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盘点二零零七年

盘点2007年

07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是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或者需要站在一个新角度认识的。贫道就这些事情的体会说一些感想和看法。

一、国际油价和中国房价问题

07年初,世界石油期货价格是50美元左右,到了年底,接近100元,很多专家预计08年要涨到120美元,均价在90美元以上。同时国内房价也一直涨个不停,而且房价高到一般人很难问津的程度。国际油价上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预示着什么东西的到来?国内房价为什么会上涨?贫道试着做些分析。

一个产品的价格暴涨,一般认为是两个原因:一个取决于供求关系,一个取决于对供求关系的预期。中央4台晚上9点半的专家多次分析过国际油价问题,认为原因主要也是这两点:中国等新型市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需求增加,形成供求矛盾;石油是受储量限制的产品,终将面临枯竭,现在离石油枯竭的终点越来越近,这种恐慌造成油价上涨。这种分析很符合一般市场经济规则,看起来没什么可质疑的。

不过如果看两个数据,就知道这些分析并不符合事实。2007年确实石油需求增加了,但统计表明(中央台也这样说)只比2006年增长了不到两个百分点。需求增加不到两个百分点,价格上涨接近一倍,供求关系引起价格上涨的理论就说不过去。而且石油国输出组织预计2008年无非需求会增加1.54%,这些增长远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远低于新型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看见新型市场国家经济高增长就认定会引起石油需求高增长显然是没有事实支撑的。其次,在上世纪最后20年,石油价格一直在20美元以下,很稳定。但80年代探明石油储量预期的石油枯竭时间是30年。随着世界探明储量猛增,到新世纪,探明石油储量支持的现有用量为50年,石油价格反而增加到近100美元。显然,用预期石油枯竭来说明油价上涨也缺少事实依据。

如果世界油价不是一般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那为什么会一个劲儿地疯长?这就必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了。王小强在《投机赌博新经济》一书里清楚说明了世界发生的变化。他研究认为,世界在上世纪7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赌博经济时代,西方经济活动中,货币活动越来越脱离物质的羁绊,主要经济活动已经是“以钱挣钱”的模式了。王建在一系列文章里也说明了这个趋势。他们的文章里描述到,西方经济从十七世纪到上世纪70年代前的400年中,股票交易额与上市公司增加值、外汇交易与世界贸易总额、期货交易总额与期货交割总额一直是高度相关的,货币交易始终围绕物质活动,即使经常高于物质活动量,但一直在1到3倍之间徘徊。但上世纪70年代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货币交易一飞冲天,就像嫦娥一号最后一次变轨,一去不复返了。目前,世界货币交易活动量已经是物质活动量的100倍,而且正向200倍突进。也就是说,到现在,世界每发生100元的货币交易,99元是在股票、外汇、期货市场的交易中完成的,1元钱是生产和服务的交易中完成的。如果他们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世界就存在两个规则,一个是市场规则,一个是赌场规则。

这两个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对物质和服务市场来说,供需关系起决定作用,大家的行为是“低价买,高价卖”,便宜时候和便宜地方买,贵的时候和贵的地方卖。但赌场规则则不同,是完全心理因素的,是“消息”主导价格的。大家行为是“买涨杀跌”,越涨越买,越跌越卖。如果赌博市场的筹码是固定的,每个筹码的价格取决于进入这个赌场的资金量。大家都来赌这个东西,价格就一定涨,大家不赌离场了,价格就跌。因此,如果一个市场被大量以赌博为目的的人控制,这个市场的规则就不能简单用供需关系来分析了,就要用赌场规则来分析。

世界石油市场从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就开始向赌博市场转化,尤其是前年开始美国房产市场泡沫明显后,大量游资进入石油市场,热钱进来多了,石油量变化不大,油价自然就要涨,而都预期油价要涨,进来的钱就更多,价格就更加上涨,国际石油市场就基本成为赌博市场。简单说就是:国际油价为什么涨?因为它在涨!这个回答看起来很可笑,但在赌博市场里就是规则:因为它在涨,所以有钱可赚,因此我也要买,因为我也买,于是更加表现出“油价在涨”。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

并不是只有股票、外汇、期货可以成为经济赌博工具,很多东西,尤其是供给有限或者不可能短期大量增加供给的产品都可以成为赌具的。比如中国的房市就进入赌博市场了。

如果买石油的主要是用石油的,石油市场就是一般市场;如果买卖石油的主要是为了在买卖石油中获利的,石油市场就是赌博市场。如果买房子的主要是为了住的,房市就是一般房产市场;如果买房子的主要是为了货币保值和增值,房产市场就是赌博市场。2005年以后,城镇最富裕的20%的人显然早就有了两套以上的房子,但是,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用于购房款的62%,是这部分人花出去的(年鉴数据),加上一些专门炒房机构,70%甚至更高比例的房产交易不是为了住房而是为了从房产中获利(保值等于获利),一定不夸张。这也可以从2006年以来多数城市新售房子只有不到20%的“开灯率”和大城市50%新售房子为外地人可以做佐证。因此,2005年以来,中国房市基本进入赌博市场状态。房价为什么涨?因为房价在涨。房价既然在涨就有利可图,因此我就买房子。由于我也买更加显示出“房价在涨”。这就是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07年股价飞涨?因为中国本世纪为了平衡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放了近10亿人民币,流动性极强。这些钱进入股市,股价就涨,股价既然在涨,就更多人进入,更加表现出“它在涨”的特点。可惜股票的供给能力很强,一个中石油投进去吸纳几百亿,股价就跌了20%多,快两个月还上不去。

