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金微:方舟子和《科学新闻》推转基因的双簧表演

金微:方舟子和《科学新闻》推转基因的双簧表演

作者:金微

2011年04月11日,《科学新闻:美国人究竟吃不吃转基因食物》,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大规模转载;

4月23日15:37方舟子微博隆重推荐:据《科学新闻》: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6月7日,腾讯网今日话题《抨击转基因豆油被抓 冤不冤》,全盘引用科学新闻报道制作专题批驳《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作者郭成林。

一,
《科学新闻》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具体分析:
《科学新闻》说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美国官方统计明白说明,蛋奶肉禽几乎为美国人均食品消费量的70%,而玉米不到3%,3%量的“玉米就成了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 3%左右的消费量是否就是“主食”?
《科学新闻》说美国人均直接食用转基因玉米的数量每年大约为22.5公斤。他依据的数据是美国有85%的转基因玉米,然后两者相乘就得出一个这样的结果。但85%是产量比例而不是消耗消费比例,用产量比例计算消费量,纯属弄虚作假。
美国玉米使用分布:饲料--45.9%;乙醇能源--24.7%;出口贸易—18.9%;食品及相关加工工业—10.5%。美国生产的玉米10.5%用于食品及食品加工业,10.5%的食用玉米(含食品加工业)中,使用转基因原料的不到15%。因为在这个10.5%里面,高果糖浆、淀粉、酒精都是作为食物辅料使用,在食品中的含量极少。而且酒精中一般不会含有有争议的Bt毒蛋白,淀粉是也是玉米蛋白质分离后得到的,高果糖浆则是由玉米淀粉制成。唯一可能食用的含蛋白质成分的仅是食用甜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1.8%。从比例上来说,玉米在美国人的食品中更多是以食品添加剂或者辅料的身份出现,跟美国人的主粮完全搭不上边。
而且目前美国目前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占85%,也就是说目前尚有15%的非转基因玉米足以供应1.8%的食用甜玉米需求。
科学新闻为此还提供了另一个虚假信息,FDA不加转基因标签,但是在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规范规定的“天然作物”即非转基因标记,实行多年了。
报道中的“大豆部分”,科学新闻依然是奉行这样的逻辑:“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为350万吨。”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这里的游戏手法与上面完全相同:假定“直接用于人类食用”的那350万吨豆油全是转基因豆油,假定“这12%的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也统统是转基因豆油!
更有意思的是:“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为350万吨”;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我们可以推出:美国大豆的出油率至少高达7300/8000=91.25%!,美国大豆用于榨油的比例大约就在90%左右,最高是95%,按照95%的榨油比例来算,美国大豆的出油率应该是91.25%/95%=96%!
96%的出油率,有这么好的技术,《科学新闻》主编记者应该改行去榨油。
腾讯网在引用《科学新闻》的文章作专题后,这些谎言均被网友识破,腾讯编辑知错就改,于是给《科学新闻》改了改数字,腾讯加编者按:此处应为730万吨,因此之后据此推断的数字都应减少1个数量级。
就是这样漏洞百出的科学报道,却被方舟子如获至宝,还要大加隆重推荐。不在乎对错,不在乎真假,只要能让读者相信美国吃转基因,只要对推广转基因有利,就可以相互吹捧。方舟子和《科学新闻》,两个转基因推手间的双簧表演不是第一次第二次,这样互相配合的舆论战,追溯起来历史悠久,而且配合的很默契。


据海外华人亦明网友披露: 2005年开始,贾鹤鹏执掌《科学新闻》之后,这份刊物几乎成了新语丝的副刊。方舟子反中医,《科学新闻》也跟着反中医,《科学新闻》第二期样刊有贾鹤鹏和陈丹的文章,《治艾中药难产谜局》。这篇文章在2008 年12 月6 日被新语丝转载;

