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网友

打印

朱永嘉:冬至纪事

惠娟:

      今天是阳历的十二月二十日,由于今年是闰年,所以明天便是冬至日了,比往年提前一天。你在世的时候,每年的冬至日都要祭祀祖先,要分几个桌次,分别祭祀我朱家的先人,然后祭祀你张家的先人,摆上酒菜,而且鱼要整条的,鸡要整只的,蹄膀也要完整的,全家人中,只有你是最虔诚的,这一天也是你最受累的一天,忙前忙后地张罗祭祀事宜,要我们一个一个地鞠躬向祖先们致敬,不得稍有怠慢,为祖先们烧纸求先人保佑我们健康和平安。即便在你病重的时刻,还坚持这样做,你远行前还担忧我们荒废了祭祖的活动。这一点请你安心,我们怎么会忘记你的嘱托呢?一切还是依旧不变,只是把时间挪前一点,因为要凑孩子们休息的日子。所以我提前到今天把它做了。要先祭你,然后再祭我家和张家的先祖。

      今天早晨朱立就来了,把祭台清理干净,不久朱律韵也来了,朱刚及尹方与朱若愚也在家,这样全家人都在一起与你一同共度冬至日。是朱刚去买的菜,有鱼、有肉;有荤有素,阿姨烧的菜,还有酒。你的祭台上放了六只菜,加上酒和饭,点上香烛,大家轮着给你致敬,叙述与你在一起的往事,看你的相片和纪念堂及博客,寄托对你的思念,在餐厅我们另摆了一桌,祭你家与我家的先人,也点了香烛,一切如你在的时候那样。祭完后我们才一起吃饭,饭后我们又一起去西宝兴路殡仪馆你骨灰寄存处的地方探望你,还照了相。这一天西宝兴路寄存骨灰的场所人头挤挤,地上丢满了钱币,这大概就是买路钱吧。许多人都在这里领取骨灰盒,用红布包上,准备明天在冬至日安葬。中国人有在冬至日和清明日安葬先人的习俗。那里寄存的时间可以维持三年,再过一、二年我会为你找一块坟地而且是双穴的。把墓搞得好好的。这可是我和孩子们的共同愿望。现在博客上的墓是你长孙鸿雁设计的,还是虚拟的,将来会有一个实实在在让你安身的地方。我们离开西宝兴路以后,又驱车去你病时游玩的吴淞炮台湿地公园。天气阴沉沉的,但不太冷。我们循着你过去乘轮椅车路径,慢慢走向沿江的栈道。指着那里你照过相,过去的小陈与舅妈二个阿姨与你一起照过相,小陈还去抓过螃蟹,这一切恍如昨日,我们在沿江貯立注目东流的滔滔江水,流连忘返,寄托着对你的思念。到五点才驱车回家,我们就是如此一起在思念中度过冬至日的。相约过年、清明时还要这样祭你和祖先们。

      对祖先的崇拜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最古老的传统。在所有的祭祀仪式中,冬至的祭祀是最为隆重的。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礼记·祭義》中说:“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所以皇帝是祭天,百姓是祭祀自己的先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呢?因为这一天是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古人相信阴阳说,认为这天是阴气开始由盛而衰,阳气开始由衰而转盛。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延长,黑夜日渐缩短,在这一时刻,由于阴阳相争,万物开始萌生,所以人们应该斋戒身心,切忌声色之好,静待阴阳盛衰的转化,在这个时候祈求上天保佑我们,保佑万物的生长和萌动,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后人的平安。所以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这是最为隆重的一次,民间有俗语讲冬至大如年。

