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没有科学”能证明中国文化劣等吗?

“没有科学”能证明中国文化劣等吗?

鹿  

鹿野:“没有科学”能证明中国文化劣等吗?

近日来,清华大学一位著名学者表示,认为中国古代也有科学的人是把科学和技术混淆了,中国古代并没有科学。而之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看不起科学,以致直到康熙皇帝的时代,也没有让中国人都去学习科学:

【中国人最早了解西方的思想,是跟别人一样的,几乎同时了解的,就是对它没有兴趣,或者你就没法加入近代科学的建构过程。你看近代欧洲人,先是意大利人有伽利略、达芬奇,后面有英国人牛顿、胡克、波义耳,后面还有法国人、德国人,并不是说你不是科学的故乡,你就做不了,其实康熙皇帝当时已经在学几何学了,他自己也挺喜欢。那么他怎么就没有让中国人都学这个东西呢?怎么就没有让中国人当时就加入西方科学的诞生过程呢?原因是什么?就是文化问题!主要一个文化问题就是说,中国人就不认为西方那套做派是有意义的。所以冯友兰说,中国没有科学并不是中国人没有能力做,而是就中国文化而言,这个东西是不必要的。一个文化总是要推崇一些东西,反对一些东西,然后还把一些东西看作不重要的。其实中国人并不是反科学,但也不是爱科学……既不反科学也不爱科学,而是认为它跟我没有关系。】

这种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些人反对,但是更多的人是赞成的,甚至不少人进一步宣称中国文化不崇尚科学才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笔者也想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应该说,如果要是单纯指狭义上的理论科学来看,中国古代的确不存在科学。但是,这并不代表西方的古代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更不能证明中国文化是劣等的文化。至于宣称中国文化不崇尚科学才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了。

理由很简单,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是没有一个国家看得起科学的。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科学家与骗子是划等号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其在18世纪产生了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格列佛游记》。该书分为小人国、大人国、空岛国(又译“飞岛国”)和智马国(又译“慧骃国”)4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第3部分“空岛国”就是集中批判以牛顿为代表的那些英国皇家科学院科学家的。这里随便摘录几段:

【我再来介绍一位著名的、他们称之为“万能的学者”的人物,然后再来谈沉思空想的学者。这位“万能的学者”告诉我们,三十年来他一直在研究怎么样才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他有两大间屋子,里边放的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五十个人在那里工作。有些在从空气中提取硝酸钠,同时滤掉其中的液体分子,以此来将空气凝结成干燥而可触摸的物质。有些在研究把大理石软化做枕头和毛毡。还有些人在把一匹活马的马蹄弄僵,这样马奔跑起来就不会跌折了。这位学者自己此时正忙着两个伟大的计划,第一个是用谷壳来播种,他坚持说谷壳才有真正的胚胎作用;他还做了几项实验来证明他的主张,不过我脑子笨,搞不懂。……另一项计划则是,无论什么词汇,一概废除。他们坚决主张,不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简练的角度考虑,这一计划都大有好处,因为大家都清楚,我们每说一个词,或多或少会对肺部有所侵蚀,这样也就缩短了我们的寿命。因此他们就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既然词只是事物的名称,那么,大家在谈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把表示那具体事情所需的东西带在身边,不是来得更方便吗?本来这一发明肯定早就实现了,百姓们会感到很舒服,对他们的健康也大有好处。可是妇女们联合了俗人和文盲,要求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能有用嘴说话的自由,否则他们就要起来造反。这样的俗人常常就是科学势不两立的敌人。】

《格列佛游记》写于1726年,相当于中国的雍正皇帝时期。作者斯威夫特被高尔基称之为“世界文学创造者之一”,是英国启蒙时代的大作家、大政论家。他的态度应该说比较典型的代表了牛顿时代英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自然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反感和鄙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科学家持反感和鄙视态度的英国名流远非斯威夫特一人,而是长期以来英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早在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便在一系列剧本当中尖锐的批判了当时一大批“天文学家”用占星术招摇撞骗的做法。此后16到18世纪,批判科学家一直是英国文坛盛行的主题。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不重视科学的文化,那么《格列佛游记》为代表的英国文化岂不成了一种反科学的文化了吗?那么又应该怎么解释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近代科学家产生于英国呢?

