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潘维文集

潘维:“自由”与“中国特色”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17 鲜花数:33

“自由”与“中国特色” 潘维   耶鲁大学的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给《陈志武谈中国经济》写了篇序言,刊在《经济观察报》上,批判对像是“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文章立意远大,而且几句话似乎就把“中国特色论”批驳得无处藏身。中国不过是人类历史“自由”规律的傀儡,哪有什么“特色”? 陈教授承认中国经济奇迹是存在的。但他用了个市场经济学式的直线思维来解释中国奇迹:“自由促进发展”,即“从权力对权利的束缚

潘维:中国模式——中华体制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473 鲜花数:52


中国模式

——中华体制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

潘维



引言
一.国民经济
1.归纳经济模式的意义和方法
2.中国经济模式
3.中国经济模式的比较历史解释
4.小结
二.民本政治
1.归纳政治模式的意义和方法
2.中国政治模式
3.政治模式的比较历史解释
4.小结
三.社稷体制
1.归纳社会模式的意义和方法
2.中国社会模式
3.社稷模式的比较历史解释
4.小结
结论

引言
在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之际,一个内外“不平衡”的现象非

潘维:国际关系咏叹调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29 鲜花数:41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关系六十年研讨会
开幕式发言
潘维
2009年8月29-30,北大中关新园


国际关系咏叹调

在世界上游荡了半年,刚刚回国。没写论文日程上也就没安排发言。借开幕式机会,谈五个感受,是个关于“国际关系”的“咏叹调”。


第一个感受,中国明显成为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最大赢家”。有五个标志:
1. 强大的金融实力。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十年前号称在“破产边缘”,如今反而轮到“最健全”的西方金融机构破产。风

潘维:中国模式,人民共和国60年的成果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25 鲜花数:37


中国模式,人民共和国60年的成果

潘  维
  
2009年《绿叶》第4期

    摘要:目前学界政界都存在把西方的今天当中国明天的迷信。由“社稷”社会模式、“民本”政治模式和“国民”经济模式整合而成的中国模式,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道路的抽象总结,说明中华民族走的路是独特的、成功的:社稷体系塑造了民本政府,民本政府塑造了国民经济,也保障着社稷体系的生存。中国内部的软肋是缺乏法治,若能借鉴厉行法治的

潘维 玛雅:共和国一甲子探讨中国模式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66 鲜花数:55


《开放时代》2009年第五期

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一甲子时光,来到一个新三十年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是保持伟大复兴的强劲势头,还是东施效颦,从此走向衰败和被奴役之路?“正题”与“反题”的争论方兴未艾,“合”题应该在“中国模式”之中。中国的成功挑战经济学的“市场与计划两分”,挑战政治学的“民主与专制两分”,挑战社会学的“国家与社会两分”。正如过去反对迷信苏联教条,今日中国的迫切任务是反对迷信西方教条,防止教条主义把

潘维: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农地集体所有制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51 鲜花数:14

潘维: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农地集体所有制
自进入2008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一些“专家学者”和城市流行媒体突然爆炒所谓“新土改”,沸沸扬扬地鼓吹废除农村集体所有制;要求个体“永佃”,实行耕地和房基地私有化;要求容许“资本下乡”去促进“流转集中”,去“盘活农村固定资产”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廉价”劳力供给。“山雨欲来风满楼”,并非真金白银的今日“资本”正孕育着一场对我国农民史无前例的剥夺。
本文试图说明

潘维:农地“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67 鲜花数:28


自进入2008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一些专家学者和城市流行媒体突然爆炒所谓“新土改”,沸沸扬扬地鼓吹废除农村集体所有制;要求个体“永佃”,实行耕地和房基地私有化;要求容许“资本下乡”去促进“流转集中”,去“盘活农村固定资产”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廉价”劳力供给。“山雨欲来风满楼”,并非真金白银的今日“资本”正孕育着一场对我国农民史无前例的剥夺。
鼓励“流转”是为了鼓励“集中”。我国农村的耕地、

潘维:警惕资本下乡夺走农民土地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69 鲜花数:31


  文/本刊记者 张 程
  潘维认为:土地应流转给农村集体,农村要把抛荒的农地和空置的宅基地流转集中到现有的农村集体手里。农民应该自愿进城,而非被资本逼迫进城
  潘维有点怪,一个国际关系学教授,却常常偏离“主业”,去研究农业、农村。潘维认为是受自己导师的影响,作为我国经济学界元老陈翰笙的关门弟子,他希望能延续先师的精神薪火。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更有学者认为,应该实行土地私有化,

潘维:中央党校怎么会有多元的价值观?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07 鲜花数:7

回归民本主义,重建中国的政治价值
《绿叶》杂志
潘维
摘要: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一、我们的精神出了

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58 鲜花数:13

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

潘维
●在核武器时代,不再是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思想战线上的竞争,即政治观念体系的竞争,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竞争的主要手段
●思想上的被征服者会成为征服者支配和鱼肉的对象。第三世界的“民主化”过程也是第三世界被边缘化的过程,是被资本主义核心世界驯服的过程
●思想战线上的竞争有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所谓“普世”价值,把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揭穿;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中华的生存方式,给出

潘维:中国急需打造意识形态武器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2 鲜花数:11

原题:核时代的意识形态

    不同的自然禀赋塑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差异是必然的,中国人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生存,日本人也不可能像俄国人那样生存。财富资源的竞争其实是生存方式的竞争。竞争导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导致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导致生存方式的兴盛或毁灭。
    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越发达,物质短缺感就越强烈,财富竞争也就空前地激烈。激烈的财富竞争迅速

潘维:研究先秦时代的国际关系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82 鲜花数:10

潘维:研究先秦时代的国际关系
    一     自公元前1066年西周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经历了八个多世纪的“国际关系”时期。从公元前722年春秋时代开始,到形成中华大一统的前221年,先秦的中国经历了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     许多国内学者对春秋以前存在“国家”还没有绝对信心。但可以肯定,春秋时代的那些“国”,既不是城邦,更不是简单的部落,而是具备所有“国家”特征的实体

潘维:适时调整中国的国际战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66 鲜花数:25


适时调整中国的国际战略
2007-08-14
(本文刊载于《领导者》杂志第十六期)
文/潘维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一、国际战略及其调整
  “战略”原指对战争全局的总体部署。什么是“大战略”?大战略是为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其他各方力量,从而取得针对主要对手的力量平衡乃至优势。简单地说,大战略是在某个较长时段里(比如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关于“敌我友”的判断。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个大战略,促成了天下三

中西文明的差异与国家安全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9 鲜花数:12

中西文明的差异与国家安全
  “中西文明差异、国家安全、联合国改革” 研讨会发言
2005年
十几年前,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听说梁守德老师在号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回国后,仍感到不得要领。国际关系之所以自成一门学科,是因为有不同于国内政治的“规律”。理论是对规律的发现、表述和解释。如果国际关系的规律是客观的、公认的,怎么会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正如世界上没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理论”。

潘维:中国党政体制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694 鲜花数:24

中国党政体制
潘维
上篇
现行政体的由来
由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体制在西方广受批评。然而,“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巨人。这一奇迹是在现行政体下出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这个事实让整个西方世界大为惊奇。苏联东欧国家经由民主化革命,抛弃了共产党体制,却陷入凋敝、分裂、甚至内战。对比这种情形,中国在原有政体下创造的奇迹,就不仅让西方惊奇,而且极为不安。
理解上述政治奇迹的前提是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由来。本

作者简介

作者潘维: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政治学系1996年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代表论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农民与市场》等。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