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撒谎,鲜血、金钱和破坏——伊拉克战争7周年纪念

撒谎,鲜血、金钱和破坏

——伊拉克战争7周年纪念

刘伯松

战争是一个国家有组织的合法暴力。有组织,因为个人不会、不想也不愿自动打起仗来的,这需要训练(包括洗脑)、纪律和军队(包括武器),但个人可以借用国家的名义发动战争;合法暴力,因为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是国家的职责,也是国家宪法所要求的。但这一般是指抵抗外侵或履行联合国决议的战争而言。因此,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其他战争都应该是非法的。

7年前,美国绕过联合国,侵占历经12年全面制裁和定点轰炸的一穷二白的伊拉克。当时,美军依赖全面控制空中势力,然后部队从科威特开军,浩浩荡荡,势不可当,长驱直入,仅仅在3个星期内,毁灭了一个没有威胁过美国的国家。

7年来,美国在伊拉克付出了4390个士兵的生命,浪费了4140-4740亿美元,战争仍然没有终结,美国何时会全部撤军仍是未知。伊拉克的死亡和破坏更无从说起。另一方面,伊拉克却没有出现和平,更没有出现繁荣,并长期处於动荡不安的局面中,经济恢复更是遥遥无期。美国对伊拉克的这场谎言战争,恐怕不会有什么赢家的。

7年后,我们应该回顾一下布什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同时也应该考虑一下它的后果和代价。

回顾伊拉克战争的战争理由:一片谎言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是美国发动侵占伊拉克的战争理由之一。另一是萨达姆和卡盖伊达有关连。伊战前后,布什和他的战争班子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告诉我们:萨达姆的政府拥有和制造生物、化学和核子武器,并将利用它们攻击我们或转让给和美国作对的恐怖主义份子和组织。

我们今天知道伊战前后叫嚷的WMD都是谎言,骗人的。

有人说,WMD并不是真正的战争理由;伊战真正的理由是解放暴君铁蹄下奴役中的伊拉克人民或在中东发动一场民主革命。但那简直在颠倒是非,重写历史!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有谁听过布什和他的战争班子整天在叫喊“伊拉克民主”或“解放伊拉克”的?但当美军在伊拉克找不到WMD,而那个战争理由也如晨露一样在日光下蒸发后,布什才想出另这些漂亮的战争理由。

也许,问题不在于为什幺布什明知伊拉克没有WMD,仍然轰击伊拉克;问题是,明知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布什和他的战争班子是如何说服美国人民。美联社曾列出美国侵占伊拉克前后的声明。从开始,这是一场“客厅式的战争”。看看2003年3月19日侵占伊拉克前后一些讲话,或许会发现布什他们“说服”美国人的秘诀,重复、重复又重复:

2002年8月8日,国安顾问莱斯:

“究竟他(萨达姆)怎能很快就获得核子武器这个问题,是很难肯定的。但我们不想要的确凿证据是‘蘑菇云’的出现(mushroom cloud,核弹爆炸之意)。”

2002年8月26日,副总统切尼:

“简单一句,萨达姆现在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无可质疑的。他积累这些武器来对付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盟友和我们。这也是毫无质疑的。”

2002年10月7日,布什总统:

“11年来,我们试过遏制、制裁、检查、甚至选点军事行动,结果萨达姆仍然拥有生化武器,并增加他制造更多的能力。”

2002年11月3日,布什:

“萨达姆这个人对世界说他不会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但他是有的。”

2003年2月5日,国务卿鲍威尔:

“此时此刻的严重性就是我们正在面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2004年7月12日,布什:

“虽然我们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贮存,我们攻打伊拉克是对的。…我们要把一个有能力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美国公开宣称的敌人给除掉。”

2004年10月1日,鲍威尔:

“我们搞错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没有一点实际的上拥有贮存。”

2004年10月3日,莱斯:

“我们都对我们的情报不满,它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正确。但基本判断绝对是对的。”

2004年10月4日,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得:

“结果是我们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幺情报证明是错误的,以我的身份是无可奉告的;但整个世界由于萨达姆坐牢而显得更好的。”

2004年10月7日,布什:

“他保留知识、材料、工具和意志去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可能把这些知识转给我们的敌人和恐怖主义份子。”

2005年1月12日,白宫发言人思格特.麦可莱伦:

“根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总统将会采取同样行动,因为这关乎保护美国人民。”

2005年1月14日,当布什在ABC电视台Barbara Walters清谈节目中被问及,“如果没有WMD,值得一打吗?现在我们知道那是错的,还值得打吗?”死不认错的布什竟然这样回答:“哦,绝对的。萨达姆曾是危险的,少了他当权,世界更安全了。”睁开眼睛看看,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没有WMD,就没有战争理由;没有战争理由,那不是赤裸裸的非法侵略和强占吗?

