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马耀邦:伊朗、美国与中国

  (加)马耀邦著 林贤剑译、林小芳校

  在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上,美国、法国和英国领导人提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隐含的议程,那就是伊朗的核计划。奥巴马总统指责伊朗拒绝“清理”,并威胁采取军事行动。这一事件使峰会黯然失色,因为聚会的本意是讨论与全球经济危机有关的紧急事务。1

  不幸的是,奥巴马先生以战争相威胁的歇斯底里的立场不符合事实,正如一位美国评论员所说:“美国关于伊朗核设施的叙事是不成立的”。2根据伊朗副总统的说法,关于核电站,从来没有什么“秘密”,因为2009年9月21日,在核电站开始运营的18个月之前,也就是奥巴马总统作出声明的一星期之前,伊朗就此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联合国核监督机构作了汇报。此外,美国和法国官员透露,三年来,他们一直掌握着伊朗核设施的有关情况。3

  讽刺性的是,在伊朗国王统治时期,美国通过提供核技术,协助伊朗开始了核计划。然而,由于1978年发生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和随后的劫持美国人质事件,这种合作突然结束。自那时以来,美国一直实施对伊朗的制裁,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冻结伊朗政府在美国的全部财产,禁止美国与伊朗之间开展包括金融交易在内的任何贸易。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制裁逐渐放松,美国要求其西方盟友对伊朗实施制裁,但允许本国石油公司从伊朗进口价值40亿美元的石油。然而,1996年,在以色列游说团体和保守共和党人的压力下,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伊朗和利比亚制裁法案》对美国和外国公司投资于伊朗石油部门设定了苛刻的条件。因此,美国的西方盟国携起手来,他们通过立法,抵制美国的措施,并威胁要上诉至世贸组织。4当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签署了一项20亿美元的合同,开发伊朗油田时,美国与欧洲盟国之间的对抗加剧。最后,美国人屈服于压力,对该项目发布了一份弃权声明。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重申,弃权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既避免了欧盟的报复,又避免了欧洲在世贸组织采取行动。此后,美国国务院都是在个案基础上审议伊朗石油和天然气业的外国投资,外国投资者中包括中国石化,这家中国公司在伊朗投资兴建了炼油厂和港口设施。4

  尽管事实上制裁欧洲公司证明是无效的,美国仍然假装可以对加拿大、中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的公司实行制裁。虽然制裁有助于抑制外国资本和设备对伊朗扩大石油工业的支持,但同样的制裁也导致美国大石油公司由于商业机会的丧失而损失数以十亿计的美元。尽管如此,美国的制裁不仅没有阻止外国在伊朗的投资,还越来越多地促成了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进而,通过在世界各地施加其国内法,美国再一次证明,当前正回到帝国主义以前的美好日子,当时治外法权是家常便饭。4

  小布什总统2001年上台执政,在9·11事件之前,他没有提出任何关于伊朗的新政策措施。该事件之后,小布什发表了伊朗是“恐怖主义威胁”幽灵的言论,并把伊朗称为“邪恶轴心国”之一。“可以说,小布什是在华盛顿的新保守派和共和党右翼以及以色列游说团的压力下,制定对伊朗强硬政策的。在这方面,人们不应忽视以色列政府的影响,根据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教授的研究,他们在其有争议的文章中称:“以色列人倾向于以最严重的词语描述每一个威胁,而伊朗被普遍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因为她最有可能获得核武器。”52003年4月,美国入侵伊拉克一个月之后,以色列驻美大使呼吁实现伊朗政权更迭。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将伊朗描述为“世界恐怖中心”,并表示,小布什政府应该在征服伊拉克后,就解决伊朗问题。在美国,专栏和社论都指出,伊朗核计划即将带来危险。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伊朗是世界真正的威胁吗?

  目前,有十三个国家,与伊朗一样,正在开展铀浓缩计划,还有二十八个国家具有核电站。然而,只有伊朗和北朝鲜被美国选出,认为她们威胁世界和平与全球安全。此外,与印度不同,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NPT)签字国,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实施检查。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伊朗仅仅浓缩了不到5%的铀”,远低于发展核武器所必需的90%。2009年9月1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进一步证实,它声明称,“鉴于最近的媒体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重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伊朗正着手或是已经实施核武器计划”。3此外,霍梅尼和伊朗现任最高领袖都曾宣布,核武器与伊斯兰教是不相容的。6这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并仍然是唯一对平民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公开宣布,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打击非核国家。7

  从而,双重标准和虚伪已经走到极端。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其核设施受到严格的国际检查,却受到众多的国际制裁。以色列是一个据报道有60至400枚核武器的国家,她不签署任何国际协议,不接受任何检查,却获得了军事援助。3

  此外,这些制裁措施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介入,它要求伊朗暂停所有铀浓缩活动。2007年3月24日,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决议。8南非、印度尼西亚和卡塔尔对此表示关切,她们称,根据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所有国家都有开发“和平利用的”核技术的权利。但在美国对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施加了不适当的压力之后,联合国通过了该决议。8