说现在是个“新经济”,其实也不准确。一般来讲,成熟市场经济的后期都会进入赌博经济。贫道很早就说中国古代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为恰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体单薄,不能在经济体内完成农业社会已经很复杂的分工,所以市场交换必然伴随小农经济。这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生产资料一直可以自由交换以及以铜币等贱金属做主币材所实现的充分交换来证明。如果这看法是成立的,那么中国古代王朝经历了一次次的从一般市场经济到赌博经济的过程。

在王朝初期,由于战乱造成地价便宜,粮食等农产品贵,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时期一亩耕地与一担粮食的价格差不多。因此买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生产资料,也就是通过从事农业(哪怕是雇工)获取利益。但土地供给是属于有限供给的商品,地价会随着经济稳定而上涨。根据史料记载,王朝初期中上等土地1、2两一亩,到了王朝中期就达到50两,王朝末期达到上百两甚至更高。但同期农产品价格随着经济稳定又在下降,一般一亩地的产出量只相当于地价的1%。因此,通过投资土地来从事农业就一定不是一个合算的项目。但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土地交易次数会这么高,以至于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高换手频率呢?显然是交易者是因为“地价在涨”才交易的,是通过买卖土地来保值或增值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中国早就实践了大规模赌博经济。

赌博经济还有什么规律呢?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没有人做研究,似乎因为赌博经济这个东西刚出来。但是从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如果赌博只在赌场里玩,或者赌些不重要的东西,没什么可怕的。但如果把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东西来玩,有时候会出问题。

中国王朝到了中后期,土地投资如果是农业性质就不合算了,因为农业产出量与地价不成比例。虽然经营土地的商人(中国商人、高利贷者、地主是一家)主要靠土地交易挣钱,但是总会试图从农业产出中找回点利润。王朝初期自耕农很多,但由于小农经济体太弱小,抵抗灾害和灾难能力低,破产是大量的。小农破产一方面为土地集中创造条件,一方面形成大量佃农。开始由于破产农民少,地租会低,比如佃7主3。但随着破产农民增加,地租会提高,比如55,或刀46甚至37。这样,大量农民会被“溢出”。道理很简单,假定在佃6主4时一个5口之家的佃农佃10亩地可以维持最低生活,但刀佃4主6就要佃15亩地才能生活,而37就要20亩地。这样本来能够让2户农民生活的土地变成只能养活1户农民,另一户就成为无法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流民。于是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化,最后形成暴民破坏这种资源分配形式。

现在中国的房产市场就很有意思。北京四环内房价在1万多元左右,买50平米的一室一厅房子要60万。如果不是为了住,而是想吃房租就不合算了(同吃地租一样)。这样空房子出租最多年收入20000元(再高了打工的租不起),而3年国债利率5.74%,60万的年收入近35000元。怎么看买房子的“投资”一定不能与住房有关。一方面中国人均城镇住房面积早以超过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全国人均住房(农村比城市高得多)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方面大量最需要改善住房的人买不起房子,贫道以前一个帖子把这形容为“纵有广厦千万间,难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房子还好说,石油可以与经济关系很大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油价太高了总有用不起的时候,就会降下来。其实这都是想象的。现在世界动力尤其是移动动力机械主体是依靠石油,这个物质财富恐怕有数万亿美元,是现代经济的技术装备基础。不用内燃机用什么?且不说其他动力机械(比如电力机械)要成为经济适用的产品还不知道是哪一年,就算能用了,换掉这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动力机械也不是说着玩的。因此油价再高,车还要开。因此,石油价格涨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也有空间。何况石油市场的倒爷们可不管这些,只要有钱赚,这个数字总要炒上去。

市场经济属于正反馈系统,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尤其进入赌博经济时期会加剧这个分化速度,最终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了,看得见的手(拿刀的手)起作用了,用负反馈手段消除两极化。这很像贫道祖师爷的话“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有馀以奉天下者?唯有道者。”也就是说世界是由两个规律或者什么“手”在操纵控制。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人之道。天之道像系统论里的“负反馈系统”,损有馀而补不足。既把和谐稳定做目标,又是和谐稳定的手段。人之道像“正反馈系统”,损不足以奉有馀。既把两极化做目标,又是两极化的手段。中国历史显示所谓“人之道”就是“发挥人的本性”。比如市场经济以私有为中心。一方面创造财富的能力很强,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很快。只要耕地私有“民得买卖”,一定“兼并起,贪鄙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物壮则老”,这只“看不见的手”一定制造大量无产无业的流民来“替天行道”。天之道一出来就要用“看得见的手”去“劫富济贫”。中国历史就在“人之道”和“天之道”的交替中轮回。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看到今天西方国家似乎只有一只手,照样社会稳定。那是没看见西方政府在用另一只看得见的手:高累进的所得税和房产税把市场经济“奉有馀”的钱拿了回来去“补不足”了。没有政府“替天行道”,照样工人罢工,照样“巴黎公社”。

看起来扯的远了,其实道理本来如此。

二、《色戒》、《集结号》和中国文化圈子的价值取向

新年伊始都是接祝贺短信的时间,贫道接到两个不同朋友发来的短信:看完《色戒》知道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知道兄弟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知道组织更靠不住了,明年只有靠你了!李威祝你新年快乐。