      在中国古代,对天的崇拜与对祖先的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合在一起的。人生时是人,死时是鬼,而神与鬼又是相通的。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生与死,人与神鬼还是连贯一气,人死了只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那阴阳两界仍是相通的,人在梦幻中还能与另一个世界神鬼相遇。除了梦幻以外,人们还能通过巫师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鬼魂互相沟通。记得早年我妹妹朱永华在八、九岁时得伤寒病去世,后来我妈妈想念她,请来一个女巫师,我妹妹的灵魂便会附在她的身上,与妈对话,要求我妈为她做佛事,我当然不信,把巫师看成骗钱的人,但这却是我们古文化的遗痕。巫能沟通天人之际,最大的巫便是王、是君,是天子,到泰山封禅便是君王与上天沟通的一次最大的礼仪活动,秦皇、汉武、唐宗都曾去泰山行过封禅礼。司马迁的父亲因没有参预汉武帝登泰山封禅的礼仪活动,而落下终身的遗憾。正因为君王能沟通神界与人世,所以他有权利对人间的一切作出最终的决断,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这就是专制主义君主制度在神学上的根据。当然这现代社会谁也不相信这些东西了。但是在人与神灵鬼魂之间的沟通,在我们生活中有时还能看到,例如当人们逢到重大事件,疑惑不决,或是遇到灾难的预兆时,往往会出现求神问卜的种种做法。人们在祭祀中消灾祈福以及许愿便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为什么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那种庄严肃穆而敬畏的样子呢?古人有一句老话,“事死者如事生”,对去世的人表示恭敬如他活着那样,一方面古人真相信人死以后还有灵魂,还能左右活着的人。祭祀的时候是生人向鬼神祈求为自己消灾和福佑,怎能不保持一种恭敬、忠诚、畏惧的那种精神状态呢?怎能不显示自己对先人,对鬼神那种诚惶诚恐的情感呢?在这里人们的想像、希望、思念和情感交织在一起,而且这种情感活动还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祭祀的场所与仪式,往往与他活着时的礼仪相仿。如古代帝王活着的时候,前有朝堂,后有寝殿,死了以后,在陵墓的前面有廟,如朝堂一般,摆设先人的神主牌位;在百姓就是设置家族的祠堂,在祠堂里,安置先人的神主牌位,成为人们祭祀先祖的场所。在帝王的庙后面有寝,放置死者的衣冠,几杖和他日常生活使用过的器具。在汉代的时候,每个月要如他活着的时候那样,把他衣冠抬出来游历一番,如他生前一般。在民间那就是在祭祖时,便要保持那种庄严肃穆的精神。并给死者烧去种种他生前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甚至烧纸币和纸做的汽车、洋房,烧各种冥币。这一切都是古人关于生死的一种信念,迄今仍残留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的生活习俗之中。我说这些不是说这些信念都科学。但那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人们对先人思念的一种寄托,它为家人在一起相聚提供了相应的机会,为家族内部提供了凝聚力。这种祭祀先人的传统,是华人文化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不管华人移居到全世界的天涯海角,都有一种无法割弃的认祖归宗寻根的思念,这在海外大城市有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上可以看到,我在澳洲的悉尼就见到过。见到时便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所以海外的华人之间自然有一种互助的活动,所以它也是华人能立足于世界的根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何尝不是如此,它就是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世界各地长存不衰,他们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和热爱的力量,还不是扎根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吗?所以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保存一些这样非常传统的文化特色也是应该的。我在家庭生活中保持这一种祭祀仪式,既是为了保持对你的思念,也是保存我们非物质文化之根的一种方式。它不在于形式上如何摆阔,而在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念。这些信念更多属于情感的领域,在情感的领域,总会有不少非理性的成分,不要因为它不科学,便根除它。因为在人们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群体、甚至整个中华民族情感的部分。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能那么倔强地、不屈不饶地并且不败地自立于这个世界各民族之林的精神。

                                                                         08年12月20日

读王安石诗《元日》     朱永嘉

 


惠娟:

      春节快到了,送上《读王安石诗﹤元日﹥》一文,你以往对过年是最认真的了,这次我把过年那些习俗的来龙去脉梳理了一下。我想你读了会有会心之一笑,今年过年我们会像往年一样先祭祀祖先,也要祭奠于你,元日也会放爆竹,贴门神,借助于这些传统的习俗,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情,让它帮助我们好好过一个新年。今年是各种天灾人祸频发的一年,特别是眼前的金融风暴,对我们家也影响颇深,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家事、国事、天下事都不那么顺遂。希望来年的日子比今年好。

                                    永嘉

读王安石诗《元日》

   今天是阳历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明天是二〇〇九年的元旦了,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仍停留在农历的春节。今天是农历的十二月初五日,转眼快到农历的岁末,〇九年农历的岁末除夕在一月二十五日,正旦是在二十六日,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翻开王安石的诗集,重读王安石的《元日》,它几乎概括了我们民族除夕迎新古老的传统民俗。其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包括三个节目,一是除夕晚家家户户要爆竹声中除旧;二是在朦胧快天亮时,把新桃换旧符;三是在元日的清晨,面向东方,自幼及长饮屠苏酒。这些个迎新除旧传统,前后延续近二千年了。特别是前二项习俗,迄今不衰。在这些习俗的背后,都有大量民间故事或传说作支撑,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它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它在我们民族的俗文化中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这种习俗得以传承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那是由于家庭始终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

