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军事

打印

揭开蒙古军队神秘面纱:拥有全世界最“袖珍”的海军

揭开蒙古军队神秘面纱:拥有全世界最“袖珍”的海军

  

u=3334568979,2133552482&fm=11&gp=0.jpg

在备受关注的“东方-2018”战略演习参演方名单中,除了中俄两军,还有蒙古国军队。与传统军事强国军队比,蒙军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有限,这也激起人们对它的好奇——

揭开蒙军的神秘面纱

最近,即将在俄罗斯举行的“东方-2018”战略演习备受关注。除了中俄两军,蒙古国军队也将参加这场演习。与美俄等传统军事强国的军队相比,蒙军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十分低调,亮相有限。这不仅使蒙军披上了几分神秘色彩,也激起人们对这支军队的好奇。

积极推进体制变革

冷战期间,蒙古国的防务由苏联驻军承担,蒙军则仅充当苏军旗下的一个战役兵团。那段时间,除军服有别外,蒙军的武器装备、力量编成、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等,几乎都是照搬苏军。

1993年底驻蒙俄军全部撤离,蒙古国迎来“自主国防”时代。1994年,蒙古国明确提出“立足本国、自主防卫”的国防新战略。1995年起,蒙古国每10年发布一版《武装力量建设发展纲要》。在上述方针指导下,蒙军积极改制谋变,现行国防体制已与往昔大不相同。

决策体制方面,蒙军全面向西方国家看齐。蒙古国设立了负责制定和实施国防政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议长和总理任委员,国防部长、司法内务部长、总参谋长、情报总局局长和警察总局局长列席会议。1996年起,蒙古国实行文职国防部长制度,军队总参谋部从国防部中独立出来、单独遂行军令职能。

兵役制度方面,蒙军1992年终止长期实行的义务兵役制,开始实行以义务、合同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征兵年龄固定为18至28岁,服役期压缩为1年。1998年,蒙军又增加了替代、抵偿两种服役制,使合同兵占比逐年提高,合同兵合同期满后有机会晋升为军官。

人才培训方面,蒙军积极完善官兵培训制度,初步建立起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军官培训制度,团以下军官由其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培训,团以上指挥员和外语、计算机等领域人才由国外军事院校委培。

武装力量规模有限

根据规划,蒙军本打算于2015年建成一支“能独立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轻型、高效、职业化军队”,以“完全实现自主防卫”。然而,由于综合国力有限、人口基数低、经济欠发达以及军费拮据等制约因素,蒙军的计划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蒙古国武装力量规模不大,目前总人数约2万人。由于距海洋遥远,其海军也是全世界最“袖珍”的——位于蒙俄边界附近的旅游胜地库苏古尔湖,仅有1艘“苏赫巴托”号老式俄制拖船。

蒙军装备普遍陈旧。陆军枪炮多系上世纪中叶生产的苏制武器;虽然拥有600多辆坦克、数百辆装甲车和千余门各式火炮,但因缺乏保养维修,重武器80%以上处于封存状态。近两年俄罗斯向蒙军陆续移交20辆T-72A主战坦克及数十辆装甲车,这些装备在蒙军中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蒙古国空军的飞机大都已服役超过30年。2011年,蒙军向俄罗斯订购了一批米格-29S战斗机,因资金问题至今没有到货。

面对规模和装备水平有限的无奈现实,蒙军长期依照“机动灵活的自卫作战”方针改编部队。针对边境漫长、地广人稀的现实国情,蒙军提出“划分军区、各自为战”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首都为中心,以部分重要边境省份为重点”的环状防卫配置,由各省、市政府和当地驻军专司本区防务。

一旦发生战争,蒙古国正规军将化整为零、以10人或100人为单位组成小分队与敌周旋,民兵则在敌后开展牵制和袭扰活动。相应地,蒙军不断精简兵力及直属机构,并推动主要作战部队编制小型化。继“师改旅”后,其陆军又取消了摩步旅和炮兵旅,已将主力整编为6个摩步团、1个炮兵团、1个维和摩步营和1个特遣营。

