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国际歌》与《东方红》不能用“凡是”逻辑解读

《国际歌》与《东方红》不能用“凡是”逻辑解读

《国际歌》与《东方红》是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的不同道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表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过去时代,被压迫者把自身的解放寄希望于救世主,诸如形形色色的神仙、圣君贤相、清官循吏以及除暴安良的武侠之类,那统治阶级制造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他们随着资本势力的扩张不断地成长壮大,他们的解放依靠自身的觉悟与斗争,没有也不可能有自身之外的恩赐。这是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把它表述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东方红》所表述的是被压迫群众解放与共产党及其领袖与的关系。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平英团、义和团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到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百余年流血牺牲,换来了一个明白:只有跟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闹革命,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他们把这个历史性的彻悟变为歌咏,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们大救星。”“救星”者,只有跟着他走才能获救得解放之谓也。

二歌表达的角度不同:《国际歌》讲的是无产阶级解放只有靠自己奋斗,《东方红》讲的是人民在解放斗争中离不开党和领袖的正确领导。作为歌词二者虽然都是诗,但《国际歌》用的是“赋比兴”中的“赋”的修辞方式,极其凝练地“敷陈”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而《东方红》则是用“比”的方式,表达了人民大众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的领袖的信赖与景仰。

毛泽东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救星”,他最相信群众,事事依靠群众,无论是领导革命还是组织建设,他都寄希望于群众。比如土改,他就批判“恩赐”观点,着眼点放在“发动群众”上,青年同志看看《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可知。特别是反腐,无论是“三反”还是“社教”,他都以“群众运动”的形式行之,因为不发动群众,就不能真正揭发出“腐败”,更重要的是,不让群众自己起来反腐,就不能锻炼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培养群众的主人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建树!他身后,为什么腐败愈演愈烈,就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依靠群众”,仅仅靠纪检部门“取证”,实际上就是“恩赐观点”,那才是“救世主”意识呢。如此反腐,一面是面对马德式的“生存链”纪检部门显得苍白无力,一面是群众慑于权力的淫威,支付不起“反腐成本”,逆来顺受慢慢奴化。“反腐”难的症结就在这里。共产党靠群众运动起家,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得天独厚的优势,克敌制胜的法宝,过去年代也许有过“左”的教训,但将一切“群众运动”否定,真有点匪夷所思,也该反思反思了。——即此可见,毛泽东这位“大救星”不是“救世主”,他是“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无可否认,毛泽东时代的吏治都是最为清廉的。从“三反”到“社教”,毛泽东的思考和探索,逐渐把目光聚焦在以自己为领袖的执政党身上,防止“公仆”异化成“主人”,老人家为之探索努力了一生。一个最高执政者为了大众能够这样勇于自我否定,在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说是“神”,那毛泽东则成了劳动大众民主权利的守护之神。毛泽东的思想和举措,乃是中国大小执政者的紧箍咒,每当公仆越轨,“守护神”就念起“三反”“社教”之类的“咒语”,老百姓就群起而攻之,以保证其不能“做官当老爷”。而一旦紧箍去除,为公的权利就能变成为我的权力,“公仆”很容易“转型”为“老板”。于是,一面是千百万工人被剥夺、被“炒鱿鱼”,一面是国企老总可以给自己定几十几百万乃至一千多万的年薪,三陪二奶,穷奢极欲,更不要说MBO了。吏治前腐后继,马德卖官生存链迅速普世化。--强势精英与弱势大众的“民主化进程”,是成反比例地“深化”的。

《国际歌》与《东方红》一点也不矛盾。

也许是汉语过于丰富,也许是我们中国人太长于言,同一话语,不同的表述,或不同的解读,都能翻出许多花样来——难怪中国是禅宗的故乡。

有比喻型的陈述,有夸张型的陈述,如果用逻辑性的方式解读,就能做出许多文章。

毛泽东有过一段有名的话也经常遭到精英们的诟病:“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其实,这句话无非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敌我之间因为立场不同,对同一事情的是非判断往往相反;我们不能因为看到敌人反对动摇自己的立场和信心。这种带感情色彩的夸张式的表达,决不同于严格的数学定理,在生活中我想谁也不会机械的对待的。如果你偏要诟病,只能说明自己有病,用前些年精英爱用的话,叫做“线形思维方式”,倒有点庶几乎近之。尼克松曾当面赞誉,说毛的书改变了世界。我想,毛泽东决不会对此“就反对”的。

谈论《红楼梦》,人们都熟悉贾宝玉有个有名的“男清女浊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人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在逻辑上也属“凡是”型的周延论断。我们是否也能质疑:北静王、柳湘莲、秦锺--刘心武先生开创的“秦学”中的秦可卿的令弟也--等等,难道也是“泥做的骨肉”?您的“老爷”贾存周大人并贾氏的“列祖列宗”,是否也“浊臭逼人”?

再如,这位“二爷”还有个女孩子“珠子变鱼眼睛”说,那你家的“太太”和“老太太”是否也是“鱼眼睛”?

“共产党”“金珠玛米”在歌词里不是都曾被称为“大救星”吗?过去称孙中山为“国父”、邓稼先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赫鲁晓夫更是称斯大林为自己的什么什么“父亲”,这都是比喻性的表述,不能用逻辑来与较真。

时下还流行一种模糊性的表述。

右翼精英“打左灯,向右转”,惯于“不能说透”,于是“去天津”先说“到廊坊”,成为时代性的基本策略。他们的话语,就只能凭“感觉”去解读。

比如“转型”、“接轨”云云,就属于模糊会意性的表达,不宜深究:我们的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未“颠覆”,笼而统之地讲“转型”,到底“转”为何“型”?与“演变”何异?其实这一类话语并无“红头文件”依据,也就是精英们将其“打造”成了时尚流行,引领着大众“跟着感觉走”。我想,诘难《东方红》的人们,恐怕不会深究“转型”的底蕴吧。

再如“全球化”,这个词在精英口中频频出现几乎等于是福音。稍加思考不难质疑:“全球化”乃是跨国资本势力的全球化扩张,是资本主义“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而同时此消彼长的则是国际共运的全球范围的“历史终结”也即退潮。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欢呼,如何“与时俱进”?其实从贩卖黑奴、从鸦片贸易之时起,资本主义就在不断“全球化”也即向全球扩张着,《共产党宣言》就对此做过论述,不过它一直未曾像今天这样得意洋洋罢了。“历史终结”的论断,时至今日连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言之尚,已经羞于出口了:中东的麻烦未已,拉美纷纷左转,亚洲“毛派”游击战争的“星星之火”也未曾熄灭……那里就“终结”了呢?我们中国的买办精英乐观得有些过分了。

其他,诸如他们嘴上的“完善”啦,“产权改革”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啦,等等,等于是禅的机锋,如果你直来直去地理解,则“图穷匕现”时你就会吃大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3-05-02/1298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jiedu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