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司马南:酒里兑水,酒婆纯情

作者:司马南   来源:红色文化网  

酒里兑水,酒婆纯情

——天津人艺话剧《俗世奇人》观后

司马南

昨天对我来说堪称传奇,先是上午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与一位江湖人士切磋,参观了他带着弟兄们练功夫的道场,听他讲过关斩将的故事。

这位兄弟堪称电影里的人,很多俗人用传奇口吻讲述的那些故事,就是他每天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送客远行,赶着包了一顿饺子。

下午,某平台领导不期而至,给我送来了一篇表扬稿,这话回头再说。

晚上,蹬着小黄车,一溜烟儿跑去保利剧院看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俗世奇人》。陈道明,如今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当年就是在这个剧院里边跑龙套的,且一跑就是好几年。

观剧之前,只知道刘敏涛领衔主演,徐松子特邀主演,满头大汗进了剧场,尚不知这部戏的前世今生,扒拉着手机极速做功课……

心里有事儿,开始坐在11排24号并不踏实,没想到,看着看着就看进戏了,后来更是津津有味,天津人艺这般齐整,作品之灵秀之饱满,不输北京人艺,可谓相得益彰。

我右手边的二位是一对夫妻,男的重庆人,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医生,不知多少人被他从死亡线救了回来,女的北京人,某单位大领导,两口子和和气气一点架子都没有。

话剧,以快板书开场,小板打得相当脆生,由快板书渐至过渡到解说旁白。特殊的快板书并解说词串起了世俗奇人这部话剧,有点类似于王刚《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意思。

这个说书人并不是一个游离于剧情的人物,而是贯穿其中,本身就透着传奇的一个泥人。泥人是泥人,形象如大头娃娃,同时又是人,泥人与人捏合在一起,半人半神,在传奇中引入虚幻,观众并不觉得一个男人肚子上抱着一个泥塑的娃娃有任何违和感。

读过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不难理解这个男人肚子上抱着一个泥塑的娃娃的角色,他所扮演的串场一角,像主持人一样插科打诨逗闷子,这个角色本质上是上帝视角的体现,是冯骥才这个小说原作者的化身。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讲述者,完全靠人物对话把故事勾勒下来,那要废不少话。半人半神的造型,符合全能全知视角的设计。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冯骥才先生随想随记,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将之变成话剧,那些人物只是有个原型,捏合到一起来,编剧相当于重新创造,因为人物众多,编剧导演功夫了得,相当于你大学同学三十几个,你把每个人的故事捋着着一条线讲出来,横生枝节均与这条线相勾连,而且讲的如此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这台话剧引人入胜,首功冯骥才,话剧有极深厚的天津码头文化的底子,其次便是编剧导演,编剧编剧,编不出个玩意儿来,演个毛线呀?

不把7块大洋撂到桌上,老子不睬你的神医苏七块,刷完了整个屋子,身上溅不到一点儿的粉刷匠刷子李,手眼身法步到位,悠忽然飘到舞台上三次,便成为最具悬念人物剧情之魂,最后身世才被交代清楚的京剧名伶酒婆,人不认识但我认识你牙的神探认牙,被流氓欺负,用捏泥人来羞辱对方的誉满天下的泥儿张,纨绔子弟败家子儿,把祖上的文物玩意儿都倒腾卖了,最后涮了一把文物贩子的小文物贩子,天津发大水被困在码头,家当存在当铺不得动身的上海来的京剧名家小杨月楼,类似小二黑结婚的一对追求恋爱自由私奔通州码头的小玲与柱儿,被人绑架了的给姑姑姑父打工的酒店学徒半大孩子麒麟,开场就往酒里兑水酒店掌柜的二姐的丈夫,整台话剧最不具传奇性,最质朴最本分被一群传奇式的人物水涨船高拱卫起来的是结婚多年生不下孩子女一号——二姐,这位二姐由刘敏涛饰演,散场了,我走到东门,见一群粉丝在后台出口等着,问了问,他们大家伙都是刘敏涛的粉丝,可见这滔滔不绝饭圈的影响力。

