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甘阳文集

甘阳:中国文明应有自我期许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09 鲜花数:28

 
甘阳:中国文明应有自我期许

墨未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9月10日   第 07 版)







  甘阳近影  大 食摄


  上世纪80年代以主编"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而知名的甘阳,在这20年来的诸多文化事件中,每每以"意见领袖"自任。而纵观他的文章言论,前后不同阶段又颇有左右互搏之感。他的"反复",引致诸多诟病。
  其实,甘阳是否忠诚于自己一时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始终忠诚于自己的问题。他是否提出了

甘阳:我宁可改革速度慢一点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53 鲜花数:29

我觉得保守的态度有良性作用,包括生活方式上的保守,不成天追求日新月异。其实我们从做人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天追求新奇我们并不觉得是个特别好的人,我们会希望人有一些稳定的素质。不仅仅是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我都倾向采取一个更保守主义的态度而不是急于求成。我宁可改革速度慢一点,但是稳定地改革,方向更好一点,效果更好一点。保守的态度有良性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而且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影响。

甘阳访谈:打开国门,放他们进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04 鲜花数:26

甘阳访谈:打开国门,放他们进来

本报记者 吴铭 广州报道
       按:香港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员甘阳近年在本报发表的一系列访谈曾在国内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报记者近日再次就中国举办奥运会等问题专访甘阳教授,下面发表的是访谈的部分内容。

伟大的转折:“新世界主义”

   吴铭:这次全球华人同步大集会的迸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甘阳:4.19全球华人在欧美各国高举五星红旗大集会是世界历史的重大

甘阳:西方逻辑解释中国,生硬的纠缠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77 鲜花数:36

西方逻辑解释中国,生硬的纠缠   甘阳
  我想提出,我们现在要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也就是检查我们以前对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些看法非常根深蒂固而且非常流行,但是这些看法未必站得住脚。不要以为自己是中国人就一定了解中国,不一定。我们需要重新来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
  中西文明自古无瓜葛
  我们需要先从世界文明历史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是最外在于西方的,是和西方文明最相

甘阳:反民主的自由主义还是民主的自由主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11 鲜花数:23


甘阳:反民主的自由主义还是民主的自由主义?


    我的趣味决定了我热爱自由,我的本能和理性决定了我热爱平等。
    ——托克维尔致穆勒(1835年6月)
    
    一 90年代中国思想景观
    
    90年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基本轨迹,大体上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批判激进主义思潮出发,日益走向保守主义甚至极端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

甘阳:中国自由左派的由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015 鲜花数:14


甘阳:中国自由左派的由来


    (一)
    
    “明报”专辟园地讨论中、港、台的左翼思想学术和运动,很有意义。但讨论大陆左翼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大陆曾长期是一个“极左”的社会,中国的改革更是以“反左”为出发点,因此,在大陆“左”是绝对的贬义词,“反左”则具有最高的道德正当性。
    正因为如此,所谓大陆出现“新左派”,首先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这

甘阳:关于研究美国宪法的一封信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86 鲜花数:26


甘阳:关于研究美国宪法的一封信
某某:
  你在信中提到想研究的三个题目,我想你这次在美国只有一年时间,还是应该集中在美国宪法方面较好。“德国法”的问题我想不妨先放一下,因为事实上对这类问题多半要以“美国宪政”作为对照来理解的,因此不如先集中在美国宪法学方面。而施特劳斯的主要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对当代西方的看法,而是在于他开了一个重新读西方经典和传统的路向,因此真正而言读施特劳斯一定要重新读经典文本来重新思考西方思

