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员之家

打印

从个人叙事到国家叙事的成功实践


   何建明:《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共三卷,一百五十万字,分为《群山》、《长 河》、《浩海》。这是作家忽培元三十年间深入采访和潜心创作的文学成果。我读了苍生三部曲,感到忽培元先生是三种身份,一种是秘书,一种是作家,一种是赤 子。通篇贯彻着他对传主及他们那一代革命家、对人民大众和对故乡延安乃至我们国家的深厚情感与执着精神。这令人十分的感动。这部作品和这种情感与精神,无 论从文本的创新来看,还是文学品质而言,以及作家的创作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探讨和研究的。该书以德高望重的西北老革命马文瑞艰苦奋斗、无私奉 献的一生为贯穿主线,以形象生动的文学语汇讲述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故事。同时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和刘志丹、谢子 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等革命前辈以及各个层面和各个时期风云人物群体形象。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和平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进取、 矛盾问题与迷惘彷徨,都有真切感人的呈现。作者忠于事实、秉笔直书,人物生动,场景宏大,情节客观真实,充满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和催人泪下的动人细节。该 书的成功面世,为我国当代作家用文学的笔调书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波澜壮阔、曲折复杂的历史进行了 全面的尝试和文本的创新探索。作品努力跳出当前人物传记写作视角较单一,视野较为狭窄和背景单薄的模式化通病,在内容的丰富性与结构形式上不落窠臼等都有 新的努力和突破。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认识深刻独到,文字于质朴简约中透着深情诗意。可谓是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笔触,勾 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当代精英人物谱系,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值得后人仰视的艺术雕像与精神典范。理想崇高的巍峨群山,波澜曲折的蜿蜒长河,深邃博大的浩淼大海, 凝结成巍峨宏大诗像,有群众,有英烈,有领袖,也有各行各业的前辈先贤。值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当下,我们组织对这部全面展现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画卷的宏大题材作品的研讨,认真回顾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主旋律,推动新时期党史研究和文 学艺术健康发展都具重要意义。书中有不少反映了马老关注文艺和关爱作家的情节。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是一个老一代革命家对文学、对作家的态度。既有对作家的保 护、关心、爱护,同时也对文学创作和文风的严谨、实事求是、客观的严肃态度。这体现了马老的一贯的风度,也体现了作为一个作家忽培元先生对细节的关注。我 认为这样一类细节文学报刊要转载。  

王巨才:对忽培元这部鸿篇巨制我还看得不很细,也没有来得及认真思索和消化。 第一部《群山》,我是十多年前就看过的,当时印象很深,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推介。《长河》和《浩海》,我是在《中国作家》杂志和《新民晚报》连载看过一 遍,印象很好。在我的总体感觉里面,这部一百多万字的多卷体长篇作品,既是一部生动详细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这三部厚重的作品, 通过马文瑞为党和人民事业执着奋斗的感人事迹,特别是通过他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时时处处以老百姓的福祉为念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操品质,从中也折射出我们党 数十年来带领全国人民在困难和挫折中胜利前进,不断开拓我们革命建设伟业的这样一个艰辛历程。“三部曲”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反思。作者是以马文瑞同志的革 命和工作经历为主线,然后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闫红彦、马明方等等这样一批西北革命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再现了西北地区上世纪二三 十年代那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所以阅读过程中能够时时唤起我对那种火红年代的向往,也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崇高理想、光彩人生的追求。我深感在传 记文学写作中,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忽培元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清醒自觉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培元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也有多年的文学历练,写过不少的小说、散文、诗歌和纪实文学,现在又执着于书画创作。有这样一些综合的历练和修养,我相信他会 写出更多丰富的、在艺术上更加成功的作品。如果问我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篇幅似乎太长,携带阅读不方便。再版时适当集中、压缩得更精致一些,我想看的人 会更多,社会反响也会更大。

       阎晶明:这三部书确实了不起。我看了作品,加之对忽培元同志的了解,觉得他确 实像他书里面自己说的那样,是个“愚人”。“作家就是个愚人,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来奋斗”。我觉得忽培元自己践行了此话。我个人对马文瑞不是特别熟 悉,但是通过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感觉忽培元不管是自觉的还是“碰巧”的,他找到了非常好的一个写作对象。过去的人物传记,传主要么就是特别高的,要么就是 特别低的,他却选择马文瑞这一个特殊对象。首先马老的历史长,革命、建设、改革,中国现代、当代历史他都是参与者,也在很多地方是决策者。可谓是中国现当 代历史全程见证者。像马文瑞这样的身份(当然最后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在部门和地方做主要领导工作,他对高层的决策、顶层的设计有所了解,对下他又 是执行者,又是一个体察者。所以忽培元同志选择这么一个人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很是难得的。作者作为传主的陕北老乡,或者作为马文瑞同志晚年的一个秘书,这 些可能是“赶巧”的,但对于写作者而言又是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的一个条件。所以我觉得他确实选择了一个非常恰切的,可以值得去写三部曲的写作对象。他实 际上是通过这样的人物,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将近100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通过一个人物写了一个很大的时代,甚至是百年的历史,我觉得是非 常好的艺术构思和典型再现。

