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卢映西文集

如此荒诞:评何祚庥院士的政治经济学“创新”

更新时间:2017-07-14 00:02 点击数:2026 鲜花数:33

如此荒诞:评何祚庥院士的政治经济学“创新”卢映西政治经济学与其他一切科学理论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何祚庥院士愿意跨界加入政治经济学创新队伍,本是件不亦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基础

更新时间:2017-02-06 00:07 点击数:777 鲜花数:54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基础卢映西摘要: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

《资本的终结》:资本主义是骂不死的,好在它会自己找死

更新时间:2016-06-12 09:30 点击数:845 鲜花数:83

编者按: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一方面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在生产着贫困,并且这种贫困竟然是由生产过剩本身产生的。十几年前,根本没人听说过“量化宽松&rdquo

欧洲议会的决议再次敲响了自由贸易的丧钟

更新时间:2016-05-17 09:46 点击数:427 鲜花数:45

  曾经,我们以为“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谁知“老大哥”说没就没了。后来,我们又以为经济全球化是浩浩荡荡的现代化大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于是

卢映西:资本的终结,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更新时间:2016-03-29 18:20 点击数:648 鲜花数:55

尤其要命的是,改革开放后连续多年高增长、2008年全球遍地哀鸿时仍能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这一次也不再能置身事外。面对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穷尽多种“中国特

伪学问不死,雾霾就挥之不去

更新时间:2015-12-10 21:35 点击数:772 鲜花数:61

【破土编者按】面对严重雾霾主流经济学学家为何集体失声?作者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根本无法解释环境问题的成因。 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更为准确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用稀缺性假设掩盖贫富分化的真正原因

更新时间:2013-08-05 12:43 点击数:947 鲜花数:38

贫困或者贫富分化,是个千古难题。我们之所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分揭露的基础性错误:它的稀缺性假设是根本不合实际的。这个错误完全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真相。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基础上,从与稀缺性假设针锋相对的双约束假设出发,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生产过剩→失业→贫困”因果关系链,把千古难题还原为简单问题。

卢映西:在马克思货币理论基础上探索根治经济危机的新途径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434 鲜花数:42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数量论是现代西方主流货币理论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长期而言,货币数量的增减惟一能够改变的只是名义变量――价格,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此说也称为货币中性论。稍加推敲就能发现,这种理论有两大缺陷:   第一,货币数量论无法解释贵金属时代物价何以能够保持稳定。我们知道,在贵金属货币时代,贵金属与其他商品一样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作为货币的贵金属

卢映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1723 鲜花数:58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卢映西(参编教材部分内容)               长期是对当前事务的误导。要说长期,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有人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必将回归平静,那么经济学家给自己的任务就太过于容易而无用了。                     &nbs

抉择:掘墓人或殉葬品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610 鲜花数: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不加批判地引进了西方主流经济学,让这种经济学在我国学界登堂入室,占领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地,甚至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决策

卢映西:让主流经济学见鬼去吧!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469 鲜花数:45

让主流经济学见鬼去吧! 江苏南京财经学院副教授 卢映西 2011年3月10日   作者按:近年来,不断冒出一些头上长角的中国幽灵,在经济思想的星空中游荡。大家熟悉的,有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系列。去年,何新先生老骥新唱,推出巨著《反主流经济学》。接着,蔡定创先生著书《货币迷局》,直斥主流经济理论界的僵化与麻木。更近一点的,有黄卫东先生的《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端宏斌先生的《一个并不荒诞的寓言》和《为何中国人没钱购买自己产的

十日谈:每年圣诞后,抬头望北斗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403 鲜花数:15

十日谈:每年圣诞后,抬头望北斗   卢映西   2010-11-30   1982年,在古城西安,年轻的大三学生张华为救一位老农而牺牲,引发了一场关于“值不值”的大讨论,向社会释放出一个不祥的“?”。28年后,仍在西安,仍是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私家车撞倒女服务员,他下车见伤者试图记下车牌号,就拔刀将她捅死。杨涛先生在评论此事时,已经直斥我们这个“是非颠倒,乾坤扭转的时代”对人的深远影响。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只知道当年那个不祥的“?”已经变成了恐

卢映西:十日谈--不断前行,不断变馊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308 鲜花数:23

