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欧洲

打印

对俄罗斯社会思想、经济、政治现状的一些观察

  苏联解体已20年有余。今天,观察从社会主义体系中滑脱出来的俄罗斯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会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一、俄罗斯总体思想状况及表现

  社会思想的总体危机状态,包括思想多元化、个人主义取向明确化、思想观念低俗化等在社会解体的初期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几年来,更深刻的机理性思想特点和后果也浮现出来。

  第一,核心价值观缺失致民众对未来无望。

  苏联时代,虽然苏联共产党没有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但是在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仍然形成了一套以“团结”、“互助”、“诚实”、“勤劳”为基本内容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原则体系。苏联解体之后,个人行为不再受终极信仰和宏观的民族及国家价值所指引,社会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复存在。

  在当代俄罗斯,有大部分人放弃了对世俗幸福之外的精神理想的追求,准备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的青少年少之又少。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这样的世界级名校,想要留下来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也不多见;“高尚”、“团结”、“真诚”等原有社会主流价值已经从个体价值世界的中心彻底坠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低俗”、“自私”和“冷漠”;相当多的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不相信国家的状况在近期内会有所好转。1990年有移民意愿的人数占被访问者的10%,1997年为12%,而到了2004年就上升到20%。大多数民众在等待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和信心,68.8%的人具有强烈的宿命感,认为现实无法改变,尤其是他们已不指望国家在整体上能发生改变,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的人从1990年的43%上升到目前的78.3%。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国家依赖感的民族在悲观现实面前做出的无奈妥协。在“俄罗斯报”官网所做的调查中,享受过社会主义国家福利也经历了解体之痛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70岁的工程师菲克斯说,虚伪的投机已经全面代替了正确的价值观。罗斯托夫的壮年失业者纳玛利亚愤恨地表达说,20年来俄罗斯社会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价值观的变化,俄罗斯当代社会是暗无天日的资本主义奴隶制。

  在当代俄罗斯,除了东正教,再没有一个主要的社会价值观体系指导社会思想的运行并发挥作用,所以,虽然普京从2000年就开始用“爱国主义”和“强国梦”来激励俄罗斯公民团结一致,为未来添加动力,但是收效甚微。

  第二,分离主义致人心弥散。

  苏联的解体,不仅是政治上的解体,也是思想上的解体。随着祖国领土的龟裂,植入国土深处的人民灵魂之根被撅起。没有了民族文化向心力的作用,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甚至每个人都被一种离心力所左右而各奔东西。再没有像苏联时期的统一的社会主义观念或情感把人们聚合在一起。

  今天,代替从前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核心价值原则的是个人主义、极端主义和自私自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疏离,不安全感和敌意在社会充斥。并且,在现实的军事和行政竞争的基础上,90年代初出现的一些能对联邦权力施压的极有影响力的政治中心与俄当局形成对峙状态,而俄当局被迫采取的强硬措施,更进一步加剧了分裂分化的情绪。可以说,上述种种负向思想情绪都与分离主义互为因果。

  第三,思想与现实脱节致社会踟蹰不前。

  不合时宜的“民主”、“人道”、“公开”的社会指导思想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在一段时间里,使苏俄社会与历史进程逆向而动。表面上“民主”、“人道”、“公开”等社会主导思想似乎已经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急转直下。

  解体之初居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且不必说,即便是到了2012年,俄罗斯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基金市场萎缩20%,失业问题积重难返,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经济下挫和居民需求增长是当前俄罗斯经济的两个基本趋势。这些趋势带有时代特点。经济上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内部增长放缓,但是居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依然有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人民的不满情绪和落差更多地来源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从前价值期许形成的悖论。

  二、俄罗斯总体经济状况及表现

  第一,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后患遗留至今。

  俄罗斯大规模的经济私有化运动开始于199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既然“破釜沉舟”的经济私有化浪潮非要随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夜建成,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承受严重的后果: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加剧、负债累累、汇率疯跌……经济领域危机深重。经济问题产生的多维原因与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层次性纠合在一起,致使经济状况的改善举步维艰。虽然在2000年以后,饱尝激进型经济改革恶果的俄罗斯政府开始走上一条“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产权改革、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直到2006年,俄罗斯的国内总产值只比1991年提升了2%;同时,虽然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人们总体上还是觉得不如苏联时代过得实惠、踏实。2009年5月8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文件显示:“到 2008 年,俄罗斯联邦大约恢复到 1989 年的收入水平,尽管一些能源丰富的独联体国家,如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的收入大大高于 1989 年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经济转型国家,2009 年的实际收入仍低于 20 年前的实际收入”。始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依靠能源型经济模式复苏的俄罗斯总体经济状况面临挑战,直到今天仍然无法摆脱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

