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利比亚:北约的另一个军事干预?

利比亚:北约的另一个军事干预?

刘伯松

比亚亚位于非洲北端。东部和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是沙漠或半沙漠,北部只有一条狭长的绿色地带适合农业生产。石油生产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被称为“非洲石油巨人”。利比亚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640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并多信奉伊斯兰教。

利比亚是一个部落社会

基本上,利比亚和阿富汗一样,是一个部落社会。它的政治和政府组织也反映了这个现实。有些专家认为,长期族裔效忠和仇恨是这次反抗的因素之一。反抗起源于利比亚的东部,那是瑟努斯(Senussi)族的心脏地带,利比亚摆脱意大利殖民统治,1951年宣布独立后的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就是瑟努斯族人。

1969年,几个年轻空军军官在卡扎菲领导和他族协助下推翻国王,卡扎菲是利比亚西部的卡达法(Qadhadfa)族人。东部人觉得自从国王伊德里斯被推翻后,卡扎菲一直在压迫他们,经费少、装备也不多,一直保持一种紧张和反抗情绪。

除此以外,利比亚安全部队共有119,000人,其中45,000是军人;不过,在训练和装备上,后者不能与效忠卡扎菲的部落民兵比。据报道,从开始,卡扎菲就不太信任军队的。这次反抗部分军人倒戈是有原因的。

40多年来,卡扎菲在族裔之间和区域之间玩弄权术,成功地“平息”各种矛盾;但自从发现石油后,他需要一个更团结的国家去采油,族裔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讨价还价老办法行不通了。同时,有了石油收入也允许卡扎菲把财富分配给各族裔和区域,并建立效忠他的政府民兵。不过,据报道,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利比亚石油收入减少40%之多了!

利比亚不是埃及或突尼斯

一巴掌震动了全世界。两个多月前,突尼斯某个小镇的一名叫默罕默德·波瓦兹兹(Mohammed Bouazizi)的菜贩,遭遇一名女警骚扰并承受了一巴掌之痛,也许为了男人的自尊,放下家母和6位兄弟姐妹不管,点火自杀身亡。这点火燃烧了整个北非和中东,突尼斯、也门、巴林、埃及、利比亚等波及20多个国家。

但利比亚不是突尼斯,也不是埃及。首先,每一个“革命”虽有它的特征,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点:这些国家都几乎安然度过,因为实权不在政府,而在其他人手上。在伊朗,是阿訇(毛拉);在约旦、摩洛哥、卡塔尔、阿曼和科威特是君主;在埃及,是军人。因此,抓权的人可以解散或更换政府及官员而保持原制,军政或王室。

利比亚就不同了。卡扎菲是利用自己的民兵与他族在1959年政变推翻伊德里斯国王而执政的。利比亚没有王权了。卡扎菲也没有在军队训练和装备上花钱,旨在建立一个庞大的情报纽带,监视全国。同时,他的儿子都有自己的部队,而政府和部队的要职都由自己的卡达法族人来担任。

利比亚也与其他动乱的国家不同。看看这个报道便可一目了然:利比亚并非贫国,据报道,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02.51亿美元,是一个对石油企业实行了国有化的国家。不过,在1969年利比亚国王被卡扎菲领导的一群年轻军官推翻时,利比亚的确是个穷国,90%以上的人是文肓。外国企业控制石油。但卡扎菲上台后,国有化所有石油企业,使石油回到了利比亚人民的手中,同时实行扫肓运动,建学校和医院,修建铁路。因此,利比亚社会领域内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33美元,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7%,预期寿命达到74岁。教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超过了国防开支所占的比例,等等。

但为什么“反抗野火”会蔓延至利比亚?

利比亚动乱是一个推翻政府的军事行动

奥巴马:“……手无寸铁的和平示威者”?

为什么西方各国那么“关心”利比亚?追踪这个问题,虽然不一定找到答案,但最低限度,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因为利比亚反政府动乱的报道,在有系统的信息操纵下,真真假假,实在不易区别,我们唯有质问媒体每一篇有关利比亚报道的同时,也该读一些不同声音的报道。

如果大家小心倾听,可听到“武装反叛”或“造反军人”(rebel soldier)等词的出现;如果大家细心观察,也可看到有人持枪举手和广大群众挥舞旧旗(这是1969年卡扎菲政变前伊德里斯国王的旗帜,叛军已在班加西悬挂着这幅红黑绿新月与星的旗了)的突然大量出现。这与突尼斯、埃及等的动乱不同。问题是,谁在背后支持?它的目的是什么?很可惜,主流媒体和政客们都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更谈不上什么信息和分析了。相反地,我们倒看到或读到一篇又一篇情绪化的一面倒报道和评论。

因此,可以这么说,利比亚的动乱并不简单,不是“示威”,也不是“抗议”,更不是“人民力量”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有组织的推翻政府军事行动。当然,这个说法我们不会在西方主流媒体看到或读到的。

利比亚:北约另一个军事干预?

