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吴恩远: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吴恩远

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讲话涉及国际共运几个重要论断的诠释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弘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篇经典性文件,内容博大精深,立意深邃高远。其中讲到国际共运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论断,值得深刻理解和领会。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曲折”的理解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以无比坚定的语气肯定了“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他说道:“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曲折显然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它使国际共运中的共产党数量从180多个骤降至13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减少到5个。

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产生“曲折”变化的原因。

国内外都有一些人认为,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可克服性导致。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断定:“1917年俄国革命后在世界各地诞生的、今天在一切领域都证明业已破产的制度”,就是把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联系起来。

上世纪80年代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弊端:政治上的腐败和官僚;思想上的保守和教条;经济体制的僵化、缺乏活力及经济结构的单一;社会发展的停滞等等。问题在于怎样看待这些弊端。

一方面,它如同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弊端一样,是社会矛盾发展必然产生的。当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克服这些弊端,后果不堪设想。轻者影响社会发展,重则亡党亡国。这就是我们必须对苏联模式改革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当时的苏联仍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就是说这些弊端并非不可克服、不可战胜,更不是说苏联社会体制必然灭亡,“不可药救”。

甚至戈尔巴乔夫后来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他说:苏联解体不是必然的。“在我刚执政的时候,苏联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他还说道:“当时国内并不存在十分尖锐的矛盾,而国外也不存在任何攻击苏联的可能性。苏联解体并非不可避免……苏联是我们自己毁灭的,是我们的改革者们自己犯了错误”。目前占60-70%以上的俄罗斯人也认为苏联解体完全是可以防止的。

所以说,上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的曲折”并非如一些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招致。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希望接受“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教训,因此发出号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吴恩远同志著:《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系列之一

二、对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两次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他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马克思主义使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而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性。

他进一步阐述道:进入20世纪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十月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危机发展的趋势。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意义。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王沪宁同志就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关系提出一个“世纪之问”:为什么多年来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宣布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却只有中国坚持下来了?他希望大家研究这个问题。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吸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列宁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可以把俄国翻转过来。中国人民“遵循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遵循十月革命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立起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结合中国实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夺取全中国;

遵循十月革命的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目标。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初步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中国人民至此步入世界大国之林。

但中国共产党人并不盲目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指的是苏联经济体制过分集中、经济结构不合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变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次序等等;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学习苏联好的经验。但他同时看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道路。特别是对戈尔巴乔夫搞放弃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改革”时,邓小平同志严厉指出:“对戈尔巴乔夫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我们是有不同看法的”,因此重申了“四个坚持”的原则。这就使中国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风大浪中保持了定力,站稳了脚跟。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总结国际共运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13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他深刻论证了苏联解体原因是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从而丧失了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重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作为一个共产党大国领导人,这个论断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1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苏共在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政权,在有二百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二千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

这是习近平同志20131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苏共解散前,当时的苏联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比例竟高达85%。这的确是事实。

很多人引用这个材料得出一个结论:“苏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而招致亡党亡国”。因此造成全盘否定苏共的印象。

这里必须搞清楚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候的苏共脱离了群众?”

苏共建党已经93(1898年起)。如果说列宁时期的苏共(布尔什维克党)脱离群众,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十月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争取了广大群众,还在十月革命前夕在彼得堡和莫斯科苏维埃政权中布尔什维克党的人数较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已经居多,这才有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斯大林时期如果苏共不是和全国广大人民同仇敌忾,怎么可能实现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和打败法西斯?

甚至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竞选第一届苏联总统时,尽管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他仍然以59.2%的得票率当选,说明当时广大民众还是支持他、也就是支持苏共的。

苏共真正脱离民众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由于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苏共掀起了一股退党高潮。从1989年到1991年,全国党员人数从19487822人减少到16516100人,将近300万人退党;在切良斯克地区1990年入党人数为81人,1990年仅4人。到1990年,全国20%的车间党组织和50%的党小组解散或停止了活动。广大民众表达了对党组织的不满。如19912月,在全苏最大的企业“乌拉尔机器制造厂”,86.3%的职工投票支持把“厂党委及其职能机构逐出工厂”。

脱离了民众的苏共自然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所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谆谆教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8-05-27/5058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5-28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