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杨斌:中国绝不能以美欧模式作为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

  原标题:美欧经济动荡警示中国金融改革

  当前美欧中小规模金融地震频发是不容忽视的反常现象,是具有毁灭性破坏能量的金融大地震爆发的先兆。从美欧救市资金规模远超两次世界大战军费总额但却无济于事,美欧金融动荡未能趋于缓和反而加剧就可窥见一斑。如果中国在全球经济陷入漫长的剧烈动荡时期开放资本账户,就仿佛在全球洪水泛滥时期拆除防洪堤坝一样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杨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2012年全球经济

  面临动荡的多事之秋

  2012年初,美国官方和媒体大肆宣扬就业增长和经济复苏,但现在美国经济又重新笼罩在经济疲软的阴影中。2012年6月,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编制的制造业景气指数,显示了自2009年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7月份制造业景气指数继续保持在低于50的萎缩状态,8月份美国制造业的耐用品订单大幅度下降了13%。美国的就业人数7月份虽然呈现小幅增长,但失业率却从8.2%增长到8.3%,显示出就业增长远远跟不上人口扩大步伐。2012年8月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美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编制的景气指数显示已发生经济衰退。

  2012年美国经济界和媒体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纷纷担忧美国面临跌落“财政悬崖”的危险。由于美国两党无法或为推卸责任而有意不就解决财政问题达成一致,接近2012年底一系列强制增税和削减财政开支的政策将自动生效。特别是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医疗、教育经费等措施,将会带来进一步降低美国普通民众收入并压缩社会需求,从而导致美国像骤然跌落悬崖一样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

  近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说全球经济面临很大负面风险,包括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和美欧经济不景气相互共振的危险。2012年8月摩根大通银行公布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6 月份的49.1下降到了7月份的48.4,显示出全球制造业已连续两个月处于萎缩状态。该银行预测随着全球私人企业不断削减成本和裁员以应对市场不景气,全球失业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并引起连锁反应。

  全球经济萎缩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出口增速骤然降低到1%,媒体称中国经济感受到了全球动荡冲击的剧痛。2012年7月浙江省人大财经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浙江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订单进一步减少,停产、减产现象增多,仅温州一地就有 60.4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不少民营企业向浙江省人大财经委反映,目前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更大、更持久。

  如何预见美欧经济走势

  出人预料的突变

  2012年3月笔者参加中国企业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一位就职华尔街大金融机构的著名华裔经济学家,大谈美国的经济复苏如何强劲,美国的就业形势如何迅速获得改善,美国的股市如何创下了危机以来的新高,甚至欧洲各国和希腊的股市也出现高涨,远远将中国股市的表现甩在了后边。他称这是因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太慢的缘故,应该大大加快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步伐,这样中国才能避免危机并赶上美欧股市的强劲上涨。

  中国也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称美国经济走势良好并充满活力,已经摆脱了2011年8月经济动荡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阴影。主张中国加快效仿美欧模式推行汇率、利率市场化,现在已经到了放松资本管制和开放金融市场的适当时机。中国开放汇率市场自由浮动有利于沿海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中国还应将2012年作为“金融创新元年”并推广金融衍生品。

  这些学者们充满信心地发表这样的见解,依据的是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发表的权威信息。但是,人们很难预料短短数个月后美国经济形势发生如此之大变化,倘若中国金融界、企业界依据这样的判断制定决策,就很难适应全球经济动荡并将会陷入越来越艰难的困境。

  2012年9月12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坦率承认美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就业市场萎靡不振引起了公众的严重担忧,这就直接暴露了美国政府曾多次散布的就业乐观舆论是虚假的。美联储宣布这次将推出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直到就业形势改善,这就说明了失业居高不下仍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顽疾,美国政府救市和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并未解决这一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和2012年美国经济形势,都曾反复发生过违反常规的戏剧性变化。年初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都曾发布权威统计数据,宣扬经济复苏的乐观舆论,就业人数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美国股市也牛气冲天频频创下新高。但随后又出人预料地发生骤然逆转,股市等各种金融市场暴跌转眼就抹去了前期的上涨,令众多企业和股民措手不及并蒙受了巨大损失。倘若人们认定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是权威的、真实的,并且毫不怀疑地据此进行经济研究、分析和判断,就很难正确预测美国经济走势、制定决策并避免损失。