答案很简单,在工业革命以前,所谓“科学”只不过是贵族的玩物与神学的婢女,并不像今天的一些人看起来那么高大上。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占卜术和炼丹术,像祖冲之进行的一系列数学和天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其实是占卜;在西方则主要表现为占星术和炼金术,像牛顿的本职工作其实就是一个炼金术师。这种“科学”其实对于社会的现实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可言,而且绝大多数内容在今天的眼光看来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像当时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两个重要项目就是永动机和万能药:

【在这样的时代,科学家们并没有将科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生产实践。虽然十七世纪产生了伽利略、哈维、波义尔、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们并非无神论者,也无意推翻基督教神学的传统教谕,其科学实践也不广泛……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曾试验过永动机和万能药,结果当然一事无成。
科学与文学之争:《格列佛游记》背后的玄机_凤凰文化
http://culture.ifeng.com/a/20181128/60176341_0.shtml

正因为这种情况,和今天很多理工科学生看不起文科生相反,当时文化人看不起科学家,把科学视为“奇技淫巧”是一种近乎理所当然的现象。并非像那个教授说的那样康熙皇帝没有在全国教育中推广科学知识是一种病态,当时包括所谓“最先进的”英国在内,没有一个国家在基础教育当中教授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当中都是以古典语言和宗教哲学作为主体内容的。

这当然并不是说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是说科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对生产实践的作用。在前工业革命时代脱离生产实践的“科学”和今天我们认识的科学并不是一回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然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虽然哈格里夫斯和瓦特等人都不懂得什么叫“科学”,但是这些文盲半文盲的普通工人所实现的技术革新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的巨大潜力。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科学与技术逐渐融合,并走入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从而摆脱了贵族的玩物与神学的婢女的身份,最终实现了理论化与系统化。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欧洲的基础教育才开始由古典语言和宗教哲学转向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科学家由受歧视变为受尊敬。

从上面这些事实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精英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创造历史的是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书写历史的却是历史学家为代表的少数精英群体。经过他们的再书写之后,历史已经和历史的本来面目产生了遥远的距离。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这个开启了工业化时代的“漫长的19世纪”在西方并不是被称之为“科学的世纪”或者“工业的世纪”,而是被称之为“历史学的世纪”和“考古学的世纪”。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整个西方的历史框架都是19世纪建立起来的,于18世纪以前根本不同。

比如说,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西方人大都认为东方特别是中国要比西方先进得多。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也非常推崇中国。另外,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荷马史诗》等等所谓希腊的典籍,都是不靠谱的民间传说。还有“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是骗子,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观念也是西方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支柱。

但是到了19世纪,西方对于这些之前普遍认同的历史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书写。一方面,其大肆进行所谓“考古发掘”,把出土的文物联系神话传说胡扯一通,从而建立起了辉煌无比的希腊文明。另一方面,其不断的贬低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将其说成是一贯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的劣等民族。此外,19世纪的人还把过去几百年一直被看成大骗子的伽利略和牛顿等人通通捧出来,不仅将他们视为西方文明的骄傲,并且宣称他们继承了希腊开启的科学传统,表示只有西方的科学精神才能建立起现代的工业文明……

就这样,一个“一贯领先,始终崇尚科学”的西方文明与西方文化便被19世纪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创造了出来。遗憾的是,由于《格列佛游记》和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流传的太广,他们也没有办法完全销毁。因此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些19世纪以前的著作,便可以发现另一个愚昧落后与崇拜中国的西方。

应该说,这些19世纪西方人制造出来的所谓“历史”的确长期影响了中国,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看到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要比中国先进,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了文化的自卑。但是随着我们今天经济的逐渐发展,也到了该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抛弃这些19世纪西方伪造出来的历史观念,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04-08/559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4-09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