每一个人物个性都那么鲜明,人物塑造成功了,这话剧也便就立得住了。

小说原型中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蔡二少爷,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大回,刘道元活出殡,黑头,神医王十二,皮大嘴,黄金指,四十八样,马二,冷脸,一阵风,张果老,狗不理,钓鸡,龙袍郑,陈四送礼,燕子李三,鼓一张,洋相,黄莲圣母,甄一口……改编成话剧,编剧并没把所有的人都写进去,而是删繁就简,有人戏减了,有人戏加了,所有人都围绕着一个故事主线串联了进来,好似一条彩色项链,各安其位,相得益彰。故事讲得好,人物塑造得体,就像狗不理包子一样,皮儿是皮儿,馅儿是馅儿,捏到一起来是个玩意儿,很打眼,也让人开眼。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天津人艺的表演,所有演员的台词功底,都透着朴素的专业性,刘敏涛剧情高潮处的那一段长达10分钟的自白,交代了悬念剧情中人们最想得到的答案,她的声音很具亲和力穿透力,吐字弥清晰,讲故事,道心思,说感情,收放自如,像中国戏曲唱腔中“揉面团”一样,所有一切准备停当后,揉一揉,擀一擀,抻一抻,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细处似听见她微弱的叹息,及俟爆发出来,小女子吟诵犹如天空布满的滚雷,整个剧场为之炸裂,无人不被她的叙述所感动,人们情不自禁的报以掌声,许多人眼角泛起了泪花。

剧情之巧妙处甚多,酒婆疯疯癫癫的,似乎只为来讨一杯酒,说些不得究竟的疯话,她每一次悠忽离去,在天津卫混乱嘈杂车辆巨多的马路上,她飞一般地京剧小碎步穿梭在汽车马车之间毫发无伤,堪称传奇。

没人知道她平时在哪里,亦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喝了这么多的酒,脚下飘轻却神志清醒,奥秘何在哉?

却原来二姐夫在酒里兑了水,酒的浓度,虽说民国那年间的酒早已是蒸馏酒,但兑了水的酒,却如水泊梁山好汉们筛的那米酒,度数并不高。为生存计的买卖人不得不掺一点假似可理解,然而,当二姐严令二姐夫绝不能在酒里再掺假之后,这酒劲儿一股脑上来,酒婆却因为这真酒喝了之后上头,被汽车撞死在马路上。做好人却做成了坏事,命运如此捉弄人,二姐妇道人家以哲思一般的拷问,向观众要答案。

徐松子老师饰演的酒婆,舞台上的葬礼甚是壮观,舞台造型和舞美上做了可贵的创新,一众抬棺人,每个人的脸上都贴着面具,造成荒诞的效果,多媒体背景的巧妙应用,将传统性极强传奇性极强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打上了时代的科幻色彩,有了AI时代的特质。

这一点是值得整个话剧界学习的,当我们很多话剧还将投影和LED显示屏作为背景来运用的时候,天津人艺将舞台所有的空间都以AI情景打通,新媒体艺术、多媒体剧导演、音乐、影像、装置、舞台以AI效果统慑之,升华了酒婆子为爱情而献身的境界,打造了爱情梦的极致可视性。

爱情这个奢侈的东西,之所以在世俗的时代,依然被人们所向往,即使那些以消费主义来看待婚姻,锱铢必较谈婚论嫁者,内心深处也潜藏着对爱情的渴望。全部的原因,或是因为爱情与世俗的一切,金钱地位名誉并不正相关。正如二姐那段长长的自白当中所讲的,徐松子所饰演的酒婆,你当年在天津的码头上,是那样漂亮迷人,多少达官显贵都追求你,你本来可以找个当官的有钱的嫁了,你却偏偏爱上了我哥……我早已经不恨你了……我其实是有些羡慕你,你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爱,你心里还有我哥……

一群活得真实,在生存线上打拼,俗得的不能再俗的人,如何羡慕爱情,升华爱情?剧里边的疯酒婆子,她的表演一次又一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她的疯,恰恰是俗之升华,以俗映疯,疯得让人感动,死得轰轰烈烈。

出于整个剧情悬念设置的需要,酒疯婆子刚出场的时候,让人莫名其妙,她的台词东一句西一句,前后之间没联系,且台词极少,多以京剧名伶甩袖见长的舞蹈表演塑造人物。这对于年纪不小的徐松子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很显然,松子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这些要几十年功底的京剧舞蹈表演,她大写意般地竟然也糊弄过去了,观众并不以为有任何不妥之处。她是酒婆,也是疯婆,昔日京剧名角的妩媚迷人,在醒与不醒之间,在癫与不癫之间,几分神似几分不似,瑧于完美,恰到好处。

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大码头挣钱,整场话剧相当Open,台词不经意之间将北京,天津,上海的文化勾连带了那么几笔,小小的舞台便宏大了起来。作者不满足于只写天津卫旮旯胡同六不管地段儿,当然重点是写天津码头,这是编剧笔法密不透风之处,通州至天津24码头以及北京和上海的那些故事,虽然都没有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二姐老家撑船的爹(小玲和柱儿私奔落脚之处托付之人)当年打过洋人的义和团老把式,也没有登上舞台,但这些扩展式人物引深性阅读内容的存在,犹如中国画构图中的疏可跑马真实可感,并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力的空间。

