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李云雷文集

李云雷:《故乡》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40 鲜花数:20

 鲁迅的《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经典,它表达了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经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表达了启蒙知识分子与乡村的疏离感,这种疏离同时也带着留恋、感伤与寂寞,这种“疏离”不仅来自时间上的距离,同时也来自知识上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可以说是新知识在面对旧世界时的一种态度:一个旧日熟悉的世界,在一种新眼光的注视下,呈现出了它黯淡乃至黑暗的一面,但同时他又不能决绝地弃之而去。在这种疏离感与隔膜感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知

李云雷:如何确立文学奖项的公信力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44 鲜花数:31

    最近,文学奖的公信力成了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文学与文学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众对评奖的不满。“文学奖”作为对作家与文学创作的一种奖励,最理想的状态无疑是授予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但在具体的评奖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一、不同文学流派评价标准不同,对于什么才是最优秀的作品难以统一;二、专家与公众之间对文学及其功能理解不同,造成对优秀作品认定的分歧;三、具体评奖过程中

李云雷:探索中国美学的新元素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9 鲜花数:31


    我想从一个大的问题来切入对付秀莹作品的讨论,那就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现代文学的中国化问题。我们知道,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新文学,是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鲁迅一直到1980年代的莫言、余华,都从西方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是另一方面,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借鉴西方文学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文学,能否充分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心灵?于是,在“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条脉

李云雷:90年文艺作品中“新人”形象的变迁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2 鲜花数:14


“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90年“新人”形象变迁
    “新人”是指新出现的某一类人,在文学中主要指所具有时代色彩的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出现,既是社会与文艺思潮的产物,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着一个时代的风潮。“新人”既可以指某一类青年,也可以指代某一阶层,如知识分子、农民、解放军等。在这些“新人”身上,凝聚着时代风云与社会的风向,也集中了一个时代最核心的精神命题,通过对不同时代“新人”的

李云雷:谁是“你们”,谁是“我们”?--读姚鄂梅的《你们》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8 鲜花数:18


    姚鄂梅的《你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我”是城市里一个中年女性精英,有一个安稳的工作和家庭,出于好心帮助来租房的青年人高锐,很快“我”与高锐发展出了超越房主与租客的关系,不仅因为高锐很像“我”早逝的弟弟,而且因为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他们以“姐弟”相称,并且不无男女间的暧昧色彩。但不久之后,“我”却发现高锐在不少事情上欺骗我,“我”由此追寻,发现高锐是在有意识地利用“我”,他接近“我”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07 鲜花数:13


    我以为,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面向作品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学批评当然要面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但是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一样,也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化语境的产物,都应该面向世界,都应该有对世界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体验,只有这样的批评才会与时代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才能有疼痛感与当代性,才能切入一个时代最为核心的精神命题,并能发现新的美学因素,引导文学的走向,创造出新的美学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不是简单

香椿树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69 鲜花数:12

我走在街上,看到有卖香椿芽的,我买了一小把
那么小,那么嫩,有一股异香
我在电话中告诉了我娘
我娘说,你把香椿和鸡蛋一起炒,很好吃
我吃着香椿炒鸡蛋,想起了我也有过好时光
那时候,我家的老房子还在
我住在东屋,在东屋的窗前,栽着一棵香椿树
每到春天,树上都长满了细嫩的芽
那棵树很细,不能爬
我只能爬到东屋的房顶上
攀着树枝,一一摘下那些嫩芽
吃饭时,我娘就会炒一碗香椿鸡蛋
吃起来是那么香
那时候春天来了,我就会爬到房顶上去摘香椿芽
不只是爬

李云雷:重建“公共性”,文学方能走出窘境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25 鲜花数:22


    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承担了社会公共议题的设置,发挥了促成舆论交锋从而达成社会共识的功能。这种“公共性”使文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公共性”的衰减与文学“边缘化”的窘境构成了恶性循环,使文学应有的思想文化功能变得相当微弱。要改变文学的“颓势”,必须让文学重新走入民众的生活,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对当下文学状况,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共识:文学读者在逐渐流失,文学

李云雷:工人生活、历史转折与新的可能性——简评《钢的琴》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80 鲜花数:13


       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在离婚时挽留住女儿,需要一架钢琴,但是他既没有钱买,去偷又搬不动,最后他决定自己制造一架钢琴。于是他一一寻找铸造厂下岗的旧日同事,杀猪的,修锁的,打麻将的,做小买卖的,以及退休的“汪工”等,他将这些人联合起来,在废弃的工厂开始铸造一架“钢的琴”。影片以这一故事为核心,让我们看到了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状况,如果说下岗之前,这些工人是作为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603 鲜花数:17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
李云雷 
1、何谓“底层文学”?

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跟它相对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文学:“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或“商

“打工文学”的问题与前景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38 鲜花数:21

    近年来,“打工文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深圳文联的杨宏海先生是研究“打工文学”的专家,据他的研究,“打工文学”在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他还将“打工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但是,“打工文学”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大约在2004年,在那之后,深圳关于“打工文学”召开了三次会议,每年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与“底层文学”大体是同步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打工文学”和底层文学,看作是在新世纪崛起的两个思

李云雷:翻身之后再“翻心”——底层文化的出路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6 鲜花数:26

翻身之后再“翻心”——底层文化的出路
李云雷
 
    摘要:底层文学更多关注现实世界里的底层——在经济、情感、道德等多重压力下的活生生的人。底层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有压迫可能就会有反抗。但在资本和精英主导的新社会意识形态下,底层存在着从受压迫者变成压迫者的诱惑。翻身之后还要“翻心”,勇于批判和斗争,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底层文化的出路。
 
底层视角:文学如何表达?
 
  

打工诗歌的阶级意识与艺术性--读-《他站起来了》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37 鲜花数:18

打工诗歌的阶级意识与艺术性
——读梁彦选的诗集《他站起来了》
□李云雷
[左岸文化网] http://www.eduww.com

梁彦选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个“打工诗人”;而他与其他“打工诗人”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他有着充分的“阶级意识”或群体意识。他的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不是“个人”意义上的自我,而是置身于一个阶级或阶层中的“自我”,他所描述与关注的,也不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群体的命运,打工者群体的命运,这是他与大多数打工诗人的不

看不到的“铁人”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00 鲜花数:22

看不到的“铁人”
李云雷
【左岸特稿】
《铁人》是一部关于工人阶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消失已久的工人阶级的形象与力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我们的银幕明显带有精英化的色彩,并且似乎形成了一种“价值观”上的偏见,凡是具有工人阶级立场的电影一定不好看。但是,《铁人》的出现,让我们发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我们同样可以拍出好看的电影,或许这是《铁人》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意义。《铁人》从现在与过去两个不同的时空,

作协“卖刊物”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71 鲜花数:13


最近关于湖北作协党组要卖《都市小说》,以及刘继明的公开信,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这一具体事件,而可以使我们扩展开来,讨论一下作协体制与文化的公共性问题。在我看来,这一事件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作协的管理体制问题,二是公共资源“私有化”的问题,三是作协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就这一事件而言,湖北作协党组的决定无疑直接违反了国家的出版法规,是一种在市场经济之中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举措,这一举

作者简介

作者李云雷: 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