重视国际军事合作

鉴于国情的实际,蒙古国政府认为,其国家安全应借重和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蒙古国选择了务实灵活的国防战略,将对外军事合作抬高到了国家安全支柱的层次。

蒙军极为重视联合军演。近年来,蒙俄先后举行了“达尔罕”“色楞格河”系列军演。这些演习的费用基本由俄方承担。虽然规模不大、投入人员不多,但这些演习的要素较为齐全,坦克、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和步兵反坦克分队等纷纷出现。

蒙美从1996年起开始举行“平衡魔术”年度联合“民防”演习,2003年将其升格为“可汗探索”双边军演;2006年后又扩展为一年一度的多国维和演习。2009年,中蒙举行了“维和使命-2009”联合训练,这是我军首次与外军举行的以维和为主题的联合训练。

蒙军参与海外维和的任务量在全球各国军队中名列前茅。蒙军不仅专门成立了负责维和事务的维和合作局,还于2013年将5月29日“国际维和人员日”定为“蒙古国维和人员日”加以庆祝。目前,蒙军90%以上的现役官兵都曾执行海外维和任务。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既有助于蒙军提升国际地位、获取实战经验,也使其获得了军事援助和官兵薪酬等不少实惠,同时也增进了蒙军与各方的关系。

蒙古国缘何青睐“中立”国防理念

■海 镜

近年来,蒙古国对外宣布,谋求成为“永久中立国”,国防理念也向“中立”靠拢。一些媒体认为,蒙古国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亚洲的瑞士”。为什么蒙古国会做出这样的战略选择?其实,只要分析这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诉求,便不难得出结论。

上世纪苏联解体后,蒙古国摆脱了外界控制。经过数年的外交探索实践,蒙古国在1994年确立了以“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为特征的对外方针并沿用至今。蒙古国将其对外政策称作“多支点”外交,即要用尽可能多的“支撑点”,稳固地架起本国国际地位这口“锅”。

正是在“多支点”对外政策的基调下,蒙古国才会青睐“中立”的国防理念。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蒙古国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第一,本国的安全问题不可能依靠武力来解决;第二,任何域外大国都不可能为了蒙古国的得失拼尽全力,蒙古国加入任何军事组织都是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完全不必充当域外势力的“桥头堡”或“马前卒”去刺激邻国。

目前,蒙古国与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空前正常和良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法有关中立国的各项规定对蒙古国的安全来说,不是约束,而是利好。比如国际法规定,允许中立国以自卫为目的拥有军备,但不得主动发起战争;它国不能对中立国宣战,战时也不得利用中立国领土……

从蒙古国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角度看,“中立”的身份也将带来诸多好处。首先,由于不用过分担心外部军事威胁和担负特定军事集团的作战义务,蒙军规模将基本固定,军队体制的调整路径会更加清晰,良性军事变革有望持续推进。其次,在保持有限常备军数量的同时,蒙古国得以效仿瑞士“全民皆兵”的制度“藏兵于民”,以最小的国防开支维护国家安全。再者,国防开支维持在较低水准,可以让蒙古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获得更多投入,从而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在军事力量运用方面,尽管“中立”原则会对蒙军参与国际军事行动作出一定限制,但蒙军近年来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突破口,积极与其他国家乃至区域性组织发展合作关系。

2015年发布的蒙古国最新版《武装力量建设发展纲要》,用较大篇幅阐述了 “增强军队维和行动能力”问题,内容包括完善维和人员培训机制、建立符合联合国标准的维和培训中心、同外军开展维和培训合作等诸多方面。可以预见,未来蒙军将继续活跃于国际维和领域。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蒙古国的国际地位,锻炼其武装力量,也将帮助蒙军获得更多军事援助。

总体上看,“中立”的国防理念折射出的是蒙古国“顺势布势”外交思想。蒙古国堪称小国放眼世界、在大国夹缝中“讨巧”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个草原民族独特的生存与发展智慧,值得思考和研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s/2018-09-02/522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9-03 关键字:军事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