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农业可持续不应押宝转基因

作者:昊海   来源:红色文化网  

农业可持续不应押宝转基因


昊海

 


    摘要:现在中国能够养活自己,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考虑到这是将化肥、农药的技术手段用到极致才取得的,未来能否持续难以乐观。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绿色农业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应对粮食安全应把宝押在转基因上。但是我们对人体、对生物的了解还非常粗浅,对转基因的研发和运用还都非常粗糙,因此,商业化、产业化要非常谨慎。转基因可能有它的潜力,但我们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此,比如农业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标记辅助选择配合常规育种等潜力也很大。农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科技的整体配合。


 

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最近国内热议恩道尔的《粮食危机》,说转基因方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孟山都的阴谋。当然这本书里面有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总体上我认为过度发挥了。孟山都这样的国际大农商,为了利润最大化,想要尽量垄断整个世界的粮食市场、种子市场,这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追求,其实这是阳谋,不是阴谋。在恩道尔走红中国以前,我在美国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尽管我长期关注农业,并关注过很多有关转基因的讨论。在国际上反对转基因作物过早商业化,最坚决也最有效的人士,不是恩道尔之类的“阴谋论”作家,而是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遗传学家。“基因战争”之说,只是把基因技术吹得神乎其神而已。其实,我们现在对基因的理解和操作手段,还非常肤浅粗糙,现在大量的转基因研究,是一个不断试错撞大运的过程。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图谋基因战争,不要说现在的基因技术远远达不到,今后50至100年内也未见得能达到。
    例如此书中说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完全是阴谋的结果,我觉得这种解释是非常不符合现实的。在2005年我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农业专家会议时,不少人在讨论时就预言:短则五年长则十年,一定会出现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依据是什么呢?自从2000年以来,就全球范围来讲,大部分年份都是粮食的消费量大于产出量,全球粮食储备不断下降。这样长此下去当然会出现危机,只要稍微关注农业的都会看到。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确实存在一些国际大农商的炒作,它们比别人多看了一步,但这个炒作也是顺势炒作,不是逆势炒作。而不是粮食年年丰收,还炒作一个危机出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恩道尔这本书能在国内某些读者圈中热起来,这后面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刚开始时对西方国家的若干经济制度持有一种过分美好的幻想,结果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事实让我们意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跟我们的幻想不是一回事,跟我们的美好想象不符。在这种情况下,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美好幻想就变成了阴谋。

 

公开转基因方面的数据与条款,争论更加理性化

 