方舟子支持转基因,《科学新闻》也跟着为转基因奔走呼号(在2009年1 月出版的“样刊1”的封面文章就是《百亿转基因》,作者是贾鹤鹏、徐治国、易蓉蓉。这篇文章也被新语丝转载)。
实际上,贾鹤鹏还完成了方舟子的“未竞事业”,揪出了“阻挡转基因稻米产业化”的幕后黑手。(见:易蓉蓉、贾鹤鹏:《谁阻挡了转基因稻米产业化?》,《科学新闻》双周刊样刊1)。这起事件源于2004 年12 月9 日《南方周末》发表的《转基因稻米:13 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一文,据说是将中国的转基因稻米上市推迟了至少数年的时间。那篇文章一问世,方舟子就气急败坏地将之“立此存照”,并且加按语,把绿色和平组织打成“反科学恐怖主义组织伪绿色假和平组织”而《谁阻挡了转基因稻米产业化?》一文,就是要给方舟子的这个指控做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新闻》主编贾鹤鹏依托“科学新闻”这个金字招牌,很早便开始制定媒体报道转基因的规范。科学新闻的系列报道主要是教育记者们该如何报道转基因问题,如《NGO:传播的科学----科学的问题需要基于科学的传播方式》。
这篇文章观点有:1,近处观察这些反对转基因的传播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类传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盗用了“科学”的外观,但是并没有符合科学。
2,任何东西,包括我们日常吃的米饭馒头,我们都可以说,今天无害就能表明几十代以后无害吗?
3,反观那些反对转基因的声明,我们就会看到,数量众多的证明其无害健康的科学文献被反对的声音置之不顾,而任何一种新出现的、符合反对转基因的利益诉求的说法,立刻会被放大。
4,一项奥地利的研究指出,用转基因食品喂食小鼠,三代后观察到小鼠的健康状况受损。这一研究立刻被该反对转基因组织在全球放大,其影响力也大大超过了前一项。这难道是因为奥地利研究就一定比中国的研究更加可靠?
5,基于科学的传播,还必须要确保一项研究在获得科学界认可前,不能随意给出结论、并通过媒体来影响大众,特别是在那些有争议的领域。
再如《转基因传播:对话的基础》“从对话的话题来看,消费者代表们的问题如《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山西、吉林于2006年正式全面推广先玉335转基因玉米后,动物出现异常现象——老鼠不见了,如何解释?”有很多误解,信息来源也不确切,非常需要合理的和开放的对话来改善这种情况。
这篇文章的观点:1,媒体报道和网站上的一些传言,不论在转基因还是其他科学问题上,都不能成为证据,除非它们是来自经过同行评议的专业科学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
2,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科学证据,但是在谈论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上,这只能是一个需要依靠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来回答的问题。而媒体应该成为传递科学界共识的主要载体。
3,既然表明风险性的证据是隐蔽性的,那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证据呢?既然这个证据是个别性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定它会变成普遍性。

三,
《科学新闻》通过这些文章制定了记者报道转基因问题的规范,方舟子不仅肯定,也不失时机地向不具备做科学报道的记者宣扬《科学新闻》的报道方式。

看看方舟子如何以“科学新闻”为权威的。2009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伟报道《“偷偷摸摸”转基因》;2009年12月24日,方舟子有些急不可耐地发表评论:转基因何曾“偷偷摸摸”? ——评张伟《“偷偷摸摸”转基因》:“从张记者的这篇报道,以及他以前发表的科学方面的报道(我曾不公开地批评过)看,张记者并不具有做科学报道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建议张记者认真学习《科学新闻》主编贾鹤鹏剖析反对转基因的传播案例的《NGO:传播的科学》一文,学会做科学传播的一些基本常识。”
方舟子和《科学新闻》,究竟哪个更权威?或者说哪个是老大?我们不知道。有时方舟子以《科学新闻》为权威依据,有时,科学新闻以方舟子为榜样,这种相互配合让人眼花缭乱。

