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清江游: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清江游

  由于突然暴发的疫情,致使世界经济处在了明显地滑坡过程中,我国虽然通过努力,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措施得当、全民积极防疫下,避免了疫情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但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顺势发展,如何面对挑战,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特别是中央领导在今年两会提出一个六亿人口月收入1000元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若细分,还有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

  也就是说,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发达国家的路仍然很长,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现在看,具体着力点则在这六亿人口的1000元上。

  一,准确认识六亿人口月收入1000元的现状。

  在下理解,关于六亿人口月收入仅一千元实际上指的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六亿人口虽不属于贫困人口,但确属很低收入群体。况且它并不是一个小数,数量较大,占到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因此,收入水平偏低反映出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许可以说它是影响到经济发展动力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使我国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在下以为,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对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加深理解。

  一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证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事实反映的是从世界角度来看国家整体发展还是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上,不能被第二大经济体所迷惑而自满,也不能被一些领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而自得,我国离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是处在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阶段。

  此外,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既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不仅是在国家整体上要努力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本质上还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因此,解决好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关系重大,社会主义国家在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需。

  二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反映的不是某个别地区的群体收入水平低,个别领域群体收入水平低,而是指全体人民中不同的一些阶层、不同的一些群体收入水平低;不是只有农民群体收入水平偏低,城市中同样存在收入水平偏低的群体;不是只有不发达地区存在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我国的发达地区也存在着收入水平偏低的群体。同时,收入水平偏低还反映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收入水平偏低必然同时伴随着实际生活水平偏低的问题,也就是六亿人口离过上美好生活距离偏远的问题。

  三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还反映的是国家整体发展中虽相比过去更多地照顾到了弱势群体,加大了照顾收入水平偏低的群体,但现实存在着的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让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仍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较大幅度提高六亿人口收入水平的目标,需要两手抓,一手抓较快提高收入水平偏低群体的收入水平,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重点,另一手要抓降低极富群体快速扩张财富的速度和范围,改变财富大幅流向极富群体的现象,改变财富高度集中到个人手中的现象。

  四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还反映的是今年国家整体上基本解决贫困问题之后,相当数量人口的生活水平偏低的问题就需要提上日程,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攻坚战。也应该像改变贫困人口的攻坚战那样来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更多地集中在农村地区。

  二,准确认识形成偏低收入水平人口的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为什么仍然存在着这么数量庞大的收入水平偏低的人口?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我国的经济发展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两头尖中间粗的态势。收入偏低的极极少,收入偏高的极极少,中间收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这种状态基本属于共同富裕的状态。但现实是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仍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口收入水平偏低,并没有达到经济发展在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改革的红利没有涵盖到所有人口。当然,笼统讲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但具体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具体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多方面,这种不平衡不仅是表现在不同领域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地区发展上。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农村的发展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都成为最终导致出现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情况的原因。其中不仅有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慢的因素,也有发达地区存在相对低收入阶层和人口的因素,还有一些地区虽非贫困地区但发展迟缓没有跟上国家整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的因素。也就是说,多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致使出现较大数量的收入水平偏低的人口。

  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倾向,就是经济发展重心的取向偏于沿海、相对发达的地区和重要城市。客观上这能使条件有利和相对优势的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能较快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体的速度和水平。这种重心偏向带来的不仅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也带来了内陆地区发展稍慢,而边远地区发展缓慢,农村发展缓慢的现象。

  当然,这不完全是国家政策原因所致,也有地理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市场经济选择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开放的力度和速度在市场的引导下不断地向沿海地区和相对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倾斜,向城市倾斜,属于典型的马太效应体现,原本落后的内陆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明显被忽视。这自然表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相对收入水平偏低的人口。

  三是,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产生某种吸纳效应,也是导致内陆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客观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发展加快后不是只有正在不断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表现,其中产生出的吸纳效应并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利于发展缓慢的地区。这种吸纳效应导致落后地区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逆向流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虽使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经济效益提高,发展加快,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陆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导致这些地区发展出现相对越来越落后的现象,也是出现收入水平明显偏低人口的重要原因。

  况且这种吸纳效应不是仅仅影响到内陆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还明显影响到一些原来内地单一产业的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地区,进一步扩大了收入水平偏低人口的范围。

  一般理解,内陆地区和边远地区包括原来的一些工业基地的人口,特别是农业人口走出来到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打工,是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客观上它对落后地区来讲是一种本大利微甚至是赔本的经济现象。