看来,这些片子的主题思想老百姓还是抓得很准的。

前天晚上看了中央6台的俄国电影《星星》,讲的是二战中苏军一个侦查小分队深入德军阵地后获取重大情报并全部牺牲的故事。当然,类似战争题材的电影很多,美国的《瑞恩》等也是类似主题。感觉是无论内容如何,谁家拍的东西,有几点总是相同的,一是故事情节符合生活逻辑,也就是细节上可以离奇,但是都可以感觉到生活真实。当然,历史和现实题材符合生活真实是艺术的一般规律。二是一定有是非观,也就是反映出战争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这一点从来不含糊,贫道似乎还没有看到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事题材电影没有是非观,编剧和导演不区分战争的性质,不歌颂某方的士兵的英勇牺牲为国捐躯是伟大的这个主题。

贫道于是回味一下中国2007年的几部电影,以及今年来中国大导演们写得东西,觉得有些怪怪的。仔细品味一下,发现是两个原因让我感觉怪,一是几乎所有作品的情节都有意或无意地脱离生活真实,写出一些不可能发生,不符合人之常情和事物规律的事情;二是几乎所有作品都试图模糊是非观,追求超乎国家、民族、人群的所谓“人性”。

先说第一点。我们知道,生活真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能够打动人的关键。即使科幻片也会依据现有人类对技术发展认识,没有把“不可能的,和不符合情理的事情”放进去。鬼怪篇虽然不用遵循这样规律,但这属于另一种艺术类型。而反映人类真实生活的作品,符合生活逻辑是艺术本质属性。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生活真实典型化,也就是并不把偶然性,也就是仅仅“可能发生”但不属于“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主要内容和情节,情节尤其细节都是符合常理的。这就是一般的“正剧”,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故事,但类似的特殊作战任务又是经常发生的。另一类不属于正剧,比如《捷尔森敢死队》把多种偶然性集合在一起,故事离奇、夸张,观众很清楚这属于什么作品,不会提出“怎么会那么巧!”的问题。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种,就是香港的无厘头文化。所谓无厘头文化,在表现上就是故意把很多细节搞得不符合生活逻辑和人之常情,一些意思在某些圈子里理解得到,另一些圈子里搞不清楚是什么。当没有人把周星驰的电影做正剧,看了哈哈一笑,日常能说出点搞笑的话就很达到目的了。

上面啰嗦这么多,现在回到正题上。中国近年来所谓“大家”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无极》《英雄》《黄金甲》之类武打非武打,正剧非正剧的片子,一类是看似正剧,实际上又不符合正剧的基本创作原则,即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如《色戒》和《集合号》。

前一类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起来似乎属于某个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片子,有点正剧的感觉,但又抽去历史真实感,是“义气”,“忠诚”,“爱情”,“权利”等概念符号的生硬艺术化,如果不加解释,看完后除了场面宏大,色彩漂亮外,几乎什么也感受不到。不过前几天议宣网友总结的很到位,说这些电影主要会让你感到“不值”,他总结说:“《英雄》告诉你为了天下“不值”;《无极》告诉你为了馒头“不值”;《十面埋伏》告诉你为了帮派“不值”;《黄金甲》告诉你为了王位“不值”;《夜宴》告诉你为了复仇“不值”……。”也就是说,作品呈现的矛盾,都是些简单概念符号的形象诠释。这确实很像后现代派的绘画作品,依靠符号和解释来存活。不过,这些作品再无聊,也无伤大雅。至于馒头、帮派、王位、复仇这些东西究竟值不值得以生命相搏,都不重要。看了也就是看了。反正谁也没把这样作品做正剧。

可是《色戒》和《集结号》就不一样了,这两个片子都是按正剧拍摄的,都在反映确切时期的故事,都试图表现一些重大的主题。可是两个片子都用了违反生活逻辑的手法,也就是说仅仅从艺术角度上说,这个作品都是一种很差的作品。

先说《色戒》。色戒里最重要的情节逻辑,是一个以抗日为目的的女大学生在被汉奸强奸后,由于性交的和谐和快感,与对方产生了“爱”,而这个爱还能升华到宁可让自己战友牺牲性命的高度。一个女人会不会因为交媾和谐就产生爱情?虽然很罕见,但可能会有。进一步说,如果过程是强奸会不会发生?这样可能性就更小了,但真咬定说完全不可能也不合适。如果本来是敌对双方,是自己充满强烈仇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对象强奸了自己,于是产生了爱情而且升华到如此高度呢?就完全不符合情理,不符合生活逻辑了。这样一个极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作为一个正剧的逻辑基础,自然让人感觉怪怪的。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文革期间我们批判的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是说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个女狙击手已经消灭了四十个敌人,第四十一个敌人没有击中而是俘虏了。在押送俘虏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偶然被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经过一段共同解决生存问题的生活,双方产生了爱情。后来白军的船来了,这个“爱人”毫不犹豫地跑向敌船,红军战士最终把他击毙了。这个故事也讲了敌对双方的男女产生爱情的故事,与《色戒》看起来有些像。

