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刘国光文集

刘国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93 鲜花数:19

本文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些问题,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等。

刘国光: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内基础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77 鲜花数:29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内基础
 ——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刘国光

特约记者 周建军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南。近一段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诸常委分赴国内多个地区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密集调研。今年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商务周刊》就如何认识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转变对外经济发

刘国光:前30年和后30年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64 鲜花数:13

前30年和后30年
刘国光 
    今年是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60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包括前30年和后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30年是在前30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成就更大一些,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前30年和后30年也都走过曲折的道路,都有各自的失误。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总结,作为今后继续前进时,需要思考的宝贵财富。     去年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我们

刘国光:核心问题是劳资关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思路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38 鲜花数:25

按:本文为作者赐稿。《中国经济时报》刊载时略有删改,此稿为作者6月25日修订稿。-2010年7月3日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思路
刘国光
2010年3月9日


2005年,我发表了《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一文,后来又写了《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一篇短文,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淡出,把公平置于“兼顾”的次要地位不妥,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
我的文章发表以后,社会反响比较强烈。很多同志发表意见。多数同志还是赞成我的看法的。但是,也

刘国光: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62 鲜花数:26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哲学
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 “公”降“私”升是不是到了一个关头, 到了一个关键阶段 , 需要重新考虑一下 , 来一个新的否定、新的综合 ?关于公有制是否还占据主体地位 , 现在社会上有三种意见 (这三种意见都是有文字可查的) 。第一种意见认为 , 现在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过 , 这种计算方法有问题 , 它将自然资源、行

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35 鲜花数:14

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
作者:刘国光
《中华魂》理论园地2010年第2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我们不能仅仅从体制运作层面来寻找危机的原因,而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寻找它的深刻根源。这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但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这次生产过剩的特点,即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发达国家自身一些产品如

刘国光:陈云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先驱者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17 鲜花数:9




刘国光:陈云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先驱者——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5-05-21

    我今天讲的是,陈云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先驱者,建国以来,陈云同志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今天回过头来看,凡是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去做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的需要远见着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

刘国光: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1 鲜花数:15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刘国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这一转变,对近30年来引导全党全国聚精会神集中力量搞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在社会上也产生一种看法,认为共和国的后30年才重视经济建设,不搞阶级斗争,搞出了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前30年则一味只搞阶级斗争,忽视了经济建设,搞得中国落后封闭。这种看法不尽符合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实际。   1.对国内

刘国光:中国模式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2 鲜花数:14

中国模式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
刘国光
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速对外开放、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轨道,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这是我们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相对出色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是危机的根

刘国光: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计划与市场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07 鲜花数:11

       2009年10月31日09: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293686.html  内容提要: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

刘国光:《纵论改革开放30年》序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03 鲜花数:29

《纵论改革开放30年》序

刘国光 
   
    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进而指导实践。然而,认识规律并非易事。我记得,毛泽东说过:“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又说:“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我国经济建设的5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刘国光: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04 鲜花数:27

【乌有之乡编者按】该文曾经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但是有删节,此处为作者提供的原文完整版,特此说明。2009年8月25日

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和国六十周年感言

刘国光

共和国六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前三十年,从新民主主义走起,走向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又从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原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新民主

刘国光:也谈“改革开放”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60 鲜花数:35

【乌有之乡编者按】该文曾在某报发表,但有删节,此处为作者提供的原文完整版,特此说明。2009年8月25日


也谈“改革开放”

——共和国六十周年感言

刘国光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邓小平将“改革”和“开放”合起来,作为现阶段中国的国策,开创了中国大踏步前进的新时期,这是他的伟大功迹。但细考“改革开放”四字词组,并非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而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1978年后改革开放四字方针的形成

刘国光:中国经济宜走中速发展道路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94 鲜花数:7

刘国光:中国经济宜走中速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
刘国光
    今年3月9日,我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对今后我国经济走向,宜采取什么形式,表示了不赞同V和U,而主张L形走势的意见,但L形底部横线,应从6%或更低增长率左右的低谷,略微上翘,紧贴围绕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8%附近,上下波动(见3月9日本报新视点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问题的思考》——编者注)。这个意见,实际上就是我认为中国经济今后宜走中速发展的道路。
    这次世

刘国光:中国为什么会被卷入本轮经济危机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26 鲜花数:10

中国为什么会被卷入本轮经济危机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我们不能仅仅从体制运作层面来寻找危机的原因,而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去寻找它的深刻根源。这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但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   这次生产过剩的特点,即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发达国家自身一些产品,如房屋、汽车等生产过剩外,还包括流通领域各种金融产品的过剩,形成虚

作者简介

作者刘国光: 刘国光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开创性贡献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被视为“改革宽松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体”,西方经济学为“用”,不拘束于一般定论,总是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找出适合于当时条件的答案。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