  简单想非常清楚,几百万几千万上亿的边远地区、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到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带去的是什么?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能力。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地创造出巨额的社会财富,但他们所获仅仅是巨额财富的极少部分的工资而已,况且他们无论如何省吃俭用,带回家给家乡做贡献的只占工资中的较少一部分,工资更多地成为当地消费大军的组成部分,对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虽不能说是微不足道,但在这种交换中,谁得到的利益更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说这叫得不偿失,但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所获远比那些打工者所获工资给家乡带来的好处大得多。也就是这种打工没有为整体改变收入水平偏低人口上做出多大的贡献,否则就不存在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

  四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过高,不仅导致经济对外依赖性加大,还导致人才、资金向外流动的过快过多,无暇顾及国内的落后地区,这从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战中能看出。我国很大的一部分经济取向是面向世界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唯一的,大家都以此为荣,但这种现象也有一定的弊端。一般人把这看成是外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可反过来说也是中国制造对外国需要的依赖。这种依赖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大量劳动力只是在为外国的需求打工,其打工所获远不能与外人所获利润相提并论,特别是那些合资企业主要利润都流到国外,按照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不划算的;第二个是国内的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向国外,明显减少了国内那些落后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和资金来源。

  当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这种现象使国内经济产生外流的现象。也正是由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发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特别专注于国际市场,重点瞄向国外而不是瞄向国内,从而没有起到带动国内落后地区发展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一个原因。

  也就是说,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出现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不是一种意外。过去有种说法,代价说。贫富差距拉大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代价,姑且是这样吧。问题是代价付出后是到该解决的时候了。大幅提高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时机已经成熟,大幅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越来越必要,确实可以把它说成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准确提出解决低收入群体存在的措施。

  如果说,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那么解决六亿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课题。

  很多人提出,公有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这思路、大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作为思路、大方向还是需要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撑,最主要的是需要有现实的实现途径。

  如今我国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国情,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且不说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经济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举足轻重,本身的经济结构业已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家原有的公有制体系在经济组织构成中已非当年的全面化和普及化,早就变成在国家经济组织中的精英式存在,骨干式存在,重点式存在,只把握重点、关键领域,只把握重大民生的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公有制已不体现在拥有企业的数量上,加上近一段时间的混改,从国家角度讲公有制还占主体,但从经济组织的角度讲这个主体地位就不是从量上来表达的,这意味着现有的公有制体系虽能对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做出较大的贡献,但要根本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更多的援手。

  所以,在我国现在的国情和现有的条件下,需要研究制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需要出台一些见效快,成效显著的政策来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

  依前所述,这六亿收入水平偏低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边远地区,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逐渐萎缩的城镇中,其中农村人口占的比重比较高。因此,出台提高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政策应是有针对性和多方面的,对不同的偏低收入水平的人口应有不同的措施。

  一是,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应有较大的倾斜。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在大方向上把握国家的发展走向。过去,不管是由于政策原因还是市场经济因素所致的偏重沿海、较发达的地区,偏重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过去我们有一个说法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借用一下,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也有一个重心转移的任务,应该把重心转向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应从政策上对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过去我们建特区很成功,源于政策特殊。如今应借鉴这一经验,把内陆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理解为特区,为解决六亿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实施一些特殊政策。如在人才流动上,在投资上给与实际的优惠。今后国家在整体重大项目投资、特别是新特产业的布局上,优先布局、投资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是,鼓励发达地区和沿海富裕地区以及重要城市将先进、新特产业向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转移,研究如何发挥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村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凡是向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转移先进产业、新特产业的从税收上、产业布局上不仅国家给与优惠,富裕地区也应该利让三分给与特殊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富裕地区对落后地区出现新的吸纳现象,真正做到先富带后富。

  三是,国家全面调查六亿收入水平偏低人口的具体分布情况,在国家暂时不能实现在教育、医疗全民免费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期内给这些收入水平偏低的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上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对偏低收入水平人口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从另一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四是,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偏低人口应该能从发展公有制中获益。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坚持立足于集体经济和公有经济的发展,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特别是要利用城镇化人口转移的机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小农经济永远也富不起来,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的集体经济,同时要防止农村再度出现贪占集体经济,变集体财富为个人财富的现象,从而为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发挥公有制的优势来解决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还要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的工业化。

  总之,挑战也是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0-06-27/636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6-28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