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公知让我去中国的农村“找黑暗”,我去了发现它正在超越西方

  导语:有公知总让我去中国的农村看看,说那里还很落后,远远比不上国外的靓丽,说去了农村我就“吹不了牛”了。然后,我就真的去农村看了看,感觉说话更有劲了,腰挺得更直了。今天,我是来告诉这些人,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那些变化。这次出行,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农村——以前谈中国新农村,那真是谦虚了。


  内容来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原创,作者刘斯郎。
1:落后的烙印
  中国的农村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是很落后的。我是农村的娃,自小有记忆起,闽江河谷里的故乡,就是又脏又穷的模样,村里是四处飘散着塑料垃圾的,狗和鸡鸭的粪便总能时不时出现在路边,稍不留神就能踩上一脚,然后伙伴们便会在一旁嬉笑:嘿,你走了狗屎运。
  村里唯一一条硬化的路是国道,它细窄得像是山路,布满了坑洼,天晴的时候车一驶过,便是漫天黄沙。为了防止漫天黄沙的侵害,村里人还想了个奇招:多吃猪血,治沙。管不管用我不知道,村口“信息情报站”的大妈们都是这么说的。



  那时候村里还多是土石路,去祖母的家,有好几公里的路都是黄土混着石头,那种石头有大有小,不少是带着尖锐的棱角的,大车往上走,很容易扎胎,底盘不高的私家车,偶尔还能被石块卡住。人走在上面,也硌脚,很是难受。
  晴天里最怕有风,一阵疾风吹过,那眉眼里便都是沙了。最扰人的是下雨天,满路都是浆了的泥水,尤其是天寒的时候,走在那阴潮的路上,又冷又粘,难受得很。




  记得有一年父母把我寄养在祖母家,还只有七八岁的我要自己走上几公里的土石路去村里的小学。那年的冬天是极冷的,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夹雪,树头挂着泛白的雪花,地上淌着冰冷的雨水。那将冻未冻的雨水里,混杂着偶尔可见的小冰渣,再混入些路基里的黏土,让人寸步难行。偶尔还刮几阵大风,把本就修补过的破伞掀了个稀烂,然后不知何处跑来的几只恶犬,朝着陷在泥路里的我围了上来。
  我一惊,一面捡着地上的石头胡乱地砸,一边在泥泞的土石路上飞跑,还一边跑一边哭,全然不顾冷不冷了。跑到祖母家,伞也丢了,脸也花了,哭声响透了半个山谷。我厌极了那破落的周遭。
  同样印象深刻的,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来自巴西的洋人来到我们村里。那洋人手里揣着一台“可以把照片传回美洲的相机”,神得很。他身边带着一个中文翻译,那个中文翻译带着那老外在村委的大堂里展示着西方的各种“洋先进”,村里人对他们手上的那台相机赞叹不已,也对他相机里的国外农村生活,羡慕得频频称赞:屋里家电整整齐齐,外面环境干净整洁,咱们中国人,要过上那样的生活就好了。




上图:欧洲某滑雪场附近的别墅群,郎君现场实拍。
  后来,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去了国外,发了财的在美国住上了郊野别墅,开上了好车,回村探亲的时候村,请了个戏班子在村电影院里唱了一周,村里人也高兴,敲锣打鼓地“热烈欢迎”。我爸那几个村官,还把那发了财的“洋海归”叫到了村委聊了大理想,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这国外好啊,美国特别好,我就住美国农村,那个干净的样是我们这没办法比的,人家那设施啊医生啊,很完善的,最牛X的国家嘛。
  吹完几天牛,走的时候,这几个满嘴“美国好”的老乡,又带走了几个年轻力壮的青年,说是去美国过上流的生活去了,但后来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消息。
  后来,长大后的我也去了远方的“先进国度”,临走时对故乡的印象也并无太大的改观:不过是多了些硬化的路面,卫生环境还是堪忧的,臭水沟子的恶臭让人厌恶,沿街的尘土和散乱的垃圾让人生不出热爱的心绪,满目风景都给人一种压抑的既视感。