    现在一些专家从科学机理上论证Bt转基因水稻对人没有坏处,认为Bt转基因产生的蛋白不与人体的蛋白结合,而只与昆虫的某种蛋白结合,进而导致昆虫肠穿孔死亡。我觉得这种论证方式可能过于简单了。确实,从科学机理上,杀灭昆虫的机制对人不起作用,它不是急性毒药,但长期来看有没有坏处呢?现在我们对人体、对生物的了解还非常粗浅,其中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因此,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基因学家,例如英国的Mae-Wan Ho、新西兰的Jack A.Heinemann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都持比较审慎的态度。他们不是反对转基因研究,而是主张商业化一定要谨慎。
    就现在中国关于转基因水稻的争论,我认为如果能明确两个问题,能公开更多详细的资料,那争论和讨论会更加理性。第一,公开专利使用条款的具体内容。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过程中用了不少外国公司拥有的专利技术,我们想知道,国内与外国公司签署的专利使用条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中究竟如何安排将来的利益?第二,公开安全测试方面的数据。《瞭望》杂志发了一篇转基因的文章,其中张启发院士提到他们做的安全实验没有问题。我注意到其安全实验期只有八天,尽管八天实验给老鼠喂了大量的转基因物质,但我觉得八天好像是不够的,吃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八天好像也吃不出问题啊。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更长期的实验。如果有,可以把实验的原始数据拿出来,由一些没有关联关系的毒理学家分析一下这些数据的意义。
    我为什么这么建议呢?孟山都公司研发转基因作物已经有很多年,但大部分数据没有公开。前两年,在极大的公众压力下它公布了一部分数据,即Bt玉米喂老鼠90天的数据。去年12月份,一家科学杂志发表了Vendômois、Séralini等几位法国科学家的文章,他们对孟山都数据的分析表明,经过90天的实验,发现老鼠的肝肾功能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当然,他们并没有发现癌症之类很严重的病变,90天太短了,一些很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还不至于发生,因此他们提出对转基因作物需要有更长期的动物实验。
    转基因棉花在中国已经推广七八年了,很多农民都在吃棉籽油,难道我们不能做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研发也有十几年了,该不会只做过八天的安全实验吧?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有人认为,美国大部分作物都转基因了,玉米转了、大豆转了、小麦转了、土豆转了,似乎美国人的主粮都是转基因的。其实这是一种误导。美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不允许大宗种植转基因的,小麦没有,土豆也没有。美国现在大宗种植的,一个是玉米,另一个是大豆。在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只能用于喂牲畜,或者用于制作玉米糖浆之类的食品工业的原材料,而不能直接进入人类食品链,至少在玉米和大豆方面是这样。当然实际市场流通中,也有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直接流入超市。但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每一次被发现都成了丑闻。至于有国内学者认为美国人的主粮都是转基因,我想可能是不大了解美国的情况吧,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情况可能稍微熟悉一点。
    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多地少,全球9%的耕地要养活全球20%以上的人口。现在中国能够养活自己,其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中国的农民了不起,中国的农业工作者也异常艰辛。这次转基因问题,很多人骂农业部,这也很不公平。可能是因为平时中国农业部门的工作做得太好了,现在的成就让很多人觉得习以为常了,当粮食问题突显出来时反倒觉得不正常了。
    最近这几年中国粮食年年丰收,如果考虑到我们是将化肥、农药的技术手段用到极致才取得如此成就时,粮食丰收后面的隐患,例如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就不会让我们如此乐观了。最重要的是靠化肥、农药这种技术手段来增产难以持续下去,我国占世界9%的耕地却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平均使用量是世界的三倍。
    一方面,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国家一向有相信科技的传统,似乎把宝都押在转基因上面了。据3月8日《科技日报》报道,“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支持是300个亿,而常规育种只有1.8个亿。转基因可能有它的潜力,但其他农业科技也有很多潜力,也需要同样的投入和挖掘,我们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转基因。比如说杂交稻和传统水稻品种混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让农民增收了,甚至增幅也达5%~10%。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有高产、节水、省工、低耗等方面的优点。这两个例子说明,农业生态学还有极大的科研和推广潜力,而同时没有转基因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甚至基因科技本身也不局限于转基因,比如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和常规育种配合,同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育种效率。

 

转基因科研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国内转基因的科研和应用中,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
    1.后续研究没有跟上,大量重复研究
    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在过去十年内相当普遍。从转基因棉花的推广来看,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重复研究,即研究如何把同一个抗虫基因转到不同的棉花品种、品系里面去。因为这一步有经济利益驱动,而后续研究却少有人跟进,例如如何保持转基因棉的杀虫性?如何抑制次生害虫的爆发?转基因棉花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棉籽油,很多农民是食用的。食用转基因的棉籽油对健康有没有不良影响?据我所知,基本没有人在这方面做过相关研究。从现在转基因棉花的有关报道中,我们看到在开始种植的前两三年,转基因棉花的确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费用,农民的经济收益的确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地方的棉铃虫出现了抗虫性,杀虫效果不如刚开始时候那么明显。另外,以前的次生害虫则大规模爆发,变成了主要害虫,农药使用量并没有降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所增加。
    2.抗旱转基因作物基本上是画饼充饥
    一位研究水问题的专家告诉我,他支持转基因的最大理由是由于水资源的约束,我们急需抗旱作物。从理论上讲,转基因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技术手段发展抗旱作物。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现在主要的转基因作物集中于两大类,一类是杀虫剂Bt作物,另一类是抗除草剂作物,为什么呢?因为利益导向,这两类作物最能够为大公司赚钱。而抗旱作物,短期内看不到太大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是不会往这方面投入资金的。虽然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基本上全部是国家投入,但似乎同样被短期经济效益绑架。
    3.基因资源的流失
    无论发展抗旱作物的手段是转基因,还是常规育种,我们都需要最基本的基因原料。从基因原料这方面讲,我们现在也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现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大规模推广种植所谓的高产作物,种子的单一化使得作物品种的遗传资源大规模流失。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农耕传统中,是培育了很多抗旱作物的。但是现在随着灌溉的普及,随着对水肥条件要求极高的高产良种的普及,这些作物已越来越少种了,渐渐消失了。没有了传统抗旱品种,无论是转基因,还是常规育种,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其实农业品种多样化不仅有长远利益,做得好还有短期利益。云南农业大学的一批农业生态学家和植物保护学家做出的一个国际一流成果——杂交水稻和传统品种的水稻混栽,因为不同品系的水稻抗病性能不一样,混栽提高了稻田的抗虫抗病性,避免了稻瘟病的大面积爆发,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进而提高了产量。我们很多人一提到农业科技或者高科技就立刻想到转基因,其实不是这样的,转基因只是其中一种,只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科技的整体配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条思路

