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北美

打印

可笑,美国官员如此教育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

可笑,美国官员如此教育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

千钧棒

这些年来,美国佬常常拿错剧本,前两年,美国称中国是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当然这个“修正主义”跟中国当年反对帝修反所说的修正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近日,有美国官员居然在演讲中教育中国人继承他们定义的“五四精神”。

新华社消息,5月6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波廷杰4日在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发表演讲时称,五四精神的继承人是有公民意识的中国公民。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千钧棒:可笑,美国官员如此教育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

华春莹回答道:

【这位美方官员自认为很了解中国,但从这篇演讲来看,他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也不懂什么是五四精神,因为他对中国抱有强烈偏见。 他错了,五四运动的性质不是他所谓的“平民主义”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当中。当代五四精神真正的继承人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公民。
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才是当代中国人真正的公民意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才是五四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 他忘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外国列强之间拿他们在中国领土上的特权私相授受,中国人民绝不接受丧权辱国。101年后的今天,如果华盛顿还有人想在疫情问题上对中国甩锅、推责,霸凌中国,14亿中国人民绝不答应,我想李文亮医生的在天之灵也绝不会答应。 我们奉劝美国官员还是好好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是多管管美国自己的事情。

这位波廷杰实在是太搞笑了。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千钧棒:可笑,美国官员如此教育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

巴黎和会

而“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最高领导人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 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自治领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这实际上是美英法等几个殖民地宗主国之间的分赃会议。外国列强之间拿他们在中国领土上的特权私相授受。

千钧棒:可笑,美国官员如此教育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

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说起来,当时的美国还是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的列强之一,“五四运动”的反帝就包括反对美国的帝国主义,现如今,美国的官员却教导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岂不是笑死人!

当然,这位美国官员教导中国人继承的是由他定义的“五四精神”——所谓的“有公民意识的中国公民”。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这位美国官员并不一定是不了解中国历史那么简单,而很可能是在非常了解中国历史的情况下,在中国的“五四精神”中塞进美国和西方所需要的私货。

说到这里,不能不牵涉到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问题。

1919年1月15日,新文化运动期间,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说:

【反对《新青年》的人,无非是因为我们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我们直认不讳。但是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前些年,国内某些思想文化界人士在谈论“五四精神”的时候,好像有意无意地淡化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反复强调“民主和科学”,当时本人总是感觉到有点不对头,但是又说不出,经过了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联系到这位美国官员谆谆教诲中国人要继承由他定义的“五四精神”——即所谓的“有公民意识的中国公民”。终于明白了,原来他要把“五四精神”修正成为美国佬需要的东西。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这是对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的概括。

反帝反封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民主与科学是在主旋律基础上的具体诉求,两者在五四运动中是有机结合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尤其是如果淡化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的意义,那么五四运动的意义实际上是被贬低了。众所周知,西方诸国的很多群众运动都曾经高举过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先别说在100年前,这一口号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当今,境内外敌对势力仍然可以赋予“民主”以特定含义,比如,自由派就把中国说成是“专制国家”,把西方国家说成是所谓的“民主国家”,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国策动颜色革命的时候,打的也是“民主”的旗号,因此,被歪曲的“五四精神”很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忽悠青年人反体制的东西。

这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波廷杰称,五四精神的继承人是有公民意识的中国公民。其实,他这段话换掉其中一个字才符合他的本意,即实际上是希望“五四精神”的继承人是有公意识的中国公民。他不懂装懂,或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无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的意义,把“五四运动”曲解为美国定义的“科学与民主”旗帜下的对抗政府的平民主义运动,那么,美国和西方在策动香港的动乱以后在中国内地再策动动乱的时候,就可以给参与者贴上“五四精神”继承人的标签,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华春莹对波廷杰的反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当代五四精神真正的继承人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公民。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才是当代中国人真正的公民意识

波廷杰之流打着希望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的旗号,忽悠中国新一代青年充当颜色革命的马前卒,是注定要竹篮打水一场空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0-05-08/627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5-09 关键字:北美  小小环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