编剧是梁晓声,梁晓声本人曾经就是知青,以前也出版过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因此,由梁晓声担任编剧,我认为在具体细节的历史真实方面,应该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那段历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那段历史的确真实地发生过,至今还有很多亲历者健在。当事情正在发生时,当事情刚刚结束时,亲历者和旁观者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到今天,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大多数经历者已经垂垂老矣,步入耄耋之年。穿过时间的尘埃、历史的风云,再回首看那段历史,会给亲历者怎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年轻人,没有那段经历,甚至没有听说那段历史。当他们在父辈、祖辈的叙述中拾起那个被时间过滤的“传说”,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看了《知青》的前20集,边看边想起那时候广为传播的一段名言。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本很著名的小说,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不是一本科普书,而是关于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年轻人的人生故事,其原型就是作家本人。这本前苏联小说很早就被翻译到中国,当年有小说、有电影,还有连环画,其中有一段话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时,可以说:我整个生命和精力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我没有当过知青,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但我确实感到,当年很多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到高山、到草原、到边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时代赋予他们知识青年的称号,的确是怀抱着建设国家的理想。《知青》剧中不管是到兵团的知青还是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很多人的确也是这么想的。时隔多年,我接触过不少已经回到城市的当年的亲历者,其中依然有很多人对当年自己火热的青春怀抱着复杂的感情。虽然在后来的反思中对那段历史有各种看法、说法,然而,无数的亲历者仍然没有否定它所体现的理想和实际的价值。也许,经时间的打磨,人们对“最壮丽的事业”会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才是“最壮丽的事业”?如何才能建设和实现“最壮丽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失误或偏差,但是,无数人都不否认,当初无怨无悔地投入火热的青春,的确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是当年的理想主义至今尚存的重要原因。

  穿过岁月的尘埃,如今人们可以反思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最壮丽的事业”是否在实践中有不切合实际的做法,这一点在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也有所体现。在电影、电视、小说之外,人们在思想界、学术界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也是必然的,这涉及到更深入、全面的思想理论研究。我认为,思想理论上全面肯定、彻底否定,都失之偏颇。而小说或影视等艺术,更多关注的人们的经历和情感,它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能够给人们更多的理解角度。这也是我对梁晓声担任编剧的一个肯定,因为,他能保证再现那段历史时情感上的相对真实,这非常重要。有些人为了彻底否定那段历史,经常把那时的每个细节都描述得极为黑暗。事实上,在《知青》剧中我们能够看到,那时也有欢乐,也有阳光,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爱与温情依然牢固广泛地存在。我们今天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那些永远不会失去的人性,与为了 “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最壮丽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很多时候,脱离实际的书本理论知识常常是造成事与愿违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当年上山下乡中能够看到,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依然没有改变。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正在经历和挥霍青春的人们也许难以就近看清自己行为的价值。然而,跳开当下的漩涡,参照别人的青春,再来审视自己的青春,也许,当今的年轻人能够对父辈、祖辈以及自己,有更多、更清醒的认识。今天,在 “蜗居”和“职场”中打拼的杜拉拉们,也把自己的青春称为“奋斗”。与当年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奋斗”相比,我不愿给出孰高孰低的价值标准,但我认为,通过《知青》了解历史,对于当今年轻人了解自己也是有益的。

  我比较惊讶在《知青》一片中出演的年轻演员,他们大多没什么名气,不算大牌,但他们较好地演绎了那段历史的真实。这一现象也让我相信,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为理想或自己奋斗时,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因此,不管是过来人还是年轻人,如果面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困惑,我认为,看看历史,看看别人的青春和生活,哪怕只是隔着时间的纱窗,也能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对于中国来说,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涉及整整一代人。虽然它已成为历史往事,但它对当今中国的影响依然存在。通过思想,通过反思,通过活生生的人,它的后续影响究竟有多么深刻?是积极的意义,还是负面的价值?我认为,未来的中国社会还将继续为此而深思。电视连续剧《知青》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77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知青  上山下乡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