十日谈:不断前行,不断变馊   卢映西   2010-10-02   方舟子先生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搬出权威意见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的说法。我想,人们不会这么快就忘记,“肖氏反射弧”也是有学术权威支持的,而且支持的力度不是一般的大,可是在方先生不懈的打假努力之下,事情的发展竟是那样戏剧性地出人意料,由此也向大众普及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在科学问题上,权威意见并不等于定论。然而,人们还没来得及感谢方先生的科普之功,他就开始

卢映西:十日谈--坑人不是好办法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304 鲜花数:24

十日谈:坑人不是好办法   卢映西   2010-09-22   近日,在一些高层研讨会上,众多顶尖学者力挺中原经济区战略。这个事情学问很深,仅用常识去理解就会犯晕:难道只要穿上“中原经济区”的马甲,河南省就能创造奇迹?当年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论证过亩产万斤的可能性,到现在还时不时被一些好事之徒拎出来敲打。其实钱老与现时的顶尖学者们做的是同一类事情,他们所论证的既不是必然事件,也不是不可能事件,而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2010-09-23

卢映西: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829 鲜花数:27

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14次研讨会论文之二 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纪念“刘国光7·15谈话”发表五周年 卢映西 内容提要:在纪念“刘国光7·15谈话”之际,马克思主义正在逆境中迎来曙光。经济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无能,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这种理论原来是彻头彻尾的谬误。真理与谬误之别就在于坦然正视还是试图掩盖客观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在批判谬误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想突破口,实现了观

卢映西:生产过剩--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358 鲜花数:24

    [内容提要]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现实情况是:各国政府一边大唱自由贸易的高调,一边不得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要解释这种现象,主流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能胜任,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这种反思的着名先驱是保罗·萨缪尔森。本文更进一步,在程恩富提出的“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的基础上,以生产过剩的视角取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稀缺视角,说明阻碍自由贸易和引发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马克思等经济学家指出过的生

卢映西:实践已经证伪西方主流经济学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289 鲜花数:32

愿“xx事件”能开启反思之门 ——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13次理论研讨会(笔谈) 卢映西 一、再问姓“社”姓“资” 2009年7月24日,通钢工人在沉默中爆发,民企精英陈国君在喧嚣中死亡。看来前几年那场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大辩论,并不能阻止某些热衷私有化的“猛士”一意孤行,直到以“淋漓的鲜血”收场。 我们要问的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搞国企私有化的人何以能如此之“猛”,何以能像通钢职工质问的那样“为什么举报都是石沉大海?改制过

逻辑混乱的“陈志武逻辑”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341 鲜花数:28

最近市场面上有两本关于金融的畅销新书,一本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2》,一本是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据说两者的销量不相上下。图书市场上百化齐放百家争鸣,形势可说是一片大好。只是陈志武先生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访谈中为推销自己的着作而大肆贬低《货币战争》,让人感觉像吃了只苍蝇。本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虽然有点可笑,但还不至于可恶。而在市场上像陈志武先生那样的卖“瓜”手法,只能叫“下三烂”。

卢映西:认识“消费券”的意义需要转换观念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223 鲜花数:29

认识“消费券”的意义需要转换观念   卢映西(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梅新育先生在《“消费券”不能可持续提振消费》一文(见《广州日报》2009年2月9日)中对消费券提出了两点异议,一是消费券最多只能一次性的提振消费,效果不可高估;二是盲目追捧消费券这种无偿获得的福利,将损害国民自我奋斗的精神。前一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只要消费券每年多发几次.年年都发即可。有意思的是后一个问题,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悠久、至今尚未完成的观念转

卢映西:一点科学素养都没有,也好意思侈谈“证伪”?

更新时间:2013-05-02 08:00 点击数:280 鲜花数:49

一点科学素养都没有,也好意思侈谈“证伪”? 卢映西   关于宋鸿兵和他的《货币战争》,我以前说过一些话,似乎对此也无更多的话要说。然而,可能是宋鸿兵最近到处演讲和受访让某些人很不舒服,于是又有人跳上前台挑起事端了。老实说,质疑宋鸿兵观点的文章所在多有,一一批驳肯定不胜其烦。可是,像张志雄先生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宋鸿兵与“深喉”的区别》那样,明明满脑浆糊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实在让人手痒难忍,只好顺手再拍一砖。   首先要澄

作者简介

作者卢映西: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以颠覆西方主流经济学为职志。主讲课程: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