  2011年和2012年初,笔者从金融战争的独特视角分析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走势,曾多次撰文对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提出了质疑。剖析了其发布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存在的种种矛盾和破绽,因而能够提出与西方和国内媒体流行说法截然不同的观点,准确预见到美国所谓的强劲复苏难以维持并将会发生剧烈动荡。倘若人们不从金融战争角度分析美国的经济走势,就很容易受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的舆论误导,就很容易受到信赖官方和权威机构的思维定式的束缚,就很难在复苏舆论高涨时预见到经济形势的骤然突变,竟然能够在短短数月内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值得指出,尽管西方主流媒体仍然将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贬低为“阴谋论”,但事实证明运用这种方法所做的预测远比美欧官方和主流媒体的预测准确。只有采取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才能识破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误导,才能避免西方经济和各种市场走势骤然发生出人预料的巨变,对广大股民、众多金融投资机构和企业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

  美国经济的实情

  与“财政悬崖”的影响

  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家认为美欧的经济走势已经趋于平稳,美国媒体不是又在报道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反弹了吗?其实,稍微考察一下美国官方公布各种不同统计数据,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明显矛盾和破绽。如2012年6、7月份,美国的制造业指数在萎缩,8月份美国制造业的耐用品订单下降了13%,经历了自2009年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美国的失业率在上升,欧洲不断发生令人震惊的金融动荡,美联储刚刚公布了危机对美国家庭影响的报告,危机数年来美国家庭拥有财产倒退了20年。但是,美国消费者却仿佛像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丝毫感受不到切身经济利益受到的伤害,竟然在形势明显恶化时对经济前景信心大增,显然,美国消费者不会是如此缺乏理性的阿Q。但是,倘若对美国官方发布的所谓权威信息丝毫不怀疑,反而可能在其舆论误导下变成盲目乐观的阿Q,这说明不加分析地传播美国官方和媒体发布的信息,很有可能误导中国金融家、企业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进而误导他们采取不恰当的经营策略、投资决策和调整措施。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理由是就业形势严峻,消费者面临着严重失业困难时信心将受挫而不是高涨。尽管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了股市高涨,但滥发货币将导致中产阶级实际收入和购买力下降,缺少实体经济支撑的股市泡沫破裂后将造成更大危害。

  笔者长期从金融战争角度研究美国经济及其攻击国际对手的谋略,因而能够在十多年前就著书预见到美国将会爆发严重金融和经济危机。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又反复指出美国挽救华尔街的救市是饮鸩止渴,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反复宣扬的“强劲复苏”是虚假的。所谓复苏只是危机更加具有危险性的“人为压抑状态”,而且多次被美欧经济形势发生出人预料的突变所证实。倘若中国经济界、金融界重视这种运用独特方法进行的分析、预测,不轻视这种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流行说法截然相反的观点,就可能避免受美国游说购买数千亿两房债券和事后暴跌的股票、基金,就可能更加果断地调整经济结构避免对美欧市场的过度依赖,就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美欧经济形势的突变并避免今天的剧痛。

  2012年6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危机影响专项调查报告,显示了一系列与近年来美国反复宣扬的复苏舆论截然相反的事实。2007年危机以来,美国家庭拥有的平均财产的中位数,包括住宅、银行存款和其他财产,从126400美元下降到77300美元,短短数年中急剧萎缩了38.9%,下降到了1992年的水平。这意味着美国民众拥有的财富令人惊讶地倒退了20年,收入水平最低的25%的家庭平均财产下降了100%,意味着危机让美国的普通低收入家庭一贫如洗。

  美国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2012年6月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今天美国人的中位数收入低于15年前的水平,全职男性劳动者的中位数收入甚至低于40年前的水平”。从2009年至2012年的4年多来,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每年都曾宣扬经济强劲复苏的舆论。倘若美国官方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数据是真实可靠的,美国民众的收入和财产即使尚未充分恢复,也不至于发生倒退到数十年前的灾难。这意味着美国的真实经济走势同复苏舆论大相径庭。

  2012年8月27日,美国的一家著名民间金融与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一项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看法的调查颇有启迪。调查对象包括2万多名关注财经问题的美国民众,涉及近来美国政界和媒体热议的“财政悬崖”的影响。即将在2013年1月1日生效的财政紧缩措施,大幅度增税、削减财政开支额度高达 1.6万亿美元。关于财政悬崖是否会带来像2007-2009年危机那样的经济冲击,只有8.7%受访者认为不会,16.5%的受访者认为将会带来同样严重的冲击,74.8%的受访者认为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

