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际

打印

美指控华裔化工专家窃密 辩护律师称其不是间谍

        参考消息网10月7日报道 美媒称,美籍华裔商人、化工专家黄锡文10月2日就美国联邦检察官和联邦调查局(FBI)对其提起的一项窃取商业机密指控表示认罪。不过他的辩护律师认为,美国司法部对黄锡文的指控有些方面缺乏依据,希望借此说服法官减轻对黄锡文的判刑。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0月6日报道,10月1日,美国联邦检察官和FBI官员在北卡罗来纳州联邦法院指控黄锡文窃取商业机密,黄锡文在2日出庭。

  报道称,55岁的黄锡文是一名化学工程师,1998年进入美国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至2014年,黄锡文先后就职于美国一家政府研究机构和两家美国企业。在此期间,他加入了美国籍。

  美国联邦法院文件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3月间,黄锡文从上述三家机构窃取了大量商业机密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使自己和他人获益。根 据法庭记录,黄锡文2014年3月被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一家美国企业解雇后回到中国,解雇的原因是该公司发现他窃取公司知识产权。黄锡文回到中国后 在邯郸鑫宝煤化工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法院的文件说,黄锡文在回国时携带了大量他窃取的具有知识产权价值的信息和商业机密,以实现其个人目的以及帮助其所 在的中国企业牟利。

  报道称,检方指控黄锡文2004年至2008年在美国一家政府研究机构工作期间窃取了大量知识产权,其中涉及与军用车辆油箱有关的技术。

  报道称,他在一家美国企业任职期间窃取了500多份机密文件,包含与30多种产品有关的商业机密信息。他在另一家美国企业任职期间窃取了100多份文件,包含多种用于清理污水的化学催化剂配方、生产流程和工艺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商业机密、知识产权。

  夏洛特的一家电视台报道说,黄锡文打算利用其窃取的商业机密在中国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在这期间他接触了一些中国官员。

  报道称,目前,黄锡文已对他窃取商业机密的指控表示认罪并愿意配合美国的调查,但他的辩护律师认为,检方将黄锡文描述为一名技术间谍是言过其实。

  报道称,黄锡文今年5月从中国返回美国时被捕。他将面临最高10年有期徒刑和25万美元罚金的刑罚。

资料图:FBI官网首页。(图片源于网络)

  资料图:FBI官网首页。(图片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

  美国华裔专家被控窃密 “报效祖国”成犯罪动机

附 “间谍冤案”频频发生,令在美华裔深感不安

  9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此前被诬“间谍”的华裔教授郗小星(中)和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左)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

  9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此前被诬“间谍”的华裔教授郗小星(中)和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左)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

  国际先驱导报9月25日报道 9月11日,广受关注的华裔美国科学家郗小星教授被控“经济间谍案”剧情突然逆转,美国司法部宣布因为“弄错核心证据”而撤销对郗教授的相关指控。郗小星 案与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案一道,成为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在短短一年内发生的、让人义愤填膺的两桩“司法乌龙”,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还在美 国种族关系的政治大局上投下了严重的阴影,引发了华裔乃至亚裔群体对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工作中涉嫌种族歧视的重重忧虑。

  间谍案凸显FBI的傲慢与无知

  FBI 频频制造“中国间谍”冤案的表象背后,实则是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武断地认为中国在千方百计窃取美国的机密技术资料和经济情报,从而加紧搜寻“中国间谍”,使 司法堕落为政治武器。不仅如此,FBI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工作作风,更是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傲慢与偏见,以及自以为是的狭隘与无知。

  FBI的傲慢首先表现在,他们竟然敢在证据尚未坐实的情况下便采取轻率、粗鲁的抓捕行动。根据郗教授女儿在美国知名报纸《今日美国报》上发表的 文章所述,郗教授“被捕”当天一大早,郗家人还在睡梦中,FBI 探员们便破门而入,拿枪指着他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当面将教授拷走;他们搞到搜查证后,在郗家毫无顾忌地翻箱倒柜,连小女儿的一些私人物品都不放过。

  其次,他们居然搞错了郗教授的年龄,把57岁误为47岁,至今不屑于在司法部官方网站上的指控文件中予以纠正。对于一个严肃的法律事件,这样的错误只能说明FBI已傲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FBI 不仅傲慢,还在陈案和郗案等专业案件和高科技案件中自以为是,把一个公开的技术错当作“敏感技术”,向全世界张榜昭示了其无知的一面。一位曾任美国物理学 会主席的资深学者对FBI缺乏专业支撑的武断做法便颇为不满。郗教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强调说,“我不做任何敏感的技术,所以起诉书里说的很多事 件都是错误的”;“我不指望他们了解我所做的全部工作。但他们为什么不请教专家之后再来指控我?他们让我的家人饱受煎熬,也严重损害了我的名誉。他们不能 这样做。这不是玩笑,也不是游戏。”

  倘若FBI在郗小星案侦查过程中带着敬业精神,放下身段,虚怀若谷地向业内专家请教,是很容易将核心证据否掉的,根本不至于造成如今让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自打耳光。

  被指涉嫌种族歧视

  在启动“华裔间谍”调查时,无论FBI主观上是否存在种族主义倾向,但社会观感和主流舆论都倾向于认为,他们在涉及华裔的案件中可能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过度反应,进而导致冤案频发,在客观上给人留下种族歧视的印象。

  在FBI的官方网站上,只要输入关键词“经济间谍”进行搜索,便会显示“窃取商业机密”和“经济间谍”两项罪名的法律定义,同时还能看到FBI 列举的7个典型案例,其中竟有6个是涉及中国或华裔华人的案件,占比高达85%。不仅如此,在其中一起已审结的案件中,一位华人计算机专家被判入狱三年, 而另一位非华裔同案者仅判三年缓刑。两相对比,一种华人遭受司法种族主义的被歧视感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案件最深入的参与者,同时担任陈案和郗案辩护律师的彼得·才登伯格明显感觉到了华裔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对于郗案,他坦言道,“如果他是加裔 美国人或者是法裔美国人,或者他来自英国,他还会上政府的监控名单吗?我认为不会。”至于陈案,他也毫不讳言地强调存在“明显的种族歧视”,因为“提供密 码的同事并没有受到处分”。

  华裔可能遭受FBI司法种族主义的忧虑已引发大量政治关注。9月15日,美国国会亚太裔议员党团主席、华裔女议员赵美心在一份声明中说:“华裔 雇员成为目标的趋势似乎日益明显,我作为国会亚太裔议员党团主席,深感不安,这些华裔雇员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或经济间谍活动,但随后又撤销指控。”

  9月16日,享有极高知名度的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在华盛顿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主题便是“商业机密与经济间谍:推进中美技术交流中的法律 风险”,旨在为美国华裔和亚裔联邦雇员、政府业务承包商、科技人员提供相关法律风险的指导。管中窥豹,足见近年来反复发生的华裔间谍冤案给在美华人带来的 不安全感和强烈的心理冲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j/2015-10-08/3436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左翎飞 更新时间:2013-10-08 关键字:国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