  第二,经济状况恶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联合国发展纲要中的“2007—2008年人的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国家总体社会状况下挫。这些问题的产生应当是与社会经济持续低迷呈因果关系的。而这一切,都与国家对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态度和价值立场相关。

  第三,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切度较其他转型国家淡漠。

  不可否认,俄罗斯是一个受上帝眷顾的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1/6的俄罗斯享受了大自然慷慨的馈赠。2005年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曾在一篇题为《俄罗斯值多少钱?》的文章中指出,俄罗斯所有自然资源的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类别看,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资源等方面,俄罗斯的优势都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这些资源给了俄罗斯摆脱困境的资本,比如在苏联解体的特殊时期,相当多的俄罗斯人就是靠在苏联时代得到的免费郊区别墅的园子里种一些自给自足的作物来渡过难关的,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资源的丰沛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普通民众夯实了心里底气。毕竟,占世界1/6的领土只需养活1.4亿人口,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实现能源自给的国家。

  可是,将资源储备坐拥怀中,却不精心打造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案,只是粗放地、原始地利用它,时间长了,自然也会显现出经济发展应对性差的缺点来。

  三、俄罗斯整体政治状况及表现

  以解除苏联共产党的核心权力为最终后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俄罗斯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政治多元化得到广泛推行,多党制体系逐渐生成,所谓的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当权者政权取得方式的非正当性、政治局面的动摇性、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性等新政治局面导致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矛盾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态。照搬西方的政治改革模式饱受诟病。2000年以后,俄罗斯政府在政治上实施“主权民主”道路,政治透明度和独立性得到部分改观,但对国家发展具有实质影响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政党行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一个典型危机,是多党派共存导致的政策一致性的缺失。国家面临着很多总体性的任务,但各个政党之间的利益分歧较大,没有人愿意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解决这些全民族问题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到了今天,统一俄罗斯党在多年纷争的局面中凸显出来,他们想通过自己政党的努力,使俄罗斯联邦公民表达他们的政治意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选举和全民公决,但是,诸多反对党的反对意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他们长远计划的实现。

  第二,腐败恶疾难以遏制。

  俄罗斯腐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腐败的不断蔓延显然是不成功的社会改革引起的并发症。2002—2008年这6年间,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俄罗斯的腐败指数排名从第71位跌至第147位,每年的总金额达2500亿—3000亿美元。以“民主”、“公开”为幌子的改革,不但没有改变从前的官僚主义和低效作风,反而加剧了社会的贪污腐败,使社会更不“民主”、更不“公开”了。腐败成了俄罗斯社会难以根治的顽疾。其主要表现是:1. 腐败行为全面化。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各个行业当中。警察、教师、医生、一般职员都会利用工作之便不失时机地为自己捞好处。2. 腐败行为日常化。腐败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更愿意用行贿的方式来解决一般情况下难以解决的或拖上很长时间才能够解决的问题。2006年,29%的俄罗斯人对收受贿赂持宽容态度,认为可以原谅,这一态度让社会失去应有的善恶标准。3. 腐败行为公开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点还表现在,俄罗斯的腐败现象呈公开发展却无人问津的态势。交通警察在街道上明晃晃地接过违法司机的卢布;宿舍管理员在同事和办事人员都在场的情况下接受办事者的礼物;老师在教研室里接受学生的钱而使考试或论文通过……腐败的严重问题实际上与改革初期野蛮的私有化息息相关,私有化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初期赤裸裸的掠夺。

  第三,民族分裂是政治不稳定的诱因。

  在现实的军事和行政竞争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初在许多地区就出现了一些能对联邦权力施压的极有影响力的政治中心。各共和国和边疆区的总统和行政长官的个人阵地迅速壮大,使得其管辖的地区越来越独立于整个联邦主体,一些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局面甚至有向封建割据转变的态势,最终加剧了政治分裂和民族分化。而俄联邦对分裂地区的做法更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就不密切的文化和情感上的断裂。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使8万多无辜车臣平民丧生,随后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对待以车臣为代表的民族问题的强硬态度,反倒使这些地区“愈挫弥坚”,加剧了仇恨,越仇恨就越复仇,越复仇打击的力度就越大,周而复始,情况越发复杂化。

  俄罗斯社会在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在思想、经济和政治各领域还存在着其他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国家所选择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有关。事实证明,在社会制度剧变、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时候,能够实事求是地依据国家社会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政策,使国家和普通人民能够平稳地实现日常生活的过渡,而不至于遭受巨大的心灵和物质上的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oz/2013-07-25/2213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7-25 关键字:苏联解体  俄罗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