  关于财政悬崖对美国股市可能产生的冲击,只有5.0%的受访者认为股市不会受任何影响,标准普尔股指将会保持上升的态势;有24.7%的受访者认为股市将会下跌,但跌幅将会小于2007〜2009年危机;25.2%的受访者认为股市跌幅将会与2007〜2009年危机同样严重;45.1%认为股市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大幅度下跌。这家美国金融研究机构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准确预测了2001年、2007年金融危机。其调查结果显示了美国民众并不认同官方和主流媒体的宣传,直接暴露了美国官方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提升数据的虚假性,以及美国股民信心增强推动了8月份股市上涨的说法不可靠,暴露了华尔街又在主流媒体配合下误导舆论设置新一轮股市陷阱。

  放松资本账户管制

  将加剧全球动荡冲击

  从金融战争的独特视角进行分析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能识破美国的舆论误导并预测经济走势,而且还在于识破美国的政策误导并采取正确的改革对策。有些人认为当前是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和加快金融创新的好时机,这种时机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虚假经济复苏的舆论误导。多年来笔者一直撰文指出这次危机具有摧毁美欧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当前美欧中小规模金融地震频发是不容忽视的反常现象,是具有毁灭性破坏能量的金融大地震爆发的先兆。从美欧救市资金规模远超两次世界大战军费总额但却无济于事,美欧金融动荡未能趋于缓和反而加剧就能清楚看出这一点。

  有些中国银行家、企业家觉得美欧经济已“坏不到哪里去了”,其实,近年来美欧金融小震与即将到来灾难相比仿佛只是轻松散步。当前美欧救市措施日趋失灵并正处于爆发更大危机的前夜,国际金融资本为了逃避风险、投机套利和转嫁危机,很可能在全球股票、期货、商品、外汇市场上兴风作浪,像汹涌洪水一样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快速流动,通过推动各种市场暴涨暴跌谋取暴利来弥补危机损失。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陷入漫长的剧烈动荡时期开放资本账户,就仿佛在全球洪水泛滥时期拆除防洪堤坝一样面临着极大危险,将会加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滥发货币操纵汇率政策的冲击,加剧人民币被动升值并吸引大量国际热钱涌入推高资产泡沫,同时还为国际热钱攫取中国财富后获利出逃敞开大门。国际金融资本还可能趁机操纵物价、汇率、利率骤然暴涨暴跌,像希腊危机中一样配合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将利率推高至50%,超出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并导致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这样美国就能轻松通过发动金融战争将中国推入危机,促使中国陷入社会动荡、分裂并丧失维护领土主权的能力。

  美国政府竭力施压中国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诱惑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并取消利率、汇率管制政策,还声称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并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是,美国正竭力支持、怂恿日本、菲律宾等国制造周边紧张局势,绝不会向中国提出正确的经济金融改革政策建议,因为美国从全球霸权出发绝不会容忍、帮助中国经济崛起。美国在二战后的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期,曾为扶植西欧、日本等战略盟友提出迥然不同的建议。即推行与新自由主义截然相反的社会改良政策,实行加强资本账户和利率、汇率管制的金融管制化政策,这样才成功促使经济资源流入实体经济而不被投机浪费。从二战后日本、欧洲国家成功恢复战争创伤并实现经济崛起,而后来欧洲、日本在美国施压下转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非但未能加快经济增长反而相继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就能知道美国政策建议是为实现与其公开表示截然相反的目的,是为了发动金融战争削弱、打击国际对手而推出的误导性政策武器,甚至让西方高收入发达国家深陷困境,更不用说帮助中等收入国家崛起。中国必须吸取欧洲、日本、拉美危机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当前“金融创新”是报刊媒体的时髦流行词汇之一,有些人还将2012年称之为中国的“金融创新元年”。“金融创新”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关键是看究竟是围绕着什么目的而进行金融创新。美欧国家近数十年来倡导的、流行的种种金融创新,虽然也打着规避风险、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等旗号,本质上却是金融垄断资本为获取暴利进行的剥削形式创新,为大规模掠夺全球各国社会财富而进行的金融战争形式创新。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曾坦率指出,数十年来西方除了银行柜员机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金融创新。