2:迅猛的变化
  在国外那几年,我与故乡之间,是近乎隔绝的,打开国外的卫星地图查看,也只是多年前的老画面。关于故乡的一切信息,都只能通过家人通话的聊天内容,略知一二。印象里,那几年总能听到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消息,有关于环境整治的,有关于网络建设的,有关于道路修筑的,还有关于扫黑除恶的……
  但口头上的描述,很难让远在异国的我切实地感受到故乡的变化。我所接收到的信息,多数是西方媒体镜头下“糟乱的中国农村”。有时候,我的那些外国朋友,还会和我一起看关于中国农村的新闻:环境污染严重,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人权问题突出。经西方媒体一报道,我都有点觉得自己“身世可怜”了。




  但我心里还是清醒的:在当时中国的农村的确比不上欧美的先进,但也不至于被描绘成人间炼狱。
  所以,我总是和那些洋朋友说:没有那么糟糕,中国的农村正在变得越来越好。那时候,我脑海里的中国农村是“大多不富裕、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在我身边的洋朋友眼里,中国的农村是“极度贫困、环境肮脏、极度破败”的。
  说实话,如果把我印象里的故乡和我亲眼所见的发达国家农村来比,得出的结论应该也是如上的。
  但一切,都不是固化的。几年时间,我在的远方一成不变,但我思念的故乡,却已地覆天翻。
  几年后回到故乡,是我堂兄来接的我。我是从上海入境后坐高铁在家门口的车站下的车,记得当年走的时候,告别祖母后,自己是坐一个多小时大巴到市里,再转高铁去到的上海,不想这般快,高铁就通到了县里,配套的公交、公路设施也一应俱全。听说周边几个县市,是县县通高铁。我当时还感慨:咱家门口这小高铁站,比得上欧洲的区域枢纽了。




上图:中国某县级高铁站。

  我清楚得记得当初归来的震撼感:江上又架起了新的大桥,国道和村道都拓宽了近一倍,高速公路几乎实现了“镇镇通”,糟乱的村子,被改了统一的粉墙黛瓦色调,路上干净得寻不见垃圾,沟渠的水清得让我怀疑“这不是我的故乡”。



  更让我惊讶的是,日常开放的健身馆、小桥流水的公园、休闲农庄也全都建了起来,通往县城的道和村里的路,全铺上了柏油,县里更是直接修了一条六车道的快速路,直通各个乡镇和村庄,沿路不少村民的房子都修成了小别墅——那哪里是个村子,简直就是西方富豪区的度假疗养中心。这样好的地方,在我熟悉的西方,那必得是富人才配拥有的。
  “不止我们村,往上几个村,往下几个村,都是一样的情况,对岸的那个村是最好的,他们是福州百强示范村,他们村是搞电子产品和船舶的,我们村是加工果汁的,人家比我们这头富多了”,这是父亲和我说的原话。



上图:福建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村民自建农村别墅。

  那年,我跑了周边的很多村镇,除了惊叹,就是疑惑:这些年,这里的农村都发生了什么?在我当初年少的意识里,我从未想过自己的故乡,会变成这般“梦中的模样”——往海边走,那是成片的农村别墅,往山里去,那是炊烟渺渺、通了5G和柏油路的僻静故土。这些地方都不是什么富人区,住着的都是我熟悉的乡里乡亲。



3:地覆与天翻
  当然,我也知道自己的故乡处在福建发达的板块,所以那里的变化不具备普遍性。我和工作室的伙计表达了“想去真正的山里头看看新农村的惊天变化”的想法。伙计一寻思,就和我说:去下党,那可是福建曾经最落后的地方之一。
  于是,我们驱车数百公里,去了大山里的下党。
  很多人可能不解:福建哪有什么大山呢?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福建其实是个“山国”,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河谷和沿海的少数平原外,全是绵连不绝的山,且川流繁多。一些藏在大山里的村子,在过去近乎与世隔绝,所以也穷得叮当响。下党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偏远山村”,暗自守在闽浙交界的大山深处。

  去到下党村之前,伙计一直提醒我那地方极其偏远,还屡屡强调自己多年前去的时候感慨的“山路奇险”。去的时候,我们走高速先到的当地的县城。由于是夜行,在车过沿海线往下党方向的山区里去之后,四周便是全然的漆黑,很长一段时间看不见一丁点光。
  在车上,我与伙计说:这路黑得可怕,比青藏高原上无人区的夜路都黑,不仅没有人家的灯火,就连天上的一丁点星光也被周遭的山挡了去。好在这山里的高速公路修得直,是下了血本的用桥梁和隧道贯接起来的。我们最终在夜里安全抵达了寿宁县城。