但是,《第四十一个》是符合生活逻辑的。首先,国内战争中,双方的冲突和仇恨会小于反侵略战争的仇恨,作者让两个政见不同的俄国人之间产生爱情,一定比反侵略战争中双方发生爱情可信些。如果这个男俘虏是德国士兵或者二战期间德军组织的俄国军团的俄奸,而且是杀了无数苏联同胞的著名大俄奸,就不太可信。尤其重要的是,两个人发生爱情的过程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一对孤男寡女在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要共同努力才能生存。在一段足够时间的合作生活中,他们淡化了阶级对立产生爱情,即使不算正常的,但属于可能的。如果作者没有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孤岛上,而是押送途中因为这个俘虏强奸了女红军,结果他们两个产生爱情了,就不可信。最后,当这个白军向他自己人那里逃跑,红军女战士击毙了她的“爱人”,也可信,因为无论她是觉得这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还是对爱情的背叛,她都可能开枪。这就是为什么贫道认为不管主题如何,起码苏联这个电影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而《色戒》就不符合生活逻辑,因此《色戒》拍成一个“正剧”,不算是什么好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很差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政治因素,只说艺术作品,即使是西方国家严肃的艺术家也不会给它评奖的,而会扔在垃圾袋里。

《集结号》就艺术创作来讲,也属于没有生活逻辑的片子。大概是这些导演看的无厘头作品看多了,认为情节不管怎么改都没问题。作品原来的故事猛一看与《集结号》没太大区别——本来是担任阻击的连长对仅剩的40多个负责阻击的下级说,自己带领号兵也在阵地上,要大家听见集合号就撤退,电影改为团长给担任阻击的连长说,要他们听到团里安排的集合号撤退。原来的故事里是号兵牺牲了,根本没有办法吹集合号,电影改为给本没派人回去吹集合号。当然,最后没牺牲的人为了证明阻击的人都战死了,属于烈士这一点都一致。

问题在于,《集结号》看起来的这一“小改动”,其实是一个牵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根本改动。任何一支军队,不管性质如何,质量如何,都会遵循战争的基本原则——完成作战任务,尽量保存力量。没有一个军队指挥官会把“作战单位全部战死”作为作战任务下达的。这也属于生活逻辑。贫道一个帖子说过,只有蒋介石曾经把让杂牌军送死来消灭异己当作战任务的,但这是在非常特殊情况下做的,正常军队里这种情况很少,假如《集合号》准备反映这个题材,应该显示出来。本来一个有稍微分散阻击位置的阻击阵地,如果连长决定撤退,派人通知各个小阵地是不合算的,好的办法是连长带着号兵,决定撤退时吹号最快,而且最安全。这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冯小刚把吹集合号安排为团长派号兵回来出号通知撤退,等于准备让这支部队,不管完成的任务如何,都要全部战死。因为大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区再派号兵回来吹撤退号,号兵折返跑要花两倍时间,而且还没考虑到号兵出什么意外的事情。因此类似阻击任务下达都是要求阻击部队阻击多长时间。确定阻击时间符合作战逻辑,也就符合生活逻辑。

也许有人会说,也许真的有些军官很傻,没什么经验,任性主观。会有吗?会。尤其国民党军校里刚毕业的大学生会。但泥腿子出身的,全靠打仗提升军官的共产党部队就很难有。共产党部队里一个主观任性的军官也没有吗?连排长级别里也许会有,但是团长级的绝对不会!1947的共产党团长起码是在抗战初期就参军的,少说打了8、9年,经历过数十场恶仗,因此一个这样的傻瓜也不会有。

因此,冯小刚的改动一下子就把一个基本的生活逻辑给搞没有了。而这一没有,就把另一个基本战争逻辑——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也搞没有了,让共产党军队变成一支可能让部下全部战死作为作战任务的军队。这样的东西当然不能得奖,因为完全无视生活逻辑,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接着说说这两个片子的思想性,也就是是非观。《色戒》的是非观大家评论的很多,认为是卖国主义的,恶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妇女的。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不见的所有片子都需要把大是大非做主题。确实,很多无厘头作品看不出来有什么是非观,也没什么明确主题。但这都是小题材的片子,说些风花雪月,说些市民生活的。要抗战这个大题材,就无论如何牵涉是非观,牵涉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这是躲不过去的。李安可以拍战国时期某国妇女因为下半身快乐而无视敌对国关系的《色戒》,但描写抗战就不合适,因为这里的是非问题太大了,太明确了,太严肃了。

显然,李安是很清楚这些的,因此说这样的片子不适合大陆拍,要他来拍才行。贫道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他敢于拍,而且这么心安理地,这么潇洒自如地拍。如果张爱玲和李安拍《第四十一个》电影是这样的内容:在二战期间,一个原来俄国贵族子弟加入德国的俄国兵团,被一个红军女狙击手俘虏了,在押送途中这个俄奸强奸了女战士,由于性交和谐,他们相爱了,后来遇见德军,他们双双投降了德军,为此还牺牲了几个红军战士,恐怕苏联人会提抗议的。如果拍一个阿拉伯妇女,因为与一个屠杀了很多阿拉伯同胞的以色列间谍一起找到了下半身的快乐,于是背叛了阿拉,背叛了自己的兄弟们,恐怕事情更大。或者拍一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起义军妇女,因为和一个屠杀很多美国人的英国军官一起找到了下半身的快乐,而出卖了华盛顿的军队。恐怕就不是奥斯卡拒绝让他参展问题。

但恰好在他认定拍中国人就不会出问题。不仅不会出问题,而且一定会由中国著名导演主持的金熊奖中获奖,而且会让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台湾评金马奖时,花费破纪录的7个小时报道。李安也太自信了,因为他看透了大陆的文艺界。

冯小刚也很自信,当然现在的冯小刚更重视票房。中央台前天采访他,他毫不犹豫地说他不在乎评奖,只要2亿票房收入能达到就行。他一定会如愿,因为今天已经一亿六了。但是,一个把共产党部队描绘成一个有时候会下达“全部战死”为作战目标的军队,让解放军士兵看了感觉到“替当官的卖命真不值”,这些钱也会粘上鲜血的——现在不粘,以后也会滴出来!

