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专替美国做脏事!反华势力的钱都是从哪来的?

作者:   来源:中国日报  

iShot2022-05-31 21.56.11.jpg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的一个组织在2020年这一年中,向与中国有关的69个项目提供了1000多万美元的资助。投入这么多的资金给谁呢?

57日,外交部网站拉了一份清单,揭露了这个疆独”“港独”“藏独的金主,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简称NED。在江湖上,它还有个名字,第二中情局

20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决心重振美国在海外的秘密活动,但又担心继续利用劣迹斑斑的中情局,可能遭到国会和民众的反对,因而决定采用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对外推广所谓的民主1983年,NED应运而生。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官员菲利普·阿吉在1995年的电视节目中提到:如今,不仅仅是中央情报局在背后通过资金等方式操控整个过程,而是有了另外一个组织,就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Nowadays, instead of having just the CIA going around behind the scenes and trying to manipulate the process secretly by inserting money here and instructions there and so forth, they have now a sidekick, which is this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

这些话被NED创始人艾伦·温斯坦曾经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公开证实,我们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就是25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做的事情

"A lot of what we do today was done covertly 25 years ago by the CIA."

说白了NED就是美国政府的一副白手套,常年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美式民主,拿着美国国会的黑钱黑事,那些美国政府不能做的、不愿做的都交给它做。NED到底做过哪些脏事?

1

资助分裂势力

中国一直是NED的重点目标之一。NED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反华项目,妄图推动各类危害中国政治社会稳定的活动落地。它将中国项目细分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新疆和中国西藏,足见其对中国的良苦用心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NED直接向参与暴乱活动的人员提供酬劳、开展培训。那年NED的涉港资金达到约64万美元,当时的乱港分子到底收了美国多少的赏金

2004年到2020年,NED还向各种维吾尔组织提供了875.83万美元资金。仅2020年就向各类疆独势力提供约124万美元资金;2020年的涉藏资金达100万美元。

2

策动颜色革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NED就开始在东欧活动,策动颜色革命,意图颠覆目标国政权。

在历史上,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以及阿拉伯之春等美国煽动和策划的颜色革命背后均可见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身影。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欧洲项目资深主管尼娜·奥尼亚诺娃曾在一次视频会议中提到:我们相信我们与白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建立的这种长期的信任关系,确实促进或推动了去年夏天的事件(白俄罗斯总统大选)。

"We believe that this long-term trust-building that we have had with partners in Belarus has indeed brought the events, or the build-up to the events, of last summer."

在白俄罗斯总统大选期间,时任总统卢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获选连任,反对派随即质疑选举舞弊,首都明斯克等城市连续数日发生较大规模抗议活动,部分引发骚乱。

3

勾结政治团体

2001年,NED深度参与海地的暴力政变,推翻了时任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让海地变天。多年来,NED还频频插手香港选举;干预俄罗斯选举;搅乱白俄罗斯政局;干预蒙古国议会选举;监督吉尔吉斯斯坦选举和修宪公投;煽动泰国抗议示威;鼓动尼加拉瓜反对派暴力夺权;资助反古势力引导舆论煽动反政府情绪;长期干涉委内瑞拉内政;扶植反对派领袖介入乌干达大选。

秉持着怎么搞别的国家都行,反正是别国越乱越好的原则,NED带来的民主成果当今世界已经历历在目。

iShot2022-05-31 21.56.25.jpg

事实上,NED搞事手段远不止于此。3月份,NED会长戴蒙·威尔逊率团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又是他们哪一方面的骚操作呢?NED除了资助反动势力之外,竟把黑手伸进了学生团体?这又是怎么一回事?NED到底还有什么手段?下集,《全球传真》将为您揭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更多内幕。敬请关注。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2-05-31/7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