   为什么要在除夕夜爆竹以除旧呢?记得南朝梁时宗亶在其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说: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其注引《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噼啪有声,而山臊惊惮。”可见爆竹是为了驱邪。

为什么要旧桃换新符呢?为什么在桃木板上画人像呢?东汉时应劭在《风俗通义》云:“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垒,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縎人,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另外《括地图》亦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荼、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所谓桃符,便是桃木制作木板,上画人像,也就是神荼与郁垒

 这就是所谓桃人,借以捕捉不祥之鬼以食于虎,故古人把桃木看作仙木。《荆楚岁时记》便有‘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传说中桃者是五行中之精,能压服邪气,制百鬼。这些记载反映了百姓们在岁末年初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桃板上所画的神像,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在唐代中后期,门神就改画钟馗捉鬼图了。钟馗是唐初不第的进士,功名不就,触阶而死,天帝命他司捉鬼之事。据说玄宗曾梦见钟馗在宫中捉鬼啖食。醒后命吴道子画钟馗图,

与其梦中所见相同。玄宗曾把历年所绘的钟馗图赐群臣,如张说便有《谢赐钟馗画表》可见在唐代中后期钟馗像为门神已相沿成俗了,到了宋代末年,钟馗又被请进中堂,挂在中堂上了,门神又改换成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了。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病时,秦叔宝奏请与尉迟敬德戎服守卫门户。李世民果然一夜无扰,故太宗命画二人像挂在宫门左右,以驱邪除鬼。这一切反映了民间丰富的想象力。前不久曾在乡间,看到百姓把毛主席画像贴在家门的左右两侧,既求平安,又求财源。这个门神说到底就是群众心目中的保护神,选择什么人作为自己的门神以驱邪除鬼的保护神,这既有传统的影响,也有选择更替的自由,有一点可以肯定:群众不会选贪官污吏来作自己的保护神。当然贪官污吏也有他们的保护神,但是他们决不敢把他贴在大门上,因为那样做不露馅了吗?说实在的让毛泽东做门神,也委屈他了,至少应如钟馗那样升入中堂,如唐玄宗梦中那样,在宫中捉鬼啖食才有趣呢。所谓“新桃换旧符”也就是用新的门神像换下旧的门神像吧。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改朝换代之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也。过去有人这样说,那他的想象力也完全超乎常规了。

   关于屠苏酒,也有多种说法,晋人董勋在《问礼俗》一书中说到民俗饮屠苏酒的次序:“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至于为什么要饮屠苏酒呢?《广韵》的解释是“屠苏酒元日饮之,可除瘟气,屠者屠绝鬼气,苏者苏醒人魂。”时间稍晚的《四时纂要》则称:“屠苏孙思邈所居庵名,一云以其能辟魅,故云屠割也。今医方集众药为之,除夕以浸酒,悬于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长,东面而饮,取其滓,以绛囊盛,挂于门桁之上,主辟瘟疫。”至于屠苏酒的配方,据原《本草纲目》称,“屠苏酒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拨契五钱,蜀椒、桔梗、人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头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这个习俗如今很少见到了,然而在文人的诗文中,则屡见不鲜。若洪迈《容斋随笔》之《岁旦饮酒》条,就载录了不少诗句,若白居易的《新岁赠梦得诗》有“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之问,因二人是同年生,故有此问,刘梦得的《元日乐天过因举酒为贺》则有“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之答。白居易早年在杭州还有《岁假内命酒》诗,便有“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早年赏识白居易诗才的顾况也有“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句。此外梅尧臣的《岁旦诗》便有“屠苏先尚幼,綵胜又宜春。”

