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郭松民:《我的祖国》为什么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的祖国》为什么让我们泪流满面?

郭松民

龙应台在港大演讲,引发全场合唱《我的祖国》的“风波”,让这首历久弥新的“红歌”再次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许多网友的反应是“这首歌让我泪流满面!”而我自己的感受,不仅泪流满面,更觉回肠荡气,热血沸腾。

屈指一算,《我的祖国》横空出世已经六十年了。为什么今天仍能够如电击一般扣动我们的心弦?

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它产生的时代紧密相连,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独有胸襟抱负,精神气质,我们过去经常说的“汉唐气象”,指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我的祖国》创作于1956年,这一年,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发显现出恢弘气势。

1956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第三年。这场战争,不仅保卫了中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也使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对中国而言,这是近代以来独力进行的保家卫国战争的第一次完胜,其意义超过了抗日战争(参见拙作《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史的终结》),抗美援朝胜利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可能的最强大入侵者阻挡于国门之外。

要知道,朝鲜半岛是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地方,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此后遭遇了日本整整五十年的蹂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胜利,治愈了中国人近代以来心理创伤,带给中国人的自豪、自信和安全感,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以战争胜利者的身份参加讨论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一向儒雅的周恩来留下了这张霸气侧漏的照片,这不是故作趾高气扬,而是内在自信与威严的自然流露。这和何应钦在受降仪式面对日本降将却仍然表现出弱势心理成鲜明对照。

《我的祖国》这首歌,则把中国人民一雪百年国耻后的明朗、自信表达的淋漓尽致。龙应台在事后辩解的《大河就是大河》一文中说,“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这反映了她的蒙昧。志愿军在朝鲜,后退一步就是祖国,“大河”也好“稻花”也罢,都是祖国的意象,如此美丽的祖国岂能容忍美军军靴肆意践踏?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以及“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这种战场上打出来的骄傲,也不是同一时期生活在美军卵翼下的台湾岛上、天天意淫“反攻大陆”的龙应台所能理解的。

1956年,还是这样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年,在苏联帮助下,近代以来一再被搁置、延误的工业化宏伟蓝图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徐徐展开,工业文明的灿烂朝霞已经出现古老中国的地平线上;其二,对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年完成,中国开始跨入社会主义时代。

《我的祖国》的第二代唱词,就表达人们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向往。在电影《上甘岭》颇为诗化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炼钢厂、水电站、矿山等表现五十年代工业水平的画面。今天为雾霾所苦人们,可能很难体会六十年前的先辈对工业化的热情。近代以来,造成中国积贫积弱、动辄战败、动辄割地赔款的悲剧性命运的基本原因就是没有近代工业。因此,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即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工业化只有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美好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工厂不是压榨工人血汗的地方,而是工人们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和人生价值的地方;社会主义的工厂不仅生产产品,也是工人的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乃至政治共同体,为工人们提供生活保障、政治及社会地位和安全感。

1956年,还发生了很多大事: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日渐清晰;5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月,中共八大召开。

这一年,是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初恋”,所有的人都听到了社会主义渐行渐近的脚步声,那是一个令人激动并充满热切期待的年代。《我的祖国》把这种初恋般的情感准确地传递出来,所以在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怦然心动。

文艺诉诸情感,作品只有真正感动作者才能感动受众。《我的祖国》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新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巨大变化是高度认同的,对新中国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者按照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强调深入生活和实践,不仅解决了素材问题,更解决了立场、感情问题。

《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早年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学习,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土改,其后走上专业创作道路。可以说从其创作人生的起点就是革命队伍的一员,这首歌的意境,也和他为创作电影《红孩子》剧本体验生活,第一次见到长江时所产生的震撼有关。

而曲作者刘炽,更是在《讲话》精神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他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进入延安“鲁艺”学习并留校任教。在新中国凯歌行进的岁月里,他也成长为中国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人,除了《我的祖国》之外、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都是他的作品。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理解了《我的祖国》为什么令我们泪流满面,也就能够明白今天的许多作品为什么让我们不舒服,甚至厌恶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6-12-22/4172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12-23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