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

  毛泽东一生所做诗词甚多,他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间,也是不辍吟哦或默诵,于日里万机之余,常沉浸在诗词艺术的氛围中。我们从其诗词作品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存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就用途而言,他多用楷书和行书题字题词,用草书抒发情感、调养身心。就学书的过程而言,毛泽东是由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他早年的楷书,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较大,追求阳刚之气。行书方笔多折,放纵舒展,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大致在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草书的探索,其书作中帖学的意味逐渐增加,明显的标志是书风由生拙雄强向流畅写意发展。

毛泽东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忙于国事的同时,对书法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他的书房放有各种法帖,去苏联访问或在国内各地视察时,他都不忘随身携带。相对于战争年代,习书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毛泽东的心境以及对书法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更为从容的他,在书法领域开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他是领袖,从实用方面来说,行书的题词比以往多。不过,他最用心的还是草书。

毛泽东

  毛泽东

  由楷书、行书移情到草书,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在当时的发展趋势,也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了更突出笔墨之意,他用笔由小狼毫改换为长锋羊毫;为了探索草书的奥妙,他披阅古今各种草书字帖,吩咐秘书将自藏的从王羲之到于右任历代草书大家字帖找出来学习,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阅各种草书作品。1959年,毛泽东闲暇时用草书写自作诗词、鲁迅诗歌和古诗词,一写再写,留下了大量的草书墨迹。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毛泽东草书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他的草书作品,笔意奔放、气势畅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自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为其代表作。

  由楷书、行书到草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侧重,大致反映了毛泽东碑帖结合,由重碑到重帖的变化轨迹。然而毛泽东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草书方面。他的狂草,独创一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

  草书在诸种书体中,最富表现力也最难掌握。除了草法难掌握外,更难的是通篇布局。毛泽东草书的可贵之处是对通篇气势的驾驭能力。他的狂草最鲜明的特色是通篇气象恢弘、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虎视鹰扬。特别是其书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批狂草之作,线条活力充沛,墨气淋漓中掺进渴笔,如闻紧锣密鼓又骤然歇声的变化,呈现出“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境界。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用兵如神,善于运筹帷幄,驾驭全局。字如其人,在书法上他也显示出谋篇布局的高妙。书法与兵法有相通之处,前人论书,多与论兵并提。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书法,尤其是狂草,对毛泽东而言,虽然是调养身心抒发情感的手段,但是在其笔下却显示出“兵无常阵,字无定形”的谋篇布局特征。他等笔阵于军阵,泳墨海如沧海,随势布形,其草书大小错落,线条急速运动,形体灵活多变,对通篇布局的宏观驾驭,着眼于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自由烂漫而毫不顾忌胶柱鼓瑟之成规,是一般书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就结体而言,毛泽东是造“险”破“险”的高手。正如他的诗所言“无限风光在险峰”,他的笔探的是险处的瑰奇,追求的是动态的美。欹斜取势是其结体的一个特点,其字形多左放右敛,取欹斜之势。欹斜产生不稳之感,造成险势,再用某些笔画去救,使之保持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造险破险的过程,正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提按、轻重、缓急等变化来完成的。可贵的是毛泽东有全局的控制能力,使其笔下狂澜四起,惊心动魄,而又不失法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墨迹,一般篇幅不大,多是俯案而书。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写大字。其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精气弥满,尽显排山倒海之势。他擅长露锋用笔,锋芒毕现,率真自如。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毛泽东草书用笔上找出一些不足,但是他那出人意表的章法之奇、整体上的气势之盛却是前无古人的。

  从当代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是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毛泽东书法的成熟和书法探索的高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的,这就为新中国书法的开篇增添了光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坛,当众多书家着眼于书法的普及和实用时,毛泽东则率先探讨艺术性最强的狂草,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在极难掌握的书体上独创一格,的确令人敬佩。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以终生爱好和不懈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书法艺术宝藏,他对前人书法的广泛吸收和创造性发挥,他的诗书合一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创作实践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冠绝一时,而他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讲起来也是脍炙人口。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一生爱书法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来到江西永都县,贺子珍和父亲知他喜欢书法,习惯用毛笔起草文件和书写文稿,就经常给他购买笔墨砚纸准备着。毛泽东喜欢用毛笔和铅笔。在江西和福建做调查和记录时他大多用铅笔,而起草文案、书写材料时则一律用毛笔。毛泽东对毛笔及墨、砚、纸“文房四宝”特别爱护珍惜。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贺子珍经常和毛泽东一起切磋书法艺术,毛泽东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毛泽东主张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能适用,雅俗共赏,才能引人入胜。

  兼学并蓄 广采博取

  毛泽东学习书法过程中,研究学习的范围很广。红军长征时期他在遵义县北的娄山关,见一刻石碑上刻的“娄山关”三字不仅写得苍劲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称佳作。毛泽东在这块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叹再三,他反复揣摩,不断用手比划运笔,嘴里说着:“可惜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他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做什么呢?”同志们答不上来。毛泽东解释说道:“关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的确,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和“文房四宝”须臾分开,他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大家。

  晚年爱用草书写诗词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达数百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

  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看毛泽东手迹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的书法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小知识:毛体书法

  一种是毛泽东书体的简称。一种是对学习、临写的与毛泽东书法的基本风格相一致的书法作品的称谓。所谓基本风格即形的方面和神的方面。形即点、划、结构、行笔顺序、体势、用墨、章法、题款等;神即气势、韵味、人品、精神、风采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好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6-05-28/3804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峰 更新时间:2016-05-28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