2010年第5期,《科学新闻》社论《转基因,我们该信谁?》(作者:方玄昌)。文章提说,“这一次反对转基因一方分“三步走”: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领袖群伦,网民以“乌有之乡”为依托群起响应,最后是由曹南燕、蒋劲松、江晓原、刘华杰、吴国盛等人发起的《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这三个阵地的守卫者,没有一位是转基因技术方面的研究专家。”
《科学新闻》社论的重要依据源于方舟子:打击质疑转基因科学家的手段之一就是宣布他们没有学术资格来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对于这点,《科学新闻》先进行身份定性,有没有资格讨论转基因,说的一清二楚,可谓精通了方舟子精髓。
《科学新闻》、方舟子、一些主流转基因专家借助强大的舆论体系,为转基因质疑声灭火,长期以来,这样的声音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公众层面对转基因的认识,认为那些危害都是耸人听闻,质疑转基因危害是非理性,是不科学,因为《科学新闻》作出了种种科学的范式,告诉记者、告诉读者哪些科学、哪些理性、哪些不科学。最终,他们所有的结论基本都一致指向:那些说转基因危害的报告就是不科学。
今年3月,著有《种子的欺骗》、《基因赌局》的全球畅销书作家杰弗里•M.史密斯来华,当时现场有位记者问:权威科学家说,你提到的异常情况科学家都已经反驳了,我们普通民众是相信你,还是相信科学家?
史密斯的回答很好地解释了方舟子与《科学新闻》的这套逻辑法则,史密斯说:我的书里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当他们反驳我的时候,不是基于事实、数据、研究,而是基于说法、假定、或者是被歪曲过的事实。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反驳,逐条分解剖析,在我的书里有很清楚的反应。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提出批评,他们就要要诋毁诽谤这个人,把这个人说得一无是处。比如你发表一篇论文,揭露一个事件,某个生物技术公司就会派人来写文章反驳,再派另外一个人写,引用第一个人的观点,然后再派出第三个人,把两个人写的东西都引用了,似乎主流媒体和科学家都不同意你。
对比一下,《科学新闻》发表了一篇漏洞百出的转基因文章,方舟子这个科普名人再强力地推荐,腾讯再奉若权威地引用,一条完整的链条出来了,这就是信息战。
转基因利益集团掌握着大量的媒体,史密斯说,美国主流媒体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往往会保持沉默。以最近一年为例,美国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另外报道了转基因甜菜和苜蓿打的官司,以及超级野草的报道。
对于转基因利益集团的诽谤,史密斯提供了自己的方法,他举例说:“生物技术公司肯定会告诉你,史密斯这个人说的话都不可信。但是,每当他们写一篇文章反驳我,都是给我一个机会,向我的读者表明我列出的事实是严密的,是有依据的。但是反驳我的人不讨论数据,不提科学试验,只是指责我的说法,他用的论据全都是假定。结果呢?让会读者看得很清楚,我是很严密的,反对我的那些反驳是没有道理的。你们如果受到这样的对待,请把他们用的依据和反驳发EMAIL给我。如果需要得到世贸组织或者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相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用于写作,我们可通过EMAIL联系一些专家。”


 四,
4月28日,“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研讨会”,我当时受邀请参加。贾鹤鹏在论坛上还发表演讲,我在《难成共识的转基因对话》(一)(二)(三)基本记录了全程的会议,对贾鹤鹏的演讲也作了全文的记录,大家可以看看。
最近,贾鹤鹏所在的《科学新闻》推出了其报道:《转基因的理性争议》(2011年第6期),大家可以对照对照全程记录的原文,再看看《科学新闻》的笔法和立场。试举几例:
《科学新闻》:“蒋高明列举了一些转基因导致的生态异常现象。但不论是其对转基因风险的理论担忧,还是列举的生态异常现象,蒋高明都没有提供源于科学文献的证据。尽管蒋高明是一位研究员,但他主要的资料来源都是媒体的报道。他的发言遭到与会者的疑问,“是否可以为其指控提出科学证据?”对此,蒋高明表示,其专业背景并非动物学,很难就转基因引发的动物健康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科学新闻》: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刘培磊发言介绍了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针对与会挪威专家的提问,刘培磊介绍,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进口前经过了长期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实验,进口的大豆品种都获得了安全证书,同时也作了90天的小白鼠喂养试验,而美国并不要求进行这一试验。