这的确是一场没有挑衅、没有理由的侵略战争!

但到底为何美国要打伊拉克?最近有个新的看法:美国在海湾战争及科索沃战争迅速取胜后,显示美军的高科技战力远远超过任何一国,白宫及周围的专家,以为可以轻易取胜。特别伊拉克经过10年制裁奄奄一息,而且不可能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前提下,用轻松的一击,占领中东油路的中枢,保护以色列、弹慑伊朗、控制中东能源,可保美国独霸全球多50至100年。从这一点看,布什的中东战略部署是没有错的。这也许为何奥巴马继续他的政策吧!

伊拉克战争的代价:鲜血与金钱的浪费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琳达·比尔梅斯合著的新书《耗资3万亿美元的战争》中保守估计,“战争将耗费美国3万亿美元的巨资,另外还有3万亿美元的代价要由世界其他国家来埋单——这比战前布什政府的预期要高出许多。布什政府不仅在战争可能的代价问题上对世界进行了误导,而且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一直试图掩盖代价惨重的事实。

“这丝毫也不令人感到奇怪。归根结底,布什政府在每件事情上都试图掩盖真相,从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他与基地组织无中生有的联系。事实上,伊拉克战争发生以后,伊拉克才成为滋养恐怖分子的温床。布什政府说战争将耗资500亿美元,实际上这个数字不过是美国在伊拉克3个月的开支。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只需用其中的六分之一,美国就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维持社会保障体系良好运转,而不用降低福利和提高税收。

“政府一直试图对美国公众隐瞒费用真相。退伍军人团体借助《信息自由法案》才得到了真正的受伤数字——居然达到阵亡数字的15倍之多。目前已经有52000名回国老兵被确诊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预计政府需要向已部署的165万军人中的40%发放伤残补助。当然,只要战争一天没有结束,流血就一天不会停止,医疗和伤残补助的费用累积将高达6000亿美元(按照目前价格)。

“这场管理不善的战争的最大代价被转嫁给了伊拉克人。伊拉克近半数的医生被杀或被迫背井离乡,失业率维持在25%的超高水平。而且在战争开始5年之后,巴格达每天依然只有不到8个小时的电力供应。在2800万伊拉克总人口中,400万人流离失所,200万人逃到了国外。此外,数据显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数从战争头40个月45万人的低点(其中15万人死于暴力事件)已经攀升到了60万人。

“美国人喜欢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我则要说天下也没有免费的战争。美国和整个世界,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

这是两年前的分析。伊战7年后,伊拉克重建进程仍因局势动荡而步履维艰,失业、高物价、贫困等问题依然突出。官方数据显示,伊拉克目前的失业率为28%,而当地专家认为失业率可能高达50%。

美军死亡约4400人,受伤约15万人;浪费747万亿美元。至于伊拉克死伤人数和各种破坏,无从说起,因为没有统治。

鲜血、金钱、破坏,这的确是一场消耗美国元气和毁灭伊拉克国家的战争。

小结:历史将如何看待布什的伊拉克战争?

在布什时代,人们反对他的伊拉克战争时,主战者有句口头禅:让历史去评判吧!不过,历史是不可能评判的。而历史学家倒能。问题是,未来的历史学家在选这选哪时,往往会把人类真正痛苦和悲惨的感性记述搁置一盘,“客观公正”理性化一切,但他们怎会比当前受苦的人更加了解实况呢?

伊拉克战争也一样。据报道,现在已有人先下手为强,为未来历史准备资料,以影响他们的分析和总结。比如,伊战到底多少伊拉克平民死亡?

2006年,一群美国和伊拉克公务员估计约有60万人平民被杀。这数字有时增至100万人,有时降至10-15万人。到底多少人被杀,没人知道,因为美国从开始就拒绝统计伊拉克平民死亡数字。但这个数字的大小很重要。他们现在正尽力把数字压到最低,说10-15万人吧。仅仅10-15万伊拉克平民死亡而换来一个民主的伊拉克,不是证明布什对了吗?同时,时间会逐渐冲淡人们的逃难、悲痛和死亡。

今天,当年主战的右翼保守派政客和评论员对伊拉克大选歌颂一番,《新闻周刊》甚至说“最终胜利了:一个民主伊拉克的诞生”。

一场粉饰布什迟来的“战绩”正在开始。(2010-03-22)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2/1527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伊拉克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