《集结号》看起来在反映解放军上级官僚主义,牺牲士兵得不到烈士待遇问题,其实这也很奇怪。战场上不能确认死亡的,一般都记为失踪,这在各国都一样。《星星》这部电影的结束语也说,这8个侦察兵战后一直记为失踪,通过家属的努力调查,一直到1964年才追认为烈士。确实,查出来每个烈士英勇事迹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片子的基本逻辑是当官的本来就打算让他们死,这个主题就没有了。《星星》里如果要求侦查小组在完成侦查任务后就向德国军队冲锋,则一定不会放映,因为这会显示出苏军不是个正常军队。还有,《星星》里也有两次杀死德军俘虏的事情,但都符合逻辑,只是战争的残酷性决定的,因为在敌后不杀这些俘虏,他们自己就活不了,任务也完不成。因此影片里队长还特意强调不能轻易抓俘虏。而《集结号》里为什么解放军要杀俘虏呢?只能找到“仇恨”。难道当时解放军和国军真的有那么大仇恨吗?似乎没有这方面记录和报道。大概冯小刚看了《瑞恩》里美军刚登陆时对投降的德军士兵进行了屠杀,就把这些搬到了解放军身上。且不说美军的传统与解放军本来就不同,而且美军总体来讲也不是见俘虏就杀的,《瑞恩》里杀俘虏更多反映出当时惊魂未定的,第一次参战的美军士兵的紧张。

议宣网友对这两个电影评价很有意思,说也是在告诉大家两个字——不值:“《色戒》告诉你为了爱人“不值”;《集结号》告诉你为了上级“不值”……”。不过《色戒》似乎是在告诉你——为了民族,不值!

把“不值”作为创作的主题,是中国文化人颠覆中国人精神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现在看来他们还是取得了些成绩的。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现在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电视,除了主旋律意外,艺术家们都在写老板、官员以及小市民生活?而且在努力编造些剧情矛盾,根本难以打动任何人。难道这个社会没矛盾了吗?恐怕不是,甚至恰好相反。因为不是有不和谐,党中央也不会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战略目标。

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社会矛盾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和美国很相似。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贫富差距急速扩大。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沉溺在金钱的浮华里欢乐;一方面低层弱势群体绝望、无助,犯罪和堕落。

一般情况下,每当社会出现病态的时候,总会有一批思想家、文艺家对社会进行揭露、批判,成为治疗、纠正社会疾病的精神武器。西方这个时期,无论批判现实主义如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还是浪漫主义作家如大仲马、巴尔扎克、雨果……,都在要么揭露这个社会的浮华和价值观错乱,要么表现下层的绝望和无奈。至今我们都可以从《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里感受到下层的绝望,从《镀金时代》、《欧叶妮·格朗台》、《红与黑》里感受到上层的浮华和腐化。当然还有马克思、傅立叶等社会学者大量涌现。甚至这时的宗教领袖也面对现实,主动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些所谓“消极”作家和思想家,但知识精英整体上是能够面对现实的。

让人感到无奈和绝望的是:中国社会病态症候已经显而易见,已经被广大群众深切感受的时候,除了少数经济学界所谓“非主流”学者在“嘀嘀咕咕”外,号称“民族灵魂”的知识分子主体对此竟然没有反应。不仅眼花缭乱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里找不到一篇反映时代深层问题的作品,文学文艺界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被称为“严肃”的作家、导演和演员,而且主流思想界全都慌忙不迭地为价值观错位进行辩护,对贫富分化社会对立进行粉饰。本来就边缘化的宗教界就更无所作为。整个知识界的冷漠和无所作为让人心寒。

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失去了传统了呢?屈原、杜甫、鲁迅的传承都给了谁呢?贫道是这样看的:

今天的世界与过去是不同的,世界确实已经全球化了,每个人除了被分为国家和民族外,还收到整个世界规则的影响。从世界经济运行结果看:财富分配上来越两极化。世界在两个层次上被分为二元结构:

一个层次的二元结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北方和南方。前者占世界人口不足20%,拥有世界90%的财富,创造世界80%的GDP。后者超过世界人口的80%,拥有10%的财富,只创造20%GDP。

第二层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二元结构。即国内20%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80%,80%的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

这个双重二元结构中,发展中国家高收入的一元依存的生产方式接近发达国家,其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靠近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甚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主流知识分子,从生存方式上,从意识形态上是趋向与靠近西方主流思想的。因此,李安、冯小刚、张艺谋等表现出靠近富人集团,靠近西方集团是不奇怪的事情。倒是如果他们靠近中国弱势群体,靠近民族主义,倒是奇怪了。今天主流文化群体如果有站在弱势群体立场的作家,恐怕就靠赵本山这类“准知识分子”了。贫道就欣赏他的《落叶归根》,可主流媒体报道过吗?这个作品在影视圈里有介绍和影响吗?中国强势群体圈子里谁议论过这个作品吗?没有。倒是有了就奇怪了。