《科学新闻》倒是没有提及的是刘培磊谈到“转基因大豆没有进行草甘膦残留量检测”这一重大事件,还好,我们都在场,都留有录音,都写成了文章,都会成为历史记录。
不过,在《科学新闻》的笔法下,“中国在参考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管理规定基础上,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检测标准。”
《科学新闻》当然不会提对转基因大豆残留量的问题,否则那不仅自打耳光,还要打农业部几耳光。
《科学新闻》:“实际上,透过这次转基因论坛激烈的争论可以看到,对转基因的争论,表面上是其安全与否,而实质上,则是是否接受科学的证据。
 在科学界,科学家们只接受经过同行评议的、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结论和数据,或者是各国政府食品安全部门按照科学规范组织的评估报告作为证据。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权威期刊上没有发表过被广泛接受的证明转基因有害的研究;包括在转基因政策上非常保守的欧洲各国政府,得出的科学评估结论也都是“没有证据显示(接受评估的)转基因(品种)比常规品种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上有显著区别。”
但反对转基因的一方通常会援引一些媒体报道或者传言,指出转基因的各种危害。在转基因论坛上,云南财经大学的顾秀林就指出,科学界动辄就是论文,但现在媒体已经报道了(被谣传为转基因的杂交玉米品种先玉335)对牲畜的危害,为什么就不相信?
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对其所说的案例进行科学研究,因为这些危害性后果即使真的出现,其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喂养条件、所涉及的牲畜品种等。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要排除各种其他的影响因素,得出因果性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同行的评审。科学论文经过同行评议过程最终发表,恰恰体现了这一原则。
正如转基因反对者不愿意接受科学证据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接受农业部的调查结果,这也是造成双方无法对话的原因。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科学证据,但是在谈论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上,这只能是一个需要依靠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来回答的问题。”

这就是《科学新闻》的一惯的科学思维和立场,所有的转基因危害报告一定要是科学论文,而且是经过同行评议的、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否则即使是在媒体上报道的,也没用。就像《科学新闻》对蒋高明的报告不屑地说:“尽管蒋高明是一位研究员,但他主要的资料来源都是媒体的报道。”
我有些疑惑的是:日本731部队用细菌武器在中国杀人的时候,不知他们有没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没有经过所谓的同行评议。
关于《科学新闻》的苛刻要求,实际上,顾秀林在会场就作了反驳,这时她当时的观点:“我们的会议是在讨论转基因生物安全,不是试验室里面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在我们正在开会的时候,中国转基因作物已经大量泛滥,进入了我们的食物链。我们在科学讨论时必须要有证据,但是,我们还真没办法从已经发表的“PAPER”里找到证据,PAPER是人写的。假如转基因的研究还停留在试验室里,我们只需要从PAPER里找证据,这是科学家的事情。但是,转基因在中国北方大量种植,杜邦公司欺骗了中国人民,当作杂交品种来推广。不仅先玉335玉米,还有很多的玉米品种被污染。  
所以,等到你们要的PAPER,慢慢写出来,然后慢慢评审,然后慢慢成为你们认可的学术报告、数据,异常现象早就变成生物灾难了。对科学家来说,是先有实践数据,还是先有所谓的“paper”?如果你们这些人要科学数据,不要问我们要paper,请你们跟我们到当地去看看,去农村考察,去找证据!我们现在是在用弹弓,打一只大象。我希望有良知的科学家能够跟我到到河南、河北这些遭受重大灾难的农村去走访调查。”
《科学新闻》念念不忘的同行评议,最近一家西方科学刊物《食品政策》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获得结论:商业利益帮助形成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转基因作物安全风险论文的研究结果。
“对通过客观标准选择的94篇文章的研究结果发现:
研究结果与作者与转基因行业的关系(转基因利益冲突)密切相关;
该项研究中分析的与转基因健康与营养研究有关的研究论文的作者中至少一位作者与转基因行业有关系;
作者有这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论文,100%的研究(41中有41篇)做出了有利于转基因安全的结论;
在作者与转基因行业有关系情况况下极少公布有这样的利益关系;
进行分析的94篇论文中一半以上(52%)没有公布有关研究经费的来源;
没有公布其研究经费来源的论文中得出有利于转基因行业结论论文的比例较大;
公布了有关研究经费来源的论文中83%的论文作者均与转基因行业没有关系;
凡由转基因行业资助的研究或者作者中有转基因行业聘用的科学家的研究,几乎肯定将得出有利于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的结论;”
《科学新闻》在作出这些结论前,可否想过,同行评价背后的利益关系,能否问问你的话语权究竟代表了谁的话语谁的利益。