  在县城做了简单休整后,次日天明,我便和伙计出发去下党。考虑到山路难行,我们预留了大把的时间。伙计出行的时候,还不断重复着说:今天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大山里的路,那路都是临着悬崖的,就像我们以前走横断山一样(此前我们曾开车进过横断山区)。

  我听着,表现出了很期许的样子,还脑补着“高崖鸟鸣涧,山路十八弯”的壮丽景色。

  可车开了半天,好像一直没见到啥“天险”的路段,而且路也怪好走的,不仅直,路边还种满了花花草草,那交通状况好得,不像是山路了。后知后觉的伙计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走后的这几年,这里的“大山深处”,早已变了模样,路边散落的村子被翻修了一遍,兜转难走的山路被“掰”直了。



上图:沿途看到的山里普通的村子。


上图:施工人员正在清理山路边上的滚石。

上图:通往大山里的路,用桥梁“掰直了”。
  我这一路上是非常感慨的,抬头是崖壁上的通讯塔和高压电塔,低头是平整干净的崖谷山路,两侧是修得干干净净的山区新农村,那画面惊得我没忍住脱口而出:这样的地方也有人管哦?(在福建,这种地方已经是极度偏远的了,通常不会有人提起)
  沿途山区的农村画风已经让我非常惊讶了,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们的目的地:下党村。



  路过一个古廊桥,便进到了村里。村里修了一条干干净净的柏油路,路的左侧是公园和茶园,茶园往前便是村民的聚居区,村子前面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中群鱼共舞。仰头是天朗气清,侧目是鸟语青山,低头是清风点水,满眼尽是“和美人间”。

  更令人惊喜的是,村里的山坡上架着5G信号塔,不远处还设了一个网络直播间,新时代的“中国技术”,让这里与外头的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了。



上图:村里已经用上了世界顶尖的5G技术。

上图:大山里的“数字乡村”智能屏。

上图:村里的垃圾车和垃圾分类回收点。



  “以后啊,咱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这么美的”,伙计得意洋洋地对着我说。我听着伙计在那说,心中便也想起了自己那山清水秀、四通八达的故乡,默默地应了伙计一句:不用等以后了,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我和伙计一面临着村里的步行道走,一面感慨着自己这些年来看到到的农村变化。我一面走着一面和伙计说:这样祥和、美丽、治安良好、设施齐全、与时俱进的农村,在中国以外恐怕很难找到。在西方那些整天吹嘘好山好水的发达国家,除了富人区,底层平民哪里享受得到我们这样好的生活环境。至少过去这几年,我没见过。中国的农村,真的不差。
  写在最后:
  “下到中国农村看看吧,那里还落后得很”,这句话,是我过去常听到的。过去这几年,我经常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讲述中国的复苏与西方的日渐衰弱,但每每谈起这样的话题,就总有人劝我下乡看看。他们似乎在极力佐证一件事:中国的农村,还是极度脏乱差的模样,他们想用中国农村的落后来否定中国人走的特色道路。
  我的做法通常很简单:去就去,到现场去看看,事实胜于雄辩。去年我和伙计去了横断山区、湘西山区、藏南谷底、藏北高原、青海戈壁、黄土高坡、华北平原上的农村,今年我和伙计去了黑龙江、广西、贵州、四川、江苏、浙江、江西的农村,我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山地,从高原到湖海,我们的切身感受是:在中国都市崛起的同时,中国的农村也在迅速赶超那些所谓的“先进国家”,我们不能再用“落后”的字眼来看待广大的中国农村了。
上图:江西抚州新农村一景,图源:郎言志。
上图:湘西的高铁、高速与边上的新农村。图片引用自人民网、怀邵衡铁路公司。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村全然先进了,硬件的补足并不代表全无问题,软件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关于教育、关于医疗、关于精神文化等等。而且地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苏浙闽等沿海地区的农村有家家户户住别墅的,陕甘宁等西部省份的大山里还有刚刚脱贫买不上好家电的村民……地域的差异是显著存在的。但就目前来看,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不是吗?
  我是那个小时候走在故乡的泥水路上冻哭了的孩子,也是那个长大后望着焕发生机的故乡而感慨万千的福建后生仔。我很庆幸,我见证了这一切。(作者:刘斯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1-12-10/7274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1-12-10 关键字:三农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