下一个盘点一下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展望。议论些文化问题,希望版主放行。

三、经济:向外看看,向内看看,向后看看,向前看看

2007年年中开始,中国物价开始上涨,被总结为经济可能会“过热”,因此开始了宏观控制,调高利率,控制信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物价开始出现结构性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用常用的调控手段来控制,其实是需要探讨的。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解放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就是认为现在大家的思想有些被拘束了,对认识事物有困难了,需要开拓思路。怎么开拓思路?人的认识是角度和视野决定的,只看见过去的东西,只看见国内的东西,只认同根据过去东西总结出来的理论,思想自然被拘束。眼光放远点,站在更广阔的位置上和高度上看,就会有另一个认识,就会摒弃基于过去条件奠定的理论,产生一个飞跃,也就是解放了思想。解放思想如果不换角度,不扩宽视野,那一定会变成无聊的争论。所以,我们在看国内问题时,先要向外看看,再向内看看,在往后看看,最后向前看看。都看完了,思想就解放了。坐井观天解放不了思想。

向外看看

比如,货币发行多了就一定引起通货膨胀吗?根据传统理论是正确的:货币增发的减去经济增长数,大致是通货膨胀的数,因为多出的钱没有对应的物质和服务财富,这些钱就会使单位财富价格提高。但是,这个理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不太灵光了。美国最近10年发行的货币是前40年的总和,而美国经济增长每年2~4%,货币发行经常是两位数,但美国这10年物价一直只有2~4%。也就是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发行并没有使物价上涨。其实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日本前些年货币发行也非常高,但日本物价也没上涨。中国人民币发行也高于经济增长,目前积累的1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是早就开始的,由于中国资本项下外汇不兑换,这些外汇都必须对应发行等值的人民币,加起来近10万亿。外汇的持有者是国家,但对应人民币持有者是企业和个人。但这些钱并没有在97年以来形成对物价的压力。因此,认为物价上涨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是正确的(没有超额的货币形不成物价上涨),但货币发行超出经济增长就引起通货膨胀就不一定正确,起码以前正确现在不一定不正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回到王小强和王建关于虚拟经济和赌博经济的观察上。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向外看看。

西方经济进入赌博经济阶段后,货币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赌场,是股票、期货、外汇等。目前每发生100元的交易,99元是在赌场上,1元是在传统经济领域。要知道,通货膨胀是在传统经济领域里发生的,赌场根本不存在什么“通货膨胀”,赌场最大特点就是不怕货币多,越多大家越发财,钱再多对传统经济生活也没有什么作用。反正微软一股究竟是5美元还是500美元,对微软经营不影响什么,于是通货膨胀没有了。需要担忧的只是天文数字的钱去炒郁金香或者君子兰没什么,要炒石油还是有点麻烦。发行再多的货币也都先进赌场逛一圈,调整利率后投资者并不先参考周期长的物质生产回报率而是参考现买现卖的股票收益率,自然对制造业影响微乎其微。这样一看,就知道各国中央银行超发的货币哪里去了,为什么没引起通货膨胀了。

日本前几年货币发行多,是因为大量游资看重美国利率高,日本利率低,大量贷款日元去美国吃利差了,这对日本经济没什么影响。

但是从西方在70~80年代刚进入虚拟经济阶段时期,超发货币还没被赶进赌场前,确实发生过高的通货膨胀。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不到10年中,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率达到400%。中国今年的物价上涨是否与此有关,确是需要研究的,贫道自然不具备这个功力。目前的物价上涨,除了猪肉供应问题引起的关联产品即食品上涨外,国际油价和有些部门搭车涨价也有关。赌博如果只是用钱赌钱还好些,如果用生产生活资料去赌就会出麻烦。目前大量游资赌石油期货是石油涨价,就影响了世界经济。油价上涨引起运输费用上涨,会连几乎所有产业的成本上涨。同时你会发现,现在高速路的收费比前年高出很多,大约高出30%以上。高速修建成本合算是事先做好的,而且没有什么成本上升问题,但高速收费涨价累加汽油涨价就会使运费增加1倍左右,摊在各个行业成本里就不小。

因此,不向外看看,恐怕连个通货膨胀都看不懂。

向内看看

解放思想还要向内看。这个向内看,是指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以后再看。

比如我们经济高速度增长了近30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仅仅是党的英明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当然这样说没有错,但就算英明,英明在哪里?抓主了什么才英明了?就算改革开放是条件,属于什么条件,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内部的东西,就要站在外面看。

