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诗词蕴蓄劲健的抗疫能量——重读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诗词蕴蓄劲健的抗疫能量

——重读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刘金祥

webwxgetmsgimg.jpg

“诗歌言志,翰墨寄情。”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都关注时代、关切人民,传递着英雄主义气概,发挥着培根铸魂、浸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形质俱臻的毛泽东诗词,不仅彰显出一代伟人高迈的人格风采和阔大的精神胸襟,还蕴蓄着纵横万里、摧枯拉朽的思想伟力。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遥望南天、心潮澎湃,纵笔写下磅礴凌厉、气贯长虹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全诗虽分两首实乃一体,前一首重在鞭挞旧时代,后一首旨在褒扬新社会,两首诗反衬对比,意象鲜明,意蕴深厚,力透纸背。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现在的鹰潭市。这里一度是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的重灾区,据《余江县血防志》记载,仅新中国成立前30年间该县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的近3万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对余江凄惨景状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预防救治,1953年国家派出近千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县,先后治愈千余名患者。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农业发展纲要40条》。余江县人民响应毛泽东号召,提出“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通过兴修水利、填平沟壑,誓与瘟神殊死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疫区人民的奋勇拼搏,仅用两年多时间就驱除了可怕的瘟疫,毛泽东闻之不由得欣喜激动,于是经典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便横空出世。

第一首诗描写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肆虐,江西农村凄凉萧条的景象和人民群众所处的悲惨境遇。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华佗”本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诗中代指旧社会的医生,意指连华佗那样的历史名医都拿血吸虫没有办法,可见血吸虫病多么恐怖与可怕!“薜荔”是一种生长在墙壁上的野生藤本植物,用在诗中比喻村庄被薜荔等杂草覆盖,显现出一片荒芜败落的惨象。“遗矢”即遗屎,指血吸虫病后期患者腹泻的症状,化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之语。有评论家认为,颈联两句是毛泽东对时间过得飞快的一种想象,恢宏而形象地表达了悠悠岁月的迅即流逝。但在笔者看来,这两句是在写实:时间转瞬即逝,处于疫情中的穷苦百姓却拿血吸虫病没有任何办法。这就如同牛郎一样,饱受翘首以待而不得的心灵折磨。虽然时光不断流逝,但瘟疫依旧、病魔依旧。疫情中的百姓和备受折磨的牛郎,心境是完全相同的:一个是病而难治,一个是思而不得!

第二首诗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振奋精神、磨砺意志,征服自然、战胜瘟神,使包括余江县在内的江南疫区出现繁荣兴旺的昌盛景象。“春风杨柳万千条”既是状绘兴旺昌隆的实景,又是对氤氲勃勃生机的新时代的咏赞。“神州”原本是指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划概念,但在诗中借指广大人民群众。“舜尧”本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圣人贤君,在诗中代指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首联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画出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六亿人民精神状貌的礼赞和讴歌。“红雨”是指落花缤纷的景象,语出唐朝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但李诗表达的是暮春伤感,毛泽东在诗中展现的却是新中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思想风貌和精神状态。“青山着意化为桥”表现的是劳动人民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颔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妩媚动人与作者内心喜悦之情有机地融合起来。颈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开拓了诗境,描绘出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恢宏壮阔场面,用浪漫的夸张笔法体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代内涵。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是对两首诗的提炼与总括,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病、驱逐瘟神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这两首诗既独立成章又有机联系:前首写旧社会之悲,后首写新中国之喜。更重要的是,前后两首一一照应,每一联都形成鲜明对比:首联,华佗名医无奈小虫,劳动人民却有办法;颔联,依然是青山绿水,却换了新颜——踏平坎坷成坦途,壮志豪情荡江河;颈联,只能坐以待毙的苦难百姓变成了重新安排河山的智慧人民;尾联,“牛郎欲问瘟神事”的无奈和“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豪迈,判若云泥,褒贬自明!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七律二首·送瘟神》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高度融合。重读诗作,对当下我们团结一心、积极乐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极大的激励、鼓舞等现实意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0-07-13/6393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7-14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