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把毛泽东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

把毛泽东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

  丁卫星丁雁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始人柯仲平(左)与马健翎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始人柯仲平(左)与马健翎

今年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下称“民众剧团”)成立80周年,80年来民众剧团为继承革命戏曲传统和不断传承、研究、创新、发展传统戏曲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众剧团的建立

1938年4月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晚会上,在观看秦腔《五典坡》《升官图》等戏时,向工会负责人齐华说:你看老百姓来得这么多,老年人又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拥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如果加进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齐华指着身后的柯仲平说:文协的柯老在这里,他是专搞文化工作的。在谈到秦腔改革的时候毛泽东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柯仲平明确回答:“应该,应该。”毛泽东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

晚会一结束,性急的柯仲平就开始找人商量如何落实毛泽东的指示,他想要组建一个以秦腔、眉户为主要艺术形式,反映红军将士和劳苦大众生活的艺术团体。很快,在延安师范学校的“乡土剧团”和延安市“群众业余剧团”的基础上,组成了由柯仲平任团长,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隶属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38年7月初剧团正式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的第一个革命戏曲团体,制订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简章》,详细规定了剧团的名称、组织机构及办团宗旨等内容。

刚开始时,剧团经济非常困难,毛泽东得知情况,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给了剧团。贺龙从晋西北回来,给了20元法币,又把从日军缴获的战利品,如钢盔、皮鞋、军刀、军大衣等,托人从前线捎回,作为剧团的道具。周恩来、博古从重庆回来时,每人给剧团50元法币。后来,张鼎皿、陈云也都给剧团送来了许多战利品作道具。中央领导的支持和关怀给了民众剧团极大的鼓舞。

用行动阐释文艺为大众

民众剧团在很短的时间里,赶排出了一批具有现代秦腔特色的短戏如《好男儿》《查条路》《回关东》等。这也许是最早用秦腔艺术讴歌人民战斗、生活的剧目了,也是自毛泽东指示后出产的第一批现代秦腔戏作品。民众剧团演出的舞台两边贴着对联,上联: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是:团结抗战。他们既是这样唱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柯仲平、马健翎带领下,民众剧团长期坚持下乡,深入基层了解生活,热情为老百姓和八路军指战员演出,把毛泽东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1939年春天至1940年春天,民众剧团从延安出发深入到陕北边远山镇,经过延川、瓦窑堡、子长、安定、延长、定边、盐池、安塞、保安(志丹)近10个县镇,行程2500余里,进行巡回演出,创造了以传统戏曲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形式。这次巡回演出在军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和鼓励。毛泽东曾对朱德说:民众剧团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理论,这很好。《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将此行誉为“小长征”。

民众剧团以顽强的精神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把戏送到基层去”。《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民众剧团下乡八年》的文章称,抗战期间,“下乡最多的是民众剧团,平均每8天有3天在乡间,共走了全边区31个县、市中的23个县,190余市镇、村庄,演出1475场戏,平均两天演一场,观众达260万人次以上。创作剧本45个,改编15个……”

《保卫和平》《血泪仇》《穷人恨》等几部大型剧目的上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教育新兵(俘虏)的“活教材”,看戏被部队称为“上大课”。新兵看完戏后,纷纷表决心、提保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

民众剧团演绎“中国魂”

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民众剧团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对秦腔及其他传统戏曲的改造,使其成为崭新的民族戏曲艺术,也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为新政治服务,这个在当时就是抗战的大众新文化。柯仲平在《新华日报》“新生”专栏第一期上发表《谈〈中国气派〉》一文:“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气派。这是由那民族的特殊经济、地理、人种、文化传统造成的。最浓厚的中国气派,正被保留、发展在中国多数的老百姓中。带特殊性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帮助世界文化的发展。”民众剧团也是在向着创造抗战的民族大众文艺这个方向努力探索前行。

1938年,马健翎创作了反映我党统战政策、团结爱国知识分子的方言话剧《国魂》,毛泽东看了戏很高兴。在接见马健翎时说:你这戏写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随即马健翎就把它改成秦腔。秦腔《国魂》演出时毛泽东再次观看,并给柯仲平写了一封信,请你转告马健翎同志,应当把这个戏的名字由《国魂》改为《中国魂》。这虽是一字之改,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更加突出了该剧的主题思想。后来,这个戏就以《中国魂》为名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流转演出,反响强烈。

毛泽东经常看民众剧团的演出。1946年10月,中共中央为欢迎王震和三五九旅从中原解放区回到延安举行晚会,周恩来特意指定要民众剧团演出《保卫和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陪同王震和三五九旅指战员再次看了演出。毛泽东看戏时一边鼓掌,一边称赞,好!好!第二天,毛泽东让中宣部给民众剧团写表扬信,由柯仲平向剧团宣读。

永远走在文艺为大众的路上

在1942年5月16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第二次会议上,针对那时一些文艺作品大、洋、古,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老百姓不喜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柯仲平报告了民众剧团在农村演出《小放牛》等剧目受欢迎的情况,他说:不要瞧不起《小放牛》,我们就是演《小放牛》,群众很喜欢,剧团离村的时候,群众恋恋不舍地把我们送得很远,老百姓慰劳的鸡蛋、花生、水果、红枣,我们都吃不完,装满了衣袋、行囊和马褡。经常是一个地方还未演完,另一个地方就派人赶着毛驴,拿着政府的介绍信来接了。如果找不着剧团,向群众打问,告诉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花生壳、果皮、红枣核多的路走,就可以找到民众剧团……他的发言引起大家的欢笑,毛泽东也很高兴,但他说:如果老是《小放牛》,以后就没有鸡蛋吃了。柯仲平领导民众剧团的艺术实践,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

1943年秋,毛泽东接见了已经到文协工作的柯仲平、民众剧团的马健翎和抗战剧团的杨醉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毛主席会见三贤”。毛泽东高兴地说: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好像两个很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要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新国家中,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什么是新文化?作为观念形式上反映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经济力量,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具体一点说,民众剧团和抗战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就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1985年1月5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的“纪念著名诗人柯仲平逝世2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说:1939年,我在关中地区工作。一次,柯仲平同志带领民众剧团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阳坡头。尽管前线炮声隆隆,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他还是坚持要去慰问演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诗人对工作、对人民像一团烈火一样的热情。这种热情,任何时候都会温暖人们的心……

民众剧团从成立到发展,一直在党中央毛泽东亲切关怀领导下,自民众剧团用民族戏曲之“旧瓶”装入现实生活“新酒”之后就彻底地发生了变革,始终坚持党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针,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众剧团对现代戏剧的拓荒功不可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8-10-31/532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11-01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