五,
就在最近的06月09日,《科学新闻》又发表文章《透视“转基因安全事件”》,又老调重弹,又是将批驳过的世界上几起转基因安全事件再一次拎出来鞭尸一样。
文章开篇写道:“尽管这些实验要么是试验方法错误,要么是试验结果与作者声称的结论相违背,其实验结果不被主流科学界和各国管理机构所接受,但还是被反对者频繁引用,并对公众造成误导。”
比如其中之一便是《靠不住的“普兹泰实验”》:英国皇家学会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同行评审.并于1999年5月发表评论,指出Pusztai的实验有6方面的错误,即: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很少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不合理,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等。
《科学新闻》属于选择性失明,他决不会提及:同样是普兹泰试验, 1999年2月12日,分别来自9个国家的21名科学家发表声明支持Pusztai,要求Rowett研究所免除Pusztai的罪名,呼吁先行研究转基因生物体的未能预见的危害,在此之前暂停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科学家们谴责Rowett研究所主任Philip James剥夺了Pusztai的言论自由并且压制了科学数据。曾经和Pusztai一起工作的Stanley Ewen站了出来。他重复进行了Pusztai的工作,给大鼠喂食了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土豆,观察这种转基因土豆对大鼠的影响。1999年10月,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正式发表了Stanley Ewen的研究论文。指出:喂食了10天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土豆的大鼠的肠道有所异常。他们发现进食了10天转GNA基因土豆的大鼠的结肠和空肠的粘膜衬料增厚,而进食非转基因土豆的大鼠和进食掺和了GNA的非转基因土豆的大鼠却并未出现这一异常。他们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是基因修饰过程本身而非GNA导致了这一异常。
《科学新闻》说:一本流传广泛的名为《粮食危机》的著作将其退休描述为罗威特研究所受到了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压力,而布莱尔这么做则是听命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这个所谓的“阴谋论”指责非常不靠谱,因为科学界对普兹泰研究的质疑不是受到政治压力的产物,而是基于其数据的准确性和试验设计是否科学。提出指责的科学家也远不限于美英两国科学家。正如英国《独立报》著名的评论人Steve Connor在评论普兹泰事件时所说,“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只是因为它通过了同行评议与验证。”
或许让《科学新闻》有些失望的是,不仅是《粮食危机》,最近凤凰传媒集团出版的《种子的欺骗》也将普兹泰受到政治的压力公布于众,这两本书在世界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中国也正式公开出版,《科学新闻》真要有点胆识的话,应该批一批中国新闻出版署审查不严,出版这样的伪科学著作误导了中国读者。
为了体现其科学性,《科学新闻》不仅要批驳英国科学家试验的不科学,还要批判奥地利政府。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维也纳大学的泽特克教授(JürgenZentek,目前供职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及其研究小组受奥地利政府委托,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他们声称,喂了20周的转基因杂交玉米的小鼠产下的第三窝和第四窝的后代数量较少、体重较轻。
至于《科学新闻》怎么来批驳,不用多言,无非就是同行评议、学术期刊,还有什么机构对此作出了批驳。总之,只要世界那些揭露转基因危害的试验报告统统是不科学不靠谱的谣言。

