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羽佳:今日再战“上甘岭”,不获全胜誓不休!

作者:羽佳   来源:红色文化网  

今天还要《再战“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没有结束,如今炮声隆隆、硝烟正浓,从各级干部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看清形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形形色色的敌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应该投入这场伟大斗争。”

以上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时评家陈先义先生最近写的文章《再战“上甘岭”》中振聋发聩的呐喊。像这样主题的文章,陈先生一直在写,不停地写。令人佩服的是他同一个话题能写出不同样的文章,笔法、举例都在翻新变化。

我是从去年开始看他的文艺评论文章的。我逐句阅读他的影评、书评以及其他文艺类点评文章,在重点语句上做上标记,有时候会简短地写一点自己的感悟。

陈先生后来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写社论时评上,每一篇文章的中心主题都是围绕着继承革命光荣传统、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意识渗透而展开。要坦率地讲,由于我和他有着思想高度、文学修养、责任担当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一开始我对此类文章并不是太热衷。但是由于前一阵揭露出的毒教材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再去看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发现真的不是危言耸听,真相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我们以前没有关注,可能有个人觉悟原因,但也有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关心娱乐八卦。即便知道美国对我们实行了一系列制华政策,也没有太大的震动,觉得这些都是领导干部要关心的事情。

陈先生的文风是磅礴大气的,文笔是犀利尖锐的,但又是通俗易懂的,他很少用生僻的词汇,也很少用花哨的修辞。只要你开始读他的文章,也许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就有那样的笔力能够牵着你读下去,哪怕一知半解也读下去,然后你会很诧异地读完了。这种让人不知不觉地读下去的本领是很难得的。尤其像我这样习惯性挑选自己喜爱的题材看的人,有时候禁不住会感叹,读陈先生的文章是会“中毒”的,中的是爱国主义的“毒”。

他们那一代人深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从心底里由衷地对党和领袖保持着忠诚。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完全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血液中始终保持着红色基因。因此,他对共产党政权的稳固,红色江山的永不变色这样重大的命题有着远超常人的责任感,他要对意识形态越来越西方化的形势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如果说意识形态斗争也有吹哨人,我认为他一直就是警惕美国西风东渐的吹哨人。

陈先生始终在提一个观点,要坚守我们各个领域的“上甘岭”。“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血战上甘岭,以血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逼使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来,我们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接着指出,72年后中美两国仍然在进行拼死决战,争夺的目标是我们的下一代,主要阵地是教育战线。

我们的小学教材的毒文、毒画被披露出来,现在发现,中学教材里竟然也有类似问题。那就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必修三)。教科书撤下我们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却换上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责任——荣誉——国家》,作者就是72年前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联军司令麦克阿瑟,一个对中国、朝鲜犯下滔天罪行的战争狂人。

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即便像我这样不是党员,没有经过军队锤炼的普通群众都是想不通的。联想到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又觉得脊背发凉,比如从八十年代起,我们曾经出现了狂热的出国潮。谁家子女或亲戚要能出个国,或者在美国拿了绿卡,那都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如今,这样的事情也依然发生在我曾经关联紧密的音乐教育系统。我的同学最喜欢攀比自己的孩子上了哪所美国的名校。我的母校从我当初就读时的师范大学音乐系,逐渐晋升为师大音乐学院,后来整体独立成为省音乐学院,所依托的师资几乎清一色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硕士,以前的老班底里从中国本土的央音、上音毕业的老师相比之下就不吃香了。我曾经也觉得这样“崇美”、“爱美”有点过头了,但是从未想过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艺术创作领域确实跟不上美国,比如我爱看的电影。我喜欢一部《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电影。我喜欢那部影片的故事,为了拯救一个大兵却牺牲了很多人,因为那是一个母亲四个儿子中唯一一个还可能活着的,总统发布特别命令,不让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儿子。那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片子升华的是他们“爱民如子”的主题。