这台话剧在语言上是可圈可点的,说天津话的演员自然很多,而且说的自然,也有一部分人说普通话,妙的是同一个演员,既飙天津话又说普通话,中间自然过渡,衔接相当丝滑。

经过提炼的自然语言,在舞台上朗朗上口,音乐性极强,节奏性极强,小小不然的叙事,经过导演的用心摆布,有了京剧韵白的意味,疑似受到了革命现代京剧那些韵白处理方式的启发,以其迥异于自然语言的方式呈现。

天津人艺演员整台的话剧,有贯口,有夸张,有对偶,有吟诵,精彩处骈体味十足,加上动作配合,一人吐口,众人造形,辅之以骈四俪六和土得掉渣的市井码头语言杂糅,呈现出一种奇异而迷人的语言魅力,又哏、又雅、又魅、又俗,仿佛每个演员嘴里面都含着小朋友喜欢吃的跳跳糖……我太喜欢天津人艺的演员说话了。

话剧话剧,说话的句子没味道,就撑不起剧来,也就不叫话剧。纵观当今中国之话剧舞台,北京人艺天津人艺语言风格与韵律各美其美,形式美与技巧性融为一体,文采与深度令演员口吐莲花,无疑大大增加了话剧的魅力。

这台话剧的音乐相当可圈可点,全剧没有中间休息,我憋了一泡尿,一直到最后没舍得走。

每一幕中间,因为要置换背景和道具,通常处理方式是把光线拉黑,观众绷着的神经会有一段松弛,给一点背景音乐。《世俗奇人》的音乐提供了渐进增强现实,这些音乐疑似京剧音乐风格,但属新近创作,犹如张艺谋电影《满江红》中间张晓英豫剧快板,沙哑音色Rap节奏,一保官王恩师延龄丞相,二保官南清宫八主贤王,三保官扫殿侯呼延上将,四保官杨招讨干国忠良……高亢激昂的配乐振奋人心,一度我都想让换背景换道具的速度慢下来,就想多听一会儿话剧音乐。

此外,徐松子老师饰演的酒婆,每当她出现的时候,梅派唱腔若隐若现,珠润玉润的小嗓,以其独有的美学特征,赋予话剧片断更深远的境界,映衬出酒婆与二姐哥哥破碎的爱情。

酒婆出现的几段音乐,虽同为梅派经典,听得出来有细微差别,一则雍容华贵,一则圆润甜脆,简洁直入,戛然而止。话剧表演赋予京剧之韵味美,相得益彰。

前不久我在杭州看浙江小百花《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梁祝音乐挥洒式使用,大大增强了这部传统戏的音乐性,时代性,贴近性。散场的时候,年轻的戏迷恨不得冲到台上去,这个戏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天津人艺整台话剧亮相很精彩,前半部分有那么两场稍稍塌了一些,有点闷,后半段向好,好比中国大A股市冲上了14,000点,观众中洋溢着一种与演员互动的极致兴奋。

戏的收尾,回味悠长,谢幕的时候,每个人都把台词中的经典处找补了那么几句,我在现场举着手机,把它都录下来了,妙。

这台戏也不是没有缺点,世俗、传奇、悬念、创新、人物塑造、舞美、多媒体运用、都可以打高分,但在时代性上有欠缺。

文物文玩市场上的尔虞我诈,吸铁石留声机之类洋玩意儿导致的崇洋媚外,并不构成对那个时代的揭露,衣服红绿搭配的坏人臭小子参与绑架二姐的侄子麒麟,并非那个被人民抛弃了的时代的本质特征。

我绝没有要求话剧艺术家直白地地展现新中国,但天津码头老百姓的本善与那个时代的痛苦挣扎,当有更鲜明的对比才好。

以上是我看戏拉拉杂杂的感受,这出戏出品方是这样介绍的。

话剧《俗世奇人》作为文学大家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邀请业内泰斗级编剧黄维若执笔,钟海导演。

编剧导演巧妙地将冯骥才笔下十余位“民间奇人”融合在京津大运河流域的一处酒馆之中。

戏是要看的,是要下到剧场里亲自体验的,只听别人讲,第一不过瘾,第二不真实,第三,说不定还走味儿了呢。

(2024年3月30日早饭前,写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8号)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4-03-30/8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