甘阳评析政治思潮动向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9 鲜花数:11

MINGPAO MONTHLY 2007 年10 月
香港学者甘阳评“谢张之争”
甘阳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作者简介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誉为新左派的领军人物。研究领域遍及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近年论著包括《政治哲人施特劳斯》、《中国大学改革之道》、《古今中西之争》。
首先很高兴谢*韬先生与杜*导正先生能到香港大学来,让大家有机会作交流。我个人以前对共产党内部的思想争论不太了解,这次因为要作评论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17 鲜花数:14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
——《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选刊》导言
甘阳
  为什么“前苏格拉底哲学”竟能不涉政治哲学,而苏格拉底本人则从哲人转变为政治哲人,这是所谓“苏格拉底问题“的题中之义。苏格拉底从蒂欧提玛那里得知爱欲的秘密时似乎还太年轻,…苏格拉底本人日后的一个深刻转变是从少年式地鄙视政治和道德事务、鄙视人事和人,转向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和人。
——列奥•施特劳斯
-----------

香港学者甘阳评“谢张之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96 鲜花数:30

MINGPAO MONTHLY 2007 年10 月
香港学者甘阳评“谢张之争”
甘阳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作者简介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誉为新左派的领军人物。研究领域遍及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近年论著包括《政治哲人施特劳斯》、《中国大学改革之道》、《古今中西之争》。
首先很高兴谢*韬先生与杜*导正先生能到香港大学来,让大家有机会作交流。我个人以前对共产党内部的思想争论不太了解,这次因为要作评论

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0 鲜花数:31


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
甘 阳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的一个基本轨迹,大体上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批判激进主义思潮出发,日益走向保守主义甚至极端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的基本形态则往往表现为以自由主义之名贬低和否定民主与平等,其结果是把所谓的“自由”更多地理解成了一种少数人享有的 “特权”,而不是所有人具有的“权利”。事实上,今日许多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高谈阔论主要谈的是老板的自由加知识人的自由,亦即是富人的自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9 鲜花数:19

  费孝通教授的《江村经济》一书,原以英文发表于一九三九年,中文版的问世则已是几乎半个世纪以后之事。多少与此有关,此书在中文世界似乎一直未能引起深入的讨论。本书近来引起我的兴趣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问题所引发。一是所谓“社会变迁”的理论问题,另一则是所谓“社会科学形成”(the forma-tion of social sciences)的理论问题。大约两年前,我在一次关于“文化中国”的讨论会上提出,“文化中国”的问题需要从“乡土中国变迁”的角

甘阳:无可奈何答昌文,百般不解说《读书》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21 鲜花数:13

无可奈何答昌文,百般不解说《读书》      甘阳        专栏文章历来易惹是非。我为香港"明报"每周写一篇专栏,早就诚惶诚恐。最   近一篇"为《读书》讨个公道"批评戴晴不应该中伤《读书》杂志,文章发表后,戴   晴倒还比较老实,只咕噜了几句而未大吵大闹,没想到的却是由于文章中提及《读   书》前主编沈昌文先生退位乃是年龄关系的正常退休,似乎大大伤了昌文兄的心,   导致他恶狠狠地写了"甘阳先生的狐狸尾巴露了出来"一文

甘阳:伯林与“后自由主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7 鲜花数:10


甘阳:伯林与“后自由主义”
甘 阳
  本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艾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一九○九——一九九七)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五日以八十八岁高龄告别人世。这位常被誉为英国最博学的思想家,没有留下任何一部系统性的代表作,他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是零散文章的结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强烈的" 反体系" 立场有关,因为事实上柏林一直拒绝写作大部头的系统著作。不但如此,柏林本人常常表示当世学界过高估计了他,说他自己的写作从无计划,更

甘阳:十年来的中国知识场域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2 鲜花数:7


十年来的中国知识场域
□甘阳
  很难相信,《二十一世纪》这份杂志竟然已经创刊十年,令人想起王安忆不久前的一句话:"似乎是,没有甚么过渡的,一下子来到了十年后。"
  回想起来,陈方正兄等当时创办这个杂志,大概是希望在"六四"后把80年代大陆"文化热"的香火在香港接下来──现在仍然印在杂志第一页上的"为了中国的文化建设"那几个字,在当时其实是颇有那么点悲壮味道的,因为那时无论留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的人基本都觉得,在"六四"以后,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甘阳: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同年在北京创办象征中国学术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成为八十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不仅奠定了当代中国对西学研究的基础,也为当代中国“反思现代性”浪潮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