  不幸的是,联合国的决议通过后,随着《美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NIE)于2007年11月在华盛顿的发布,美国极其尴尬,因为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高度自信地判断,德黑兰在2003年秋季停止了其核计划”。9

  该报告对于国际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该报告披露了伊朗核计划的虚假性,以及在中国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同意下对伊朗实施制裁的不公平性。它排除了小布什政府威胁对伊朗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因为该报告明确表示,伊朗在2003年“停止了”其秘密的核武器计划。10其次,美国对伊朗的行动,与美国在入侵伊拉克之前指控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极为类似。同对伊朗一样,在伊拉克的案例中,美国制造了“相同的政府和媒体‘披露’演双簧,同样制造出一种危机意识”。11最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根据站不住脚的指控,与美国站在一边,也应承担责任,因为制裁就是一种战争形式,不应该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于一个成员国之上。

  考虑到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安理会支持美国制裁伊朗的行动是站不住脚的。中国13%的进口能源是由伊朗供应的,在安理会实施制裁后,美国财政部立即宣布额外措施,包括禁止与伊朗开展金融交易。切断整个西方金融体系与伊朗联系的前景应该不仅是伊朗的重大关切,而且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的重大关切。更骇人听闻的是,美国一方面要求其他国家对伊朗实施严格的制裁制度,另一方面又借助在迪拜开办的前沿公司,使美国公司能够继续在伊朗经营。因此,微软、卡特彼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产品始终存在于伊朗。11

  美国发起对伊制裁,引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与伊朗的贸易激增,2007年,有记录的中国对伊朗出口增加70%。这样转折性的事件导致《华尔街日报》2007年中期发布头条报道:“中伊贸易激增困扰美国”。为此,美国选择了“攻击伊朗使用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金融工具——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简称LC)与中国和其他商业伙伴国开展进出口交易的能力”。11

  从历史上看,信用证一直是中伊之间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贸易的支柱。通过攻击信用证的可信度,美国财政部能够说服一些与伊朗打交道的国际银行,违反制裁将冒巨大的风险。美国财政部还向中国政府施压,警告中国的银行,如果它们参与伊朗信用证交易,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结果,中国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中国许多银行避免与伊朗银行开展信用证业务。从而,“中国对美国制裁伊朗行动的立场可以概括为不得不屈从与积极规避相结合”。11

  满足这些无礼要求,不利于世界和平,不利于中国人民,也侵犯了国际贸易的权利。这对于美国新政府意义尤为重大,奥巴马“通过向外国银行施压,要求它们尽职,维持主要行为体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11通过留任国防部长和任命丹尼斯·罗斯(Dennis Ross)为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的中东问题顾问,奥巴马政府已经实施针对伊朗的新保守主义战略。这一战略包括争取俄罗斯对伊朗制裁的支持;运用单边和多边制裁,申明任何与伊朗的谈判“将不会是无限度的,而是将被限制于一个预定的时间周期,以便德黑兰不会尝试‘用完时间’”。12

  因此,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已清楚地使我们确信,伊朗发展核能源对美国,以色列和世界不构成威胁,奥巴马政府还是仍然奉行与小布什政府在敌视伊朗时采取的同样政策。

  美国发起了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这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依赖于从伊朗等国进口石油来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由于中国默许2007年的制裁,其国家利益已经承受巨大的损失。此外,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实施治外法权,美国已经超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设定的限制。这为美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其主要竞争对手中国之间关系的未来行为开创了先河。在现实中,美国在制裁伊朗时的地缘政治利益之一是阻碍伊朗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并限制伊朗向中国输出石油。因此,中国实施绥靖政策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应在安理会制裁伊朗的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中国不作为将被视为中国的弱点,会招致美国更具侵略性的行动。

  注释:

  1. Associated Press: “Obama warns Iran: ‘Come clean on nukes’”, September 25, 2009.

  2. Porter, Gareth: “U.S. Story on Iran Nuke Facility Doesn’t Add Up”, IPS, September 30, 2009.

  3. Flounders, Sara: “Iran and the G20 meeting: Creating a Crisis to Cover Divisions”, Global Research, October 1, 2009.

  4. Franssen, Herman. Morton Elaine: “A Review of U.S. Unilateral Sanctions Against Iran”, The 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

  5. Mearsheimer, John. Walt, Stephen : “The Israel Lobby”, London Review of Books, March 23, 2006.

  6. Escobar, Pepe: “It’s Bomb, Bomb, Bomb Iran Time”, Asia Times, October 1, 2009.

  7. Global Security.Org: “Nuclear Posture Review”, January 8, 2002.

  8. Global Policy.Org: “UN Sanctions against Iran?”

  9. The Weekly Standard: “About that 2007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on Iran”.

  10. Bhadrakumar M.K.: “A new Chinese red line over Iran”, Asia Times, December 7, 2007.

  11. China Hand: “U.S. sanctions send Iran into Asia’s arms”, Asia Times, April 11, 2008.

  12. The Moon of Alabama: “Obama Implements Neocon Strategy Against Iran”, March 2, 2009.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4-12-02/2907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12-02 关键字:全球  小小环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