  美国著名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前雇员弗兰克,曾著书披露他所在的金融创新部门专门对雇员进行猎杀鸽子训练,以便让雇员能毫不心慈手软地将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战争的枪炮和子弹,“刺穿那些拥有财富、不存疑心的‘人鸽’的胸膛”。有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家缺乏对西方金融创新的警惕,亲身品尝过美国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制造出的被称为“富豪杀手”的累计期权衍生品,不幸成为了惨遭金融战争屠杀的不存疑心的“人鸽”,他们才能真正领会所谓效仿美欧模式通过金融创新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说法背后的真实含义。美欧所谓的金融创新已沦为商业化的金融赌博创新,沦为金融赌博的欺诈千术创新。2011年轰动美国媒体的高盛前副总裁的辞职信,也披露出高盛的经营策略就是将投资客户当作木偶来玩弄、欺骗。马克思曾富有远见地指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将会演变为赌博欺诈场所,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远离来自高盛的美国高官的建议,远离金融赌博,远离欺诈千术,不赌就是赢。

  数十年来美国盛行的名目繁多的种种金融衍生产品,未经严格的金融监管和充分的局部试验就投入了市场,结果造成了无数损失惨重的案例并且酿成了次贷危机。美国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将金融衍生产品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倘若金融衍生产品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规避经济风险,其金额就应该小于或与被保险的各种资产金额不相上下,就像火灾保险销售金额远远小于可保险的房屋、财产金额。但是,数千亿美元次贷却衍生出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次贷违约衍生产品,这意味着经济风险已经变成了金融资本的投机赌博下注对象;意味着第三方下注非但根本不是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保险,反而变成了导致蓄意纵火以骗保等犯罪的强大经济诱因;意味着金融衍生产品已变成了商业化的金融赌博的欺诈设局工具,变成了人为酿造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掠夺各国财富的金融武器,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财富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就是真实例证。

  21世纪初,欧洲各国对美国金融霸权保持着高度警惕,因而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的金融危机对欧洲冲击较小。后来美国通过政治渗透、公关成功扶植了亲美的德国、法国政客上台,效仿美国推行了金融改革与创新并放松了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结果欧洲国家购买次贷金融衍生债券规模反而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了美国通过隐蔽金融战争转嫁和输出次贷危机损失的重灾区。希腊也是在高盛的金融创新诱惑下落入了金融衍生品陷阱。中国切不可低估美国对华输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误导政策的危害,切不可轻信美国所宣扬的金融自由化的种种好处诱惑并重蹈欧洲的覆辙。

  美欧拥有的数百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十倍,这意味着美欧打着金融创新、规避风险旗号进行的金融投机赌博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存在的经济风险和可保险资产金额,已变成了具有摧毁全球经济的巨大破坏能量的金融定时炸弹。中国非但不应屈从施压、诱惑推行美国所希望的金融改革与创新,而且还应联合世界各国要求美国冻结、注销天文数字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样才能避免美欧金融动荡频发、升级并最终酿成殃及全球的毁灭性金融大地震。2012年在美英金融财团内一位拥有实权的高层精英,公开承认美欧国家持续了数年的金融危机还远远未结束,未来可能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200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证实了笔者关于这次危机具有摧毁美欧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的判断。

  美欧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0年5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数年中,由于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俄、印度、巴西拥有强大、稳定的国有银行,因而受到外来危机冲击的程度大大低于美欧国家。国有银行为“金砖四国”的实体经济和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反经济周期的信贷政策支持,抵消了近年来美欧金融动荡的不利影响,比美欧跨国银行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优越性。“金砖四国”的政府依靠国有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比美欧国家偏袒私人银行资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更好地扶植了实体经济和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较好地从外来危机冲击下复苏并实现了良好增长。

  有些人认为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金融改革太慢、金融创新滞后和国有企业、银行垄断造成的,主张效仿美欧的发达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模式,推行私有化、金融创新并放开资本管制。中国金融改革有必要借鉴美欧国家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经验,但同时也有必要区别美欧在社会改良时期的成功经验与金融自由化时期的失败教训。

  美欧国家在二战后社会改良时期实行的金融改革与创新,鉴于西方民众对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对峙的强大冷战压力下,被迫更多借鉴了马克思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等经济理论,采取了严格限制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贪欲的金融管制化政策。包括实行严格限制利率、汇率波动和资本跨境流动的金融管制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市场投机确保短缺资源用于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实体经济,允许各国采取“保护与开放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扶植民族经济,允许各国采取国有化措施加快竞争性、战略性、垄断性行业的发展。

  尽管二战后美欧各国都背负着远远超过现在的沉重战争债务包袱,但由于美欧在社会改良时期采取了围绕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措施,促使各国实现了平稳的高速经济增长并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当年社会保障福利水涨船高与现在不断瓦解对比鲜明,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自然降低了债务比重并平稳化解了债务危机,社会分配状况的改善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且抑制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数百年历史上罕见的“黄金时期”。