西方进入赌博经济阶段后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产业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一个是国内产业空洞化造成进口大量增加并引起世界贸易高速增长。自70年代后期,西方产业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每年达到上百亿甚至数百亿美元。1991~1996年,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平均每年增加32%。1990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还只有369亿美元,2000年达到2525亿美元,增长近7倍。同时美国、英国、西班牙从80年代末开始连续贸易逆差将近20年,西方其他主要工业国的贸易顺差也一直在明显下降。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超过7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制造业产值的40%(美国制造业三分之一强还是军火工业)。由于西方国家消费了现代产品和服务的80%,国际贸易市场急速扩大,从西方工业化后世界进出口总额始终在数千亿美元徘徊,但1970年到2004年,世界进出口总额从6000亿美元急速扩大到了18.6万亿美元,增长30多倍!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个过程有我们的内因,也有外因。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世界90%的财富,创造世界80%的GDP,消耗世界80%的现代产品和服务,中国在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1.6%。中国2006年出口依存度达到36%,而且基本没有资源出口,比日本出口依存度最高的80年代中期高一倍左右。这种经济增长特点,如果脱离了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巨大变局来认识,肯定会有偏差,甚至根本看不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80年到1989年为一个阶段。这10年我国经济除了调整年份,一半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同时整个时期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说明国内需求超出国内生产能力。计划经济时期高积累低消费和重轻农的产业安排严重压抑了国内需求。而改革新政释放了这个需求,使经济始终处于需求强劲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如果当时国内生产资源更加充沛,能够不依赖逆差就满足国内需求,GDP还有很大增长余地,个别年份甚至可能达到20%以上增长率。在这个时期,平衡是靠借贷实现的,每年借贷都在100亿美元左右。由于西方还没有进行产业资本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很小,每年只在20到60亿美元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开始到现在。从1991年开始,世界直接投资中,中国所得资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多数年份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少数年份世界第一,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两头在外的产业资本的进入是90年代依赖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由于中国成功吸纳了世界最大份额的产业溢出资本,使中国保持了连续近30年的经济增长。

这个阶段大致可以199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到1996年,多数年份处于贸易顺差,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来自强劲的国内需求。1990~1996年我国经年增长率为11.8%(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外需(贸易顺差所体现)支撑的增长占15%,内需占85%。内需还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1997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急速扩张的世界贸易市场,是外需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高涨。从1997到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大约为9.6%。其中外需(贸易顺差)支撑了75%,内需支撑了25%。也就是没有国际市场的急剧扩大,中国这10年经济增长只会达到2.3%。

这样一看,我们党的英明,改革开放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我们党及时顺应了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积极引进外资和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向后看看

而站在这个角度向后一看,才会对过去党的政策有一个正确认识,不会把历史割裂开来,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合法性有缺陷。

假如承认中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有强烈的国际背景,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西方产业资本向外转移是对着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并不是专门给中国的机会。而且严格来讲,中国并不是西方国家最愿意转移资本的国家。中国是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好社会主义理念,坚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政治上保持与西方的一定对立。而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尼、埃及等国家,而且市场化、民主化程度也比中国强,与西方的关系远比中国好。但是,为什么恰好是中国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次世界性产业资本转移,而不是“改革开放”程度更高的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尤其为什么不是印度!这难道不值得考虑吗?

下面我们对这些条件做一些分析。

与美国不处于敌对状态属于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强权美国一定会制裁与它敌对国家交易的西方公司。中国虽然没有印度等国家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但是自1971年中美首脑会谈后,70年代初所有发达国家都与中国建交。这次资本转移不是政府贷款而是民间资金,除了美国明确进行经济制裁的国家,基本不受政治因素影响。而这个基础中国已经在改革开放前奠定了。

国家要足够大也属于充分必要条件。由于这次转移规模非常大,因此真正能够长期获益的只有人口大国。对于台湾地区、韩国、泰国等人口小国和地区来说,制造业一发展,劳动力就紧张,工资就很快上涨,西方产业资本很清楚这种情况。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接近一个亿和一个亿以上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墨西哥等国。这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条件太差,显然没什么机会。剩下的应该是印度、印尼、巴西和墨西哥,其中印度的人口与中国接近,印度似乎更民主,更市场化,应该比中国机会更大,但是历史并没有青睐印度而青睐了中国,为什么呢?

因为质量高而且价格低的劳动力队伍也属于充分必要条件。上世纪初的直接投资是矿业和种植业,文盲就可以。对制造业来讲,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是基本条件。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受过初中及以上中等教育的能够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同没有足够人口是同等意义。同时,劳动力是“按质定价”的。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处于绝对优势。中国早在1978年中学入学率就达到87%,文盲率只有34%。印度在1980年的中学入学率只有30%,1980年文盲率达到60%。到大量投资的1995年,中国中学入学率达到90%,文盲率下降到19%,而印度1995年中学入学率才达到49%,文盲率49%,依然达不到比中国改革前的水平。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结构,自然很难被产业资本看中。其他几个国家,在1980年和1995年的中学入学率好文盲率分别为:印尼:29%和48%;墨西哥:49%和61%;巴西:33%和45%,都没有达到中国改革前水平(统计显示,中国1978年中学在校生人数比1995年还高)。国际资本都是唯利是图的,质量高价格低才会来。

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和交通、能源体系属于充分条件。确实,上世纪初西方给殖民地建过基础设施,但那是为了运走东西。日本人在东北建电厂、钢厂,修铁路、码头,是为了把产品运回日本。这次转移的产业资本是制造业,没人会先给你建好铁路,高速,钢厂,电站等。制造业要求充分配套,如果电力、钢铁、交通、技术装备条件不好,产业部类不齐全,单个制造业根本不会进来。1980年,中国1980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8500万千瓦,到1993年达到18000万千瓦,而印度到1993年才达到中国1980年水平,人均装机容量只有中国的62%。印度那么热的夏天连空调都开不了,还哪里有电搞生产?1980年,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4倍,巴西的2.5倍,墨西哥的5.3倍。1995年,扩大到印度的9倍,巴西的4倍,墨西哥的10倍。没有改革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根本无法与迅速增加的制造业配套。中国在1980年,铁路货运量是印度的3.4倍,1995年增加到4.7倍。人均货运量1985年是印度的2.3倍,1995年是印度的2.7倍,印度哪里有多余运力去满足新增的制造业?正是解放后我们正确地选择了重轻农的关系,大力发展能源、交通和设备制造业,中国才具备改革后承接大量制造业的条件。

为什么中国能早早就把工业做的部类齐全?因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策,全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这个局面。1970年,中国人消费率只有63%,积累率达到37%,印度人干什么呢?他们消费了78%的产出,只积累22%。到1980年,中国积累率35%,印度只有27%。一直到上世纪末,印度积累率才达到35%。没有毛泽东时期前辈们勒紧裤腰带,中国现在就与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实还不是同一起跑线,因为美国肯定不愿意支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起来!