可是我是在读陈先生的文章后才知道,其实我们还有更感人的故事,那就是《由毒教材忽然想起军团长董振堂》一文里的故事:

19353月的一个清晨,一场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阵地上有一个怀孕9月的孕妇陈慧清正在经历着难产剧痛。为了保证陈慧清生下这个胎儿,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命令阵地上的战士们守着阵地,坚持战斗,直到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一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啊,孩子顺利生下来之后部队才撤退,但是红五军团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不少战士英勇牺牲,很多战士负了重伤。他们的死伤就仅仅是为了一条刚刚降生的小生命。董振堂军团长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流血牺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吗?”“我们拼死洒血,就是为了我们的革命后代啊!”

要是这个故事把内容加以进一步扩充,拍出来不比《拯救大兵瑞恩》感人吗?最主要的是,这是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英雄,这样的事迹不更能引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吗?但是,我们的爱国主义大片的产量和质量却亟须提高。影视行业一方面充满着各种热钱,一方面又存在着审查桎梏、项目难以推进的现状,一些拍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更多地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真正有血有肉、深入骨髓对人起教化作用的优秀作品并不多。

至于艺术创作领域的人呢,真的有不少“精美分子”。有一个已经在电视剧领域取得一定成功的导演就是其一。他儿子在美国的重要部门谋职,他就在国内天天宣讲美国的好处,但是他却又靠拍着中国的主旋律电视剧挣着大把钱。这种“言不由衷”的虚假创作者还不少,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导演拍战争戏很不错,但拍主旋律片子却显得苍白无力,虽然配上了“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画外音,更像是在应付事儿。

那么,按照陈先生提出的看法,文艺创作领域也要把“上甘岭”夺回来呀!挑选导演及主创时一定不是先考虑他的所谓艺术才华,而是要先考察他是否真正认同“爱祖国爱人民”的价值观。只有内心真正认同的人,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力量,才会感染人。目前还存在不正常的艺术风气,有的主创拍主旋律是为了拿政府大奖或借机挣钱。

我们大部分年轻观众成天看的就是美国大片。美国的大片无论是商业片还是主旋律片都在宣扬着一种主题,那就是美国是来拯救全球的,他们是有信仰的,他们是有超级英雄的。但是事实上,美国以“超级英雄”形象出现,做的却是到处插手他国的事务,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指手画脚,甚至做出野蛮渗透他国的事情,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更是处处打压,唯恐我们赶超他们。

因为对于宣讲美国的各类好处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真正忧国忧民,站得高看得清事实的爱国者们却变成了异类。比如陈先生,他一直在写批驳美国的文章,一直主张歌颂祖国和人民,一直崇敬着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先烈,他就曾经被一些所谓的精英教授、著名作家在网上大加攻讦。其实他的文章里包含着深沉的爱和清醒的认识。我认为,这样的文章不是“过时”,而是应时,像陈先生这样的斗士不是太多,而是可以更多。

我也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关心时政。在每天浏览的知乎网上,我看到也有年轻学生在讨论怎么研读毛选;有70岁大爷司马南先生在节目中宣传正能量,有八零后小伙在提醒美国正对中国进行意识渗透;还有一些九零后女孩们在微信上发布诗歌和文章都在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陈先义先生那样有着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的熏陶,但依然先从感性、本能发乎爱国之心,然后上升到理性、客观地宣讲爱国主义道理。这样的年轻人我相信还会有,而且会越来越多。

作为普通百姓,由于能力、条件、学识各方面的不同,也许不能像陈先义先生这样振臂高呼,但是只要从朴素的人生道理上来讲也应该知道:“国是自己的好,家是自己的好。”这并不影响我们发现并纠正现实中各领域的错误。比如,毒教材的事件就引发了每一个普通家长参与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都把眼睛擦亮,就能让那些诋毁祖国、贬损英烈、卖国求荣的人和事无处遁形。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2-06-20/7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