   再说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作在元丰年间,他已经在痛失爱子王芳的哀痛中,退居在江宁府了,这时在朝廷执政的是章惇,故此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句实际上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一种失落感,与他在熙宁新政时那股锐气十足的精神状态不同,苏轼比王安石年轻十六岁,他在哲宗元符三年(西元一一OO年)徽宗即位时,遇赦从廉州返常州时,写有《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极尽凄凉孤寂悲伤之感,其诗云: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塗。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忌,霜雪偏寻病客鬚。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最后那句实际上是苏轼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强作精神,希望自己能挣扎着活下去,但是次年他便卒于常州。人们对苏轼的认识,只是对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类词作中,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印象深刻,对他在《江城子·记梦》一词中对妻子深情怀念的柔性印象淡薄,其实眼前这首词更反映了他对个人人生凄凉的感叹,如苏轼这样的文人学士的作品不同时候,不同遭遇下所反映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元的,只有多侧面地去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及其生活,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一个人的性格和作品。王安石与苏轼两人终年都只有六十六岁。我今年已七十九了。历史上的那些文人学士晚年在诗文的吟唱中提到屠苏酒时,所显示的往往都是对因自己日益衰老而来日苦短的一种哀鸣和感叹,在我读过的所有提到屠苏酒的诗文中,以苏轼这首诗最为沉重,也最有同感。

日记一则         朱永嘉

十一月二日     星期日     阴雨蒙蒙

      今是惠娟五七忌日,中国有逢七纪念逝者的习惯,五七是大的忌日,晨五点即醒无法入睡,即起身写了词«生查子»一首,题为思念,借苏轼、陶渊明之句,以尉吾思念故人之情。上午此词由朱刚上网帖在惠娟纪念堂及博客上。

    上午朱立与秦雪娟一起来纪念他们母亲的忌日,他们与朱刚一起点了香烛,祭了酒菜,一起怀念惠娟最后的日子。惠娟八、九月间,常去龙华医院就诊,曾表示待病情允许,希望乘便去龙华庙进香还愿。但她的病情始终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今天下午我们便一起驱车冒雨去龙华庙进香,还其宿愿。庙内香火甚旺,也许人们受生活、就业的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庙内香火亦随之而旺。


    庙旁是龙华烈士陵园,步出庙门我就想起顺路去那儿看望一下埋在那里我的老朋友陈仲信,清明时节都是党政要员来洒扫祭拜,那时我无法去探望他。今天雨蒙蒙,公园空堂堂,我们五个人买票进园,慢慢步入纪念堂。一路上我介绍了我老朋友陈仲信的情况。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原来他与我同在清心中学读书,他比我高一班,由于一起在市基督教青年会参加活动,故而相识甚久,他四八年被学校勒令退学,原因是他参加校外的学生运动,受到校方的注视,当时学校仅他一人是地下党员,他转学省吾中学,与我仍在校外联系,在四九年三月十五日,他介绍我参加地下党,那时我刚满十八岁。我与孩子们在纪念馆一个个展室找他的相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三展室陈列了他的二张照片,一张是他的报名照,一张是他与三个同学的合影,我向孩子介绍他牺牲的经过,那是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上海苏州河以南已经解放,以北还是国民党军队在坚守,那天凌晨我们都奉命集合,组织人民保安队维持苏州河以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军队刚进入市区,忙着与国民党残余部队作战,维持地方秩序的重担,由地下党挑起来了。他是奉命去圣约翰大学集合,他冒险沿苏州河骑自行车奔集合点被对岸国民党军队冷枪击中腰部倒地,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我参加地下党以后,四·一二国民党大逮捕,我家里还安全,那天晚上陈仲信、陈一飞四个地下党员突然来我家躲避,我让惠娟去接待,安置他们在我房间内住宿,次日凌晨,也是惠娟安排他们离去。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那时惠娟并不知道我参加地下党,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只是觉得我为人正直,让她做的事不会错,以后我告诉她真相,她亦不以此在自己脸上贴金。

    离开展览观,去墓地找陈仲信的墓碑,在纪念堂东侧有一雕像,一个烈士侧卧,半个身子在地下,半个身子在地上,一只手撑着天。

我长子朱立的同事,曾拍了一张照片起名蓝天,后来这相片得了摄影奖。我在塑像前凝视,肃然起敬。是烈士们的牺牲支撑着这个国家,支撑着共产党来之不易的今天,我愿这个天空永远如相片中所显示的那样是蔚蓝的,可不能乌云满天哪!然后我们五人又转入后侧,一块块墓碑找他,最后终于找到了陈仲信的墓碑,我们五人在墓前肃立致哀,对故人表示自己的思念,然后慢慢步出陵园驱车回家想着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啊!我时刻扪心自问,自己对得起为国捐躯的故人吗?为人民的共和国我们究竟付出了什么?还是想着从共和国偷取什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643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朱永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