     类似的案例还有叶尔马科娃试验,去年,新京报联合科学松鼠会就推出了系列文章如《疑点重重的“叶尔玛柯娃实验”》。经典试验的魅力真是无穷,这个2005年的试验,不见他们反驳,直到转基因在中国引起广泛质疑时,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专家才姗姗来迟地灭火,只能说转基因利益集团的公关工作作的太迟了。他们想毁灭证据,但是,不幸的是,这些证据却在当年就印在报纸上。而且是《科学新闻》的上级单位《科技日报》,当时的报道是《俄著名反转基因专家走马上任》(记者:张洁):世界著名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关于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此,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这个名字闻名于世。
  根据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的实验数据,在小白鼠交配前两周以及在它怀孕期间,喂食经过遗传基因改良的大豆,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刚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长发育也非常迟缓,它们的身体都比那些没有喂食经过遗传基因改良的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来的幼崽小。同时发现,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击性和焦虑症状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
    海外华人nile在此《转基因,学术论战还是骗术论战》详细地解说了这两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他最后说:“从普斯陶伊到伊尔玛科娃,他们面对的第一项质疑都是他们喂养动物用的根本就不是转基因作物。这样的指控在科学研究者看来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人格攻击,而不是学术争论。在这样一个非白既黑的简单事实面前,一定有一方在制造混乱和谎言。如果普斯陶伊没有他的后继者重复他的实验,如果伊尔玛科娃没有对原始饲料作PCR证明转基因身份,他们两个人就是跳进尼罗河也洗不清他们伪造实验结果诬陷转基因的嫌疑。”
    对于中国某些主流媒体的自愿无知和“自觉的”无良,甘当转基因利益集团的推手,消解转基因危害的证据,这些人才真是让转基因食品大举入侵的带路党,是在生物战中的伪军。
    对比,俄罗斯人民是幸运的,他们没有一个俄罗斯版的方舟子去搞臭叶尔马科娃,没有一个方舟子操控国内舆论去迫害提出质疑的转基因专家们,更不可能压俄罗斯政府撤换掉叶尔马科娃(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当然,中国这些甘当转基因公司推手的媒体人更没有能力让俄罗斯总统撤换叶尔马科娃,无论他们把叶尔马科女士驳斥的多么一文不值,中国读者只要笑笑就行。
    倒是最近,方舟子手下的大将方玄昌在文章《方舟子的对手们》开始对中医的拥护者、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开炮。现在,连方玄昌也是将质疑转基因的人当作了方舟子的对手,我在之前的判断没错吧,谁质疑转基因就是挑战方舟子。不仅方舟子急,方玄昌一样很着急,看看方玄昌对转基因派专家的歇斯底里的诅咒:“那些搅混水的声音,占领了更多媒体阵地”;媒体上不止一次出现类似于“某地老鼠吃了转基因作物而失去了生殖能力”之类的谣言。他(方舟子)的对手应该是那些搅混水的所谓“专家”,以及一些反对转基因的网络组织和NGO组织。他们采用最多的是两种做法:造谣,以及用阴谋论来作为攻击武器。(待续)
方玄昌已经推出了《方舟子的对手们》之一、之二、之三,我们期待着方玄昌、方舟子、科学新闻更加精彩的双簧表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v2d.html
2011-6-10

金微

相关文章:

金微:方舟子和《科学新闻》推转基因的双簧表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v2d.html

金微:方舟子操控舆论甘当美国转基因公司推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udm.html

金微:方舟子推广转基因食品的矛和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r5zf.html

金微:方舟子私设刑堂迫害转基因问题专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r5i4.html

金微:方舟子打着科普旗号陷害转基因报道记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qv7a.html

金微:方舟子操弄政治为转基因设置防火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qrfh.html

金微:方舟子绑架中国媒体推广转基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lc6z.html

金微:方舟子不仅挖祖宗的坟,还要绝中国的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hfzo.html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1/154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方舟子  科学新闻  转基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