 

    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推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改变消费观念。
    先说政府。为了维持农业的高产,政府确实在农业的很多环节给予补贴,比如化肥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这些补贴一方面降低了农民的生产负担,另一方面使得高产得以维持。但这条路长期来看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政府的补贴慢慢地从化肥农药转移到更加可持续的方向,比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态农业等,不是更好些吗?改变政府补贴的方向,可以推动农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是消费观念的改变。我们的消费者应该为好的食品付出更高的代价。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自己消费的菜基本不使用农药,自己吃的鸡、猪等基本不使用饲料。凡是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基本是怎么高产怎么来。他也不是有意要毒害城里人,但如果不这么做,是要亏本的。四川成都有一个NGO帮助小农生产有机蔬菜,他们经过核算后发现,要获得其他常规生产的小农的类似利润,有机生产的蔬菜每斤至少要卖到四元钱。也许随着有机种植大面积的推广,相应产业链的建立,等等,成本会降下来,但是至少现阶段有机蔬菜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这时就需要消费者的支持。我们很多人可以为了外国名牌一掷千金,甚至为了未见得有什么效果的保健品一掷千金,但是要花四元钱买一斤有机蔬菜,却不见得有什么人愿意买。
    从时间尺度上看,化学农业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化肥农药一用就立刻增产,但要维持同样的产量,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而生态农业恰恰相反,时间边际效益递增。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停用化肥农药,一开始的两到五年内基本上是减产的,但如果耕作得法,随着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产量会恢复甚至超过原有水平。很显然,靠农民自己很难支付这个过渡期的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和消费者共同来支付这个成本,为我们的食品安全买单。
    同时,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消费,而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高对农民和农业提出无止境的增长需求。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去年的一个讲话中就提到,现在大豆和食用油的进口量折合成亩土地,相当于进口了五亿亩土地,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中国现在食用油年消费量接近2500万吨,进口的五亿亩土地极大部分是用于支付这方面的需求。2500万吨意味着以全国13.5亿人计算,人均每天50克油,而营养学建议每天食用油不应该超过25克。可见我们的过量消费和浪费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这也是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富贵病越来越多的原因。长此以往,不但我们的土地和农业承担不起,我们的医疗也承担不起。
    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有一个所谓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主流说法是这个比例越低越好,我觉得这种说法应该反思。我国的绝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农民,如果说恩格尔系数越低越好,那岂不是农民的收入越低越好?当然关键点还不只是这个问题。我拿美国作为例子。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均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16%,而同时它医疗费用所占比重是9%。现在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全世界最低的,仅有9%,而同时医疗费用所占比重却上涨到了17%,并且现在还在继续上涨。数据倒过来了,由于廉价的工业化食品体系,大部分美国人吃垃圾食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在美国非常流行,现在这代美国人人均寿命比父母那一代更低。可以说,美国这50年来的变化,无非是把吃饭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吃药了,而且人均寿命越来越短。这是我们想要走的路吗?

 

(责任编辑:邓守亮*

 


 

● 昊海,留美学者。

 

该文网上有英文版 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

 

* 本文据邓守亮访谈录音编辑而成,经作者审订。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