1999年,北约在美国领导下猛烈轰炸南斯拉夫,把科索沃省从瑟尔维亚分裂出来。现有迹象,北约似乎要再来个“人道主义战争”。这一次是利比亚。利比亚不是科索沃,但它们相同的地方倒令人担忧。本文就以几项来谈谈吧。(详细资料请查美国老牌记者Diana Johnstone在Counterpunch网站写的“Libya: Is This Kosovo All Over Again?”,2011-03-07)

一个妖魔化的领袖

当年把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形容为“新的希特勒”今天也可用在卡扎菲身上了。其实,西方媒体妖魔化卡扎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直至最近他突然“重新改造”,变成一个西方各国可以接受的国际人物。

卡扎菲被妖魔化了,就像对米洛舍维奇萨和萨达姆一样,营造了一种恐怖气氛。形势似乎越来越像当年克林顿在南斯拉夫和小布什在伊拉克所制造的氛围了。联合国制裁、“禁飞区”都上了议程,“人道主义军事”干预还远吗?

“我们必须做些什么”

与科索沃一样,西方媒体已把利比亚危机形容为“人道危机”,而好战者更把它看成为重振西方权威的良机。比如,曾建议小布什对犯人使用酷刑有好处的法律顾问约翰·柳(John Yoo)最近在《华尔街日报》为文,建议奥巴马不要理会《联合国宪章》,立即干预利比亚。他说:“撇开联合国陈旧的规则,美国可以拯救生命、改善全球福利,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另一个知名是人道帝国主义理论家,杰弗里·罗伯逊(Geofftrey Robertson)也告诉《独立报》说,不管怎么看,违反国际法是合法。

“反人类罪”、“种族灭绝”的幽灵是诱发战争的理由

与科索沃一样,当一个政府与其武装叛乱份子的国内冲突被划定为一个“人道危机”,只有一方——政府——被假定为“犯罪”。这是一个先验的定罪,通过国际司法机构的要求,审查假设已犯或即将犯下的罪行。罗伯逊很清楚地指出如何使用国际刑事法院作为军事行动的“跳板”。他解释说,西方可以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绕过军事行动在安理会被否决的风险。

这么一来,仅仅把一个国家提上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便可以此借口向该国发动战争了!据我所知,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该只适用于已签署和批准该条约的国家的,但却不包括利比亚和美国两国!

难民问题

当年难民逃出科索沃的情景,我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但他们到底为何逃离却没有交代,其实很可能是轰炸本身造成的,根本没有什么“种族清洗”这回事。

今天,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难民”暂时逃离利比亚是躲避卡扎菲的迫害吗?来自西方主流媒体给人的印象似乎如此。但如果仔细想一想,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他们都是外国工人,利比亚几乎所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都是由他们承担的。卡扎菲怎会把他们赶走?相反地,有证明显示,那些所谓“民主”叛乱分子不但破坏建设项目,而且袭击外国工人,据报道,由于卡扎菲长期向非洲工人“开放”,有些阿拉伯人不满,形成一种仇外心理。

小结

利比亚形势真真假假,混乱难辨,利比亚卡扎菲控制了全部媒体,我们所知道的不是通过一些社交网站传播,就是直接来自叛乱分子发布的新闻或访问。轰炸情形如何,伤亡如何,反抗趋势又如何,没人得知,更没有详细照片和录像。美国卫星监视也不公布实况。

我们知道联合国已通过制裁利比亚决议案,据称英国和荷兰已有特种部队登陆叛乱分子地区;不过,叛乱分子阵容复杂,有反美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也有亲美的自由主义份子。一旦形成内战,除非叛乱分子有外国大力支持,恐怕无法打倒卡扎菲的,除非卡扎菲阵容先乱,或者卡扎菲本人下台。

西方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禁飞区”,就得要轰炸雷达装置、高射炮、导弹基地和机场,并摧毁地面上的利比亚空军,以保美国飞行员的安全。这些将是对一个没有攻击任何国家的战争行为。

“自由野火”吹向利比亚,反政府抗议示威也是自动自发的吗?今天,叛乱分子已已占领了利比亚东部,一场内战开始了,西方各国包括联合国已选择站在叛乱分子的一方,包括特种部队和官员与他们联络,如果双方对峙持续,北约是否发动另一场“人道主义战争”?

这是利比亚人民的问题包括战争,别插手,别干预!(2011-03-07)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38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利比亚  北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