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2018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19年5月20日下午,正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此后,习近平来到梓山镇潭头村看望慰问老区人民。5月21日,习近平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听取了红色资源研究中心的有关情况介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此次革命圣地的红色之行意义深邃。

同时,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推出了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如《伟大的转折》、《走过硝烟》、《重庆谈判》、《秋收起义》、《人民的选择》、《毛泽东三兄弟》、《可爱的中国》、《长征女红军》、《领袖》《伟大的信仰》、《绝境铸剑》等等,这些影视片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

说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就不能不提到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怪现象。在银幕和荧屏上,曾经一度很少看到、甚至是看不到放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此外,弘扬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革命精神题材的影视剧也很少见。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有把虚构的事当成信史,过度美化国民党的,比如根本不存在的“八百冷娃跳黄河”;有凡是抗日题材都是国共两党同心协力并肩战斗,掩盖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的;还有很多抗日题材的影视剧里面过度歌颂所谓的“开明士绅”,过度美化并不具有普遍性的少数开明地主资本家的毁家纾难,并且把他们的觉悟和能力、号召力描写得比共产党还要大的。

尤其是,少有正面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的影视剧,大量充斥银幕和荧屏的国民党将领的高大上形象。所有这些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把这些影视剧当成活的教科书了。加上一段时期内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某些人全方位丑化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烈士,还有某些民国遗老遗少在学术界、出版界和网络上掀起的为民国招魂的歪风,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误导作用。很多年轻人开始以为民国时期真的是所谓的“黄金时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被否定和黑化。所有这些,流毒甚广,以至于一些青年人在果粉的误导下,很天真地认为让在台湾都无法立足的国民党回大陆执政对国家有利。

反观,在建军90周年之际,八一电影制片联合河北影视集团拍摄的献礼影片《血战湘江》上映了,并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而这部上座率非常高的影片,却遭到了院线排片的抵制。

这一破一立,引人深思。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美国的大片大行其道的同时,各种打着“励志”旗号的“偶像剧”、“肥皂剧”、“老板神剧”充斥我们的银幕和荧屏。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文章斥责有些电视剧披着现实题材的外衣,本质却是偶像剧。不外乎一些剧情过于夸张脱离大众生活,满屏的名牌服装,亮眼的跑车,高档酒店的视觉冲击以及奢侈品,这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偶像剧,严重与老百姓的生活脱节,

在被资本控制的影视剧市场上,资本常常对年轻一代“画饼”,编造各种各样男版“灰姑娘”的影视神话,诱以豪车、豪宅、美女,高管职位,美其名曰“励志”,实际上是忽悠有才华的年轻人为他们卖命,被他们剥削剩余价值。

“三俗”曾经一度在影视界大行其道,而各媒体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所有这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挤占、排斥、消解、稀释作为主旋律作品的红色文化的影响,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战略就这么一步步指导着某些人有意无意地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文化转基因。而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借口——与国际接轨。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有的受市场万能观念的影响,把票房、码洋、收视率作为判定文化产品优劣高下的唯一标准;有的把恶俗当有趣,视腐朽为神奇,用抄袭模仿的浅薄文化来迁就快餐时代;有的创作中弥漫着以金钱、欲望和声色之娱为目的的庸俗化倾向,渲染极端利己主义观念;有的采取偏激的态度歪曲历史、躲避崇高、戏说经典,肆意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文艺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的健康向上。”】

在那些温水煮青蛙方式的文化转基因的影响下,不少人被国内敌对势力洗脑,以至于在自由派公知故意带节奏的情况下,一些很普通的社会事件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在网络上形成一股风潮,并且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把这种风潮变成“颜色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黑色文化”、“黄色文化”甚嚣尘上的特定时期,“红色”成为一种原罪,青年人表达爱国热情和反对霸权主义被骂为“小粉红”、“义和团”。正所谓人妖颠倒是非淆,鬼作人来人亦鬼。

万幸的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民众对这股逆流进行了坚决反击,让一小撮人对中国进行文化转基因的图谋受到了重创。

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的。

回顾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史,尤其是红色文化发展史,的确有点曲折。

从建国初期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红色文化的鼎盛时期,但是曾经一度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化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过脸谱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过于高大全,并且离开一般人的生活有点远。

后来,这种倾向得到了纠正,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尤其是苏联解体,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身上以后,另外一种倾向悄悄地出现了,在所谓的“告别革命”的错误思潮影响下,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开始受到冷落,加上特殊时期的特殊原因,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尤其是反映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历程的影视片,淡出了银幕和荧屏。这就为自由派中民国的遗老遗少歪曲历史,为民国时期招魂提供了机会,在民众中尤其是广大不了解历史的青少年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的丑化、侮辱英雄烈士的逆流得以大行其道,为国内敌对势力妄图策动颜色革命大造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十八大以来,这另外一种倾向也得到了纠正,尤其是在台海局势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变化以后,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尤其是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历程的影视片开始多起来,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老百姓,更加真实可信。从而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要传承红色基因,就要破立结合,一方面对文化艺术界的乱象进行批判,一方面开展各种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比如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而比较有效并且能够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作用的就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面处理好弘扬主旋律的文艺多样化的关系,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创作中处理好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用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06-15/5712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6-16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