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汪晖文集

汪晖:为何中国不会崩溃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82 鲜花数:28

汪晖:为何中国不会崩溃

2010年09月02日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在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发展的稳定性,认为没有出现重大危机。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改革开放30年期间,中国最大的危机是1989年危机,而最深刻的和持续性的危机则是政治领域和国家机器日益为市场关系所渗透。正如今天的金融危机一样,1989年的危机同样是国际政治与社会危机的一部分,可以视为苏东危机的前奏。像中国一样,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是共产党领

汪晖:死火重温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07 鲜花数:15

汪晖简介
汪晖(1959年-),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誉为新左派领袖。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师从唐弢先生,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研究员。
1996年,汪晖与黄平受邀出任在知识界影响甚广的《读书》主编,直至2007年离任。在其任主编期间,《读书》被崇尚西方民主和万能市场的自

汪晖: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研究生问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9 鲜花数:21


汪晖: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研究生问
原载:三农中国

问题: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您在思想史领域走了这么远,同时又一直积极介入当下的社会活动,能不能谈一下您所体会到的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后者如何直接或间接形塑您的问题意识以及理论走向。 我早期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后来转向思想史。在现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学传统中,理论与实践从来没有隔着铜墙铁壁。90年代我先后

汪晖:中国--跨体系的社会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54 鲜花数:11

汪晖:中国:跨体系的社会
1          2008年3月14日,我正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从上午起,我就不断地收到一个朋友的朋友从拉萨市的商业街区发来的短信,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时一二十分钟,有时长一些。短信容量有限,完全限于一个人的目力和听力所及,却是身居现场者的即时报告,比任何通讯社的报道更为迅疾和真实。这个发短信的朋友是一位在拉萨做小买卖的内地人,她崇拜达赖喇嘛和西藏文化,但眼前发生

汪晖: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90 鲜花数:24

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
汪晖
《文化纵横》2010年第二期  
中国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许许多多的预言——1989年之后,不断地出现中国崩溃论,但中国没有崩溃,而是这些崩溃论崩溃了。人们因此开始总结为什么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发展了?在改革过程中,反复出现肯定改革与否定改革的讨论,这些讨论也时时涉及如何估价社会主义时期与改革时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困境,中国的经验都是

汪晖:帝国的冲突,或帝国主义时代的冲突?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13 鲜花数:21

帝国的冲突,或帝国主义时代的冲突?
--《帝国的话语政治》座谈会上的发言
                               
                 汪晖

无论是在历史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一个跨文化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39 鲜花数:20

本文以琉球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命运为例,分析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两次大转变。通过档案文献的细读和分析,我试图说明围绕琉球问题在中国与日本、美国与日本、美国与中国,以及其他力量之间的博弈同时也是两种秩序观之间的冲突、妥协与协调,即由西方国际法为规范的民族国家关系与以所谓朝贡关系为框架的传统区域秩序之间的冲突、妥协与协调。讨论这一区域的和平和冲突,不可能回避如何确定区域的新秩序这一关键问题;讨论亚洲区域的整合或形成共同体的可能性,也不可避免地涉及美国及其军事存在在亚洲的含义。

汪晖: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46 鲜花数:21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作者:汪晖 文章来源:《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1期
——关于“五四”的答问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63 鲜花数:32

“五四”运动至今整整九十个年头,正如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样,它在中国历史中到底具有什么意义,至今并未更加清晰,反而日渐模糊了。在纯粹实证的意义上,“五四”的确承晚清的各种潮流而来。但我的问题有所不同:“五四”能够在一个纯然实证的意义上说明其意义吗?“五四”的新意究竟何在?

汪晖:“90年代”的终结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40 鲜花数:21

“90年代思潮”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它绵延曲折,越过了人们用以标记时间的段落。“90年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市场时代的形成,这一新特征改变了国家———社会面貌。中国知识分子,迟至九十年代中期,才从震荡中醒来,思考这个陌生的时代。2007-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表明“90年代”正在远去,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落的结束,也是一段思潮的终结。“历史并未终结”,历史正在“90年代”的废墟上重新展开。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附记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628 鲜花数:19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附记
原载: wen.org.cn
《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写于2005年11月间,后经当事人核对,再易其稿,于2005年12月定稿,发表于次年1月出版的《天涯》杂志2006年第1期。文章发表之时,全国范围内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讨论正在热潮之中,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2006年2月,《南风窗》发表了该刊记者采写的有关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报道,通裕改制在更广泛的

让中国说话:汪晖为《说话的中国》一书写的序言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13 鲜花数:20

让中国说话:汪晖为《说话的中国》一书写的序言
2009年08月20日 中华读书报


在西方世界关于现代中国的研究和观察中,一直存在着两个传统:一个是学院的传统,另一个则是亲身观察和参与的传统。
美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学家在他去世之前发表长篇文章,检讨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问题上的种种失败,他指出没有一个西方的社会科学家预见到了中国在80年代末之后的激烈的变化、超强的稳定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这是一个在20世纪的国际主义传统中产

汪晖:异议的困境与必要性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46 鲜花数:20

异议的困境与必要性
汪晖
原载:《天涯》

  在我得知《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以下简称“台社”——编者注)即将举办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心中微微有些触动。1990年代初期,杭之先生来北京访问,我们在《读书》杂志的活动中见面,第一次读到《台湾社会研究季刊》;那时中国内地的知识分子还处于1989年的阵痛之中,对于台湾知识分子争取民主的斗争抱有自然的同情,也因此对于诞生于八十年代解放运动中的“台社”怀有一份建立在陌生之上的亲切感。1989

汪晖:我很高兴成为"反动派"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70 鲜花数:14



  汪晖自称是“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虽然他是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
  1977年,18岁的汪晖考入扬州师范学院。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如今则改为扬州大学。

  汪晖这一代大学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汪晖认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些基本的前提和信念,今天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文革以后,为了总结文革的教训,我们反思社会主义,反思

汪晖:为未来而辩论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56 鲜花数:18

 
为未来而辩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汪晖

   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过去、现实和未来的激烈辩论。讨论的激烈程度表明,我们对于过去和当下的理解,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如何不确定。过去内在于当下,对于过去和当下的理解的不确定导致了未来的不确定。关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分化、环境危机以及制度创新等问题的讨论,包含着对于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深刻思考。

  &

作者简介

作者汪晖: 中国大陆著名学者,通常被认为是“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主要人物。1996年起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死火重温》等。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