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习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

87e90f81ly4g0ysc72gtxj20hs0a0aa4.jpg

中国人喜欢红色,对于红色的偏爱,更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古人认为“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数千年来,红色在中国人特定的审美意义下,代表着喜庆、吉祥、热烈、尊贵,它反映了中国人热情、赤诚、向上的民族性格和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

文化具有相融性。中国人尚红和红色文化交融,奠定了红色中国的底色,激活且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图腾,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纵览中国近代史,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用一腔热血染红了我们的党旗、国旗和军旗,为传统红色增添了别样的涵义——忠勇和革命。

革命就需要血与火,而血与火的共性就是红色。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这是烈士林基路牺牲前所作的诗句。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员在新疆迪化第二监狱被秘密杀害。

一个字,一滴血。烈士遗留下的每一句诗都是用鲜血写出来的,他们视死如归,只因为他们相信今日所流之热血,必定会成为明日中国的底色,就如李大钊生前所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红的世界。”

红色是热血凝就,也是烈士们对未来的期盼。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江西帅开甲烈士临刑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记取章江门外血,他年化作杜鹃红。”

有了红色的期盼,有了红色的引领,人们不再畏惧,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征服,凭着吾以吾血荐轩辕的血性胆气,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

当我们站在烈士们鲜血浇灌的神圣土地上,不妨再来回顾一下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里的几句话,“中国共产党员和许多革命者,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他们背井离乡,东奔西走,不计名利,不图享受,唯一想到的是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祸福。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牺牲,艰苦奋斗,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跟上来,革命失败了,马上重整旗鼓,继续奋斗。”

俗话说,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其高,没有溪流,海洋不能言其深。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抵御外辱和解放事业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它何以成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烈士用他们的热血染红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浇灌了神圣的祖国大地,我们才能看到今日之中国万花盛开。

所以今日我们重新审视定义“红色“,它已经超出了色彩的范畴。它蕴含着的是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它铸就了共和国压不弯的脊梁,它映染了共和国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性格。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而我独爱你那一种,你那一种便是那如阳如火的炎红。

3月4日,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期盼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是的,身处不同时代,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先烈们纵马山河,为我们打下一片赤热疆土,为我们构建盛世繁华,而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岂能辜负先烈遗志。

时至今日,每一代共和国军人都不曾辜负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没有理由让钢刀在我们手上卷刃,更没理由让红旗在我们这一代军人手里褪色。我们理应擦亮红色底色,激荡起“守土有责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激荡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情,戮力奋斗,强军兴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为了开辟胜利通途而舍生取义的英雄,尽管他们已然化作巍峨的山脉,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有了这红色血脉的滋养,今天人民军队的行列里,又走来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边防连连长杜宏,维和战士申亮亮、李磊、杨树朋,抗洪勇士刘景泰……看吧,这一代军人的内心里依然涤荡着炽烈的赤红,让我们再点一次名,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03-11/5548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3-12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