  欧洲国家在社会改良时期建立了强大的国有企业、银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从战争废墟中复兴和稳定发展,数十年很少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和银行倒闭案件。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流行全球以来,欧洲的国有企业、银行受到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削弱。特别是法国的萨科奇和德国的默克尔都主张效仿美国的金融模式,恢复自由放任政策很快就导致了金融失序和银行危机频发,最终爆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面金融危机。

  德国经济增长强劲与国有银行的重要地位有密切关系。德国国有银行所占经济比重在欧洲国家是最多的,德国有11家地区性大型国有银行,此外还上千家城市公立储蓄信贷银行,拥有资产所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以上。直至1999年,德国的国有银行在银行信贷总额中仍然占有压倒性优势,私人银行所占的信贷市场份额不到20%。

  由于德国拥有强大的国有银行部门,资金更多流入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聚集的著名米特兰工业区,促使其成为推动德国出口增长的火车头。由此可见,德国拥有强大的国有银行,有利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德国的制造业所占比重是美欧国家中最高的,超过了美国制造业所占经济比重的一倍以上。当前欧洲国家普遍陷入了严重的失业危机,2012年西班牙的失业率超过了20%,而德国的6.8%失业率是欧洲国家中最低的。

  尽管德国的国有银行成功地促进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在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中低收入家庭方面成效卓著。但是,由于德国的国有银行对国际金融资本构成了竞争威胁,在许多领域有效地夺取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市场份额。因此,国际金融资本以低效率等种种借口发动了舆论攻击,操纵欧盟、国际货币基金施压要求德国推行国有银行私有化。

  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攻击国有银行的借口站不住脚。私有化的真实动机是出于维护金融资本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就是市场的盈利机会应该尽可能留给私人资本。公共企业只能从事私人企业不愿意涉足的少数领域,出发点是尽量满足私人追求最大利润的贪欲而不是公众利益。

  尽管实践证明德国的国有银行成功帮助了经济增长和中小企业,但是,国际金融资本依然操纵西方主流媒体对国有银行发动了强大舆论攻势,指责国有银行效率低、官僚主义、盈利靠垄断并阻碍市场竞争。欧盟指责德国国有银行享受了国有股权的公开或隐蔽补贴,其实,国有银行虽然在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方面承担亏损,但由于成功帮助了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克服困难,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促进了存款大幅度增长,银行整体效益良好。

  相比之下,德国的私人大银行却享受了远远超过国有银行的巨额补贴。原因是私人大银行虽然具有很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动力,从事了大量金融投机活动如信用违约交换、次贷衍生债券交易等等,在资产泡沫膨胀时期虽然获取了丰厚利润和账面经济效益。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刺破资产泡沫后就变成了巨额亏损,德国私人大银行积累的有毒资产超过了6000亿欧元,需要德国政府提供巨额救市资金、担保才能避免破产的厄运。德国国有银行从事政策性经营享受的政府补贴,与德国私人银行享受的政府巨资救市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美国华尔街私人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根本不愿意向深陷困境的私人中小企业伸出援手。2012年第一季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大幅下降了 20%,美联储十多万亿美元救市巨资也未能惠及中小企业。私人大银行更愿意从事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投机,诸如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高利率的垃圾债券等。金融自由化取消利率管制,促使希腊等国国债利率飙升,国际金融资本利用高利贷枷锁可尽情掠夺希腊等国财富,根本不愿意考虑收益低、风险大的私人中小企业贷款,政府只能依靠国有银行增加面向私人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信贷。

  美欧深陷债务危机和温州进行开放金融试点的教训表明,金融自由化、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和利率市场化,只能有利于放纵私人金融资本贪欲进行高风险投机,促使利率飙升超出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引诱、逼迫投资资金涌向股市、楼市炒作造成泡沫经济膨胀。一旦泡沫破裂就会诱发债务危机、老板跑路和金融动荡。

  自从美欧陷入金融危机以来已耗费天文数字的救市资金,历时4年经济金融形势仍岌岌可危、不见起色。因此,中国绝不能以美欧模式作为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充分重视取消资本账户管制和放开汇率、利率的风险,摒弃金融自由化并借鉴社会改良时期金融管制化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避免像美欧那样深陷债务危机和政策工具失灵的困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3-05-02/1921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7-20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金融改革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