那么,市场化和民主化是不是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呢?不是。西方这次资本转移不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其实很小),而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计划经济国家可以更容易地选择窗口方式的“特区”解决这些问题。早在70年代周总理就指示研究建立“特区”的政策了。至于民主不民主则更不重要,中央集权国家反而更容易制定出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资本家没有祖国”,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去,管他什么政治不政治。能赚钱,沙特国王那里去的,萨达姆的地盘也去的。台商不是喜欢统一往大陆来,是因为这里能赚钱!西方资本家一评估,都会发现把资本投向中国最合适。中国既然早就开了口子,资本进入是必然的。

如果是旁观者看,似乎是中国共产党早就有预谋,费尽心机花了几十年功夫打造身段,以便赶上这个最有利的时期,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崛起。这样看,邓小平路线无非是毛泽东路线的继续,都是根据中国和世界基本情况做出了正确选择。把改革前后划成两个完全对立的时代,与历史事实和逻辑无关!

向前看看

向外走一步,站在世界经济大背景下向内看看,向后看看,再向前一看,对未来的局势和对策才会有想法。

前面总结起来就是,在西方经济转变为以虚拟~赌博经济阶段后,发展中国家有一次加速工业化的机会,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即开始打造一个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并及时地在机会来到时充分把握了这个机会,使中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那么这个国际环境还有什么特征?能够不能够保障中国今后依然持续高速发展和增长?这就是向前看问题。

根据王建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外溢和国际贸易增长还远没有结束。西方产业资本外溢的顺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是按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顺序外溢。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转移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消费品制造业目前转移得也比较充分,这可以从西方国家超市里已经是大部分产品写着“中国制造”可以感受到。但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比消费品制造业规模还大,如果这个转移能够持续扩大,很多人估计的中国有可能持续高速增长到2020年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很多经济专家预计中国还会持续高速增长的理论依据。

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似乎真是这样。

但危机也来了。因为西方经济变局中不仅仅是虚拟化的一面,还有赌博经济这一面。王小强的书里对这个危机做了充分的描述。

目前,外汇储备闯世界记录的高,对应发行的人民币高达近10万亿,加上整个赌博市场都认为人民币低估了,升值潜力巨大,游资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汇市、楼市和股市。同时,30万亿的各项存款,15万亿的居民存款,都是进入各种赌博活动的巨大资源。这些资金总要找到合适的投资市场,不给他们开口子总是不行。于是,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一致要求中国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我们自己也承诺在十一五中开放资本项下外汇兑换,允许外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引进股票和外汇指数交易内容。中国似乎要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了”。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看看日本就知道了。

日本依靠一个资本干预度很低的企业环境,一个管制很严格的金融制度,创造了一个效率很高的生产体系。日元一样被“世界”认为长期低估,积累了巨大的升值压力。“广场协议”后,日元与美元比价为1比120(最低的1995年为1比80)。广场协议包括日本金融市场的开放,从360降到120也是场斗争,日本政府为了维持日元的低价,大量印刷日元以增加日元供应量,加上外汇结存奇高,日本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日元逐渐坚挺,对日本出口企业压力增加,日本政府为了缓和升值压力,连续下调再贴现利率,使居民依靠储蓄保值的希望完全破灭。一方面有充足的货币,流动性没问题,一方面政府“逼良为娼”,迫使老百姓下海盲目炒股炒楼盘,于是日本金融市场开始繁荣娼盛起来。1985年日本个人金融资产中股票占9%,1987为16%,1989为21%。大家都来玩股票和楼市,同时银根这样松,就支撑了一个急速扩大的泡沫。1985~1989,日本225种股票价格指出从13113点上升到38916点,年均上涨近50%,1987~1990,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超过美国,世界第一。1989年末,是美国面积二十分之一的日本,地价总值是美国的4倍!

接着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80年代以后,日本金融也“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放开利率和外汇管制,允许银行混业经营,衍生工具也开始花样百出。1988年9月日本引进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一年后,日本股市惨烈崩盘。日本人不仅花钱把美国80年代的经济泡沫买光了,还被席卷了一大批钱,最主要的是,连续十几年经济走不出低谷。

王小强在《投机赌博新经济》有一段很精彩的话:

“改革开放带来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带来货币经济繁荣娼盛(追涨),外资抛空带来金融危机(杀跌),这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三部曲,成为当代所有‘新兴市场’无一例外的宿命。”

接着数一数,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这些都曾经是风光一时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遭到了类似日本的金融洗劫。可以说,日本不是在1989年栽了跟头,中国不见得就有几乎独吞了产业资本转移的机会,让日本至今生气也没办法。如果中国栽2010年前后栽了跟头,到2020年前后才恢复元气,恐怕印度不会再给中国机会了!

解放思想不是让你胡思乱想,解放思想就是要大家四面看看,站在高处看看。

看完了再说话。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还要靠大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764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2007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