     从 作品本身结构来说,他采取的也是比较“愚”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从马文瑞同志出生到他去世。一开篇就是他出生,到三部曲的最后,2004年马 文瑞同志去世。这种写法好像没有技巧上、形式上的变化,但是这也是一种诚实,对纪实文学来说它同样很重要,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 的。那么在这个作品里面,他既写马文瑞的个人,更写我们中国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所以他在小和大之间的结合也是挺好,我个人看了以后还是有一种很震撼的感 觉,我没有想到他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说到底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没有他这三十年长期的积累资料、走访、采访,那么深入地了解,光靠做几年秘书 工作,他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最后我觉得这个作品还有一点,就是这三部曲都在弘扬一种精神,就是延安精神。但作者没有把它放大成一个很空泛的概念,而是渗 透在情节与人物里面。作品里面有一条红线,那就是延安精神——“我想延安”,又是群山、长河、浩海,都是有深刻用意的。所以我觉得延安精神的弘扬在这三部 作品里面都是高度自觉,应该说这是作家有想法、有坚持、有耐心地孕育出来的一个结果。当然更深入的剖析,还有待于再认真阅读之后再说。

     何向阳: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代表中国作协创研部祝贺忽培元同志《我想延安:苍 生三部曲》新书发布会的成功召开.同时也祝贺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了这样一部当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作品。这是一部大书。这部大书不只是体积、重量或者是它的字 数的庞大和宏大,这个大指它通过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同志的一生来记述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改革的完整里程。二十世纪的风云际会在这部书里 有非常重要的完整体现。这部书还完整地通过一个人来言说了中国革命的产生源起,探讨了和张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出身和信仰。作家通过马文瑞同志写出了中国共 产党员的信念和品格,这是这部大书诞生的一个重要意义。当然对于二十世纪的记述我们有很多种方法,也有很多种文学。该书构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文本。对于中国 革命,这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事件,我们文学也有很多探索,但是这部书提供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有益文本,我认为作很好地实现了写作的既定目标。完成了忽培元同 志在前言当中所说的群山一般的党群关系,长河一般的新中国建设历史,和中国改革的浩海一般的时代画卷。所以我觉得这个"大"是在这方面,他全景式地展示了 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作者作为传主的秘书,多年跟随,对于他的经历、信念和品格十分熟悉,所以书写就非常亲切、细腻。马文瑞的一生也是非常有 典型性的。书中关于改革开放的细节披露也非常好,如果不读这部书,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能不知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于理论界非常重要的节点,也就是 掀起了改革、掀起解放思想的大幕的那些重要事实。马文瑞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即最先发现并支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迎来了 我们思想解放的春天。这三部书是一种个人叙事和国家叙事,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结合,这种家国情怀,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建设和改革,这 样各个历史节点,各个历程的书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读一读这部长卷,牢记和重温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国家走过的历程,记住我们的党、我们的老一代革 命家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牺牲和奉献,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的建设、对我们文学的建设、对我们人格的锤炼都是大有益处的。古人说立德、立功、立 言,其实我觉得立言也包括对于功和德的建立。我们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尤其是植根于当代的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非常丰富的一种现实当中,我们其实是通过立言 的方式把德和功来保存了下来。

      郑伯农:读忽培元的书,认识忽培元大概也将近二十年了。我第一次读忽培元的作品 是《群山》,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第一次传记文学评奖,评委会主任是刘白羽同志,我也是评委之一,当时除了这部《群山》获奖以外,还有王树增的 《李大钊》。他是非常著名的电视剧作家、传记文学作家。当时评奖的时候我没有见过忽培元,是后来才见到他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完成了这部泱泱大作。刚才几 位同志已经给予很好的评价,我没有细读全部,但是有一些章节令人难忘。比如三中全会前后马老对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态度,他是冲破思想禁区,积极 倡导思想解放的。但是后来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马文瑞和刘宾雁的对话。刘宾雁写的几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批评陕西的工作。马文瑞起初 很虚心地接受批评,但是经了解事实不仅是有巨大的出入,而且基本是失实的。马老很慎重,就让下面再调查,几个组一起上面下面地一起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是失 实的。这样刘宾雁就要求和马老对话,马老还是平等对待作家,也是很重视作家,他很客气地接待刘宾雁。刘宾雁开始还是说他写得都是符合事实,后来又说不是他 采访的,是他委托什么人采访的,但是那个被委托的人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我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报告文学作家是不是经常要委托别人去采访?马老虽然很客气地对待 刘宾雁,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都不含糊的,他列举事实证明刘宾雁的采访违反事实,刘宾雁说作家有创作自由。马老就说创作自由也不能自由到任意编造吧! 马老态度和蔼但话却是毫不含糊、针锋相对。这样的领导人,既是坚持思想解放,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什么叫实事求是,歪曲事实那能叫实事求是吗?由此我 就想起八十年代初期报告文学界有一场很重要的讨论,在《文汇月刊》上展开的,讨论的双方是刘宾雁一方,还有我记得黄钢好象也写了文章,讨论问题的焦点就是 报告文学可以不可以虚构,刘宾雁是主张可以虚构的,但是另外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是不能虚构的。今天报告文学好多权威的同志在这里,报告文学何建明就是权 威,你写的东西好象没有虚构吧。显然,忽培元同志这部书不是虚构的。刘宾雁主张报告文学可以虚构,所以他的虚构也不足为怪。但是作为马文瑞这样一位老革 命,老领导,他跟作家平等谈话,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居然当年我们都不知道,以前没有什么地方披露出来。今天忽培元同志把这个写出来,是很值得文艺界注意 的事情。我也不奢望好多刊物会把这段摘出来给转载了,但是如果你们有哪个刊物、哪个报纸能把这段转载出来,那我是会佩服五体投地。我还能说什么呢,忽培元 同志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书我没有看完我会继续看的。我对忽培元同志多才多艺、他的勤奋、他的才华表示赞赏,我觉得这部书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史料,这是中央 文献研究室的出版社出的书,那是经过认真审查的正式历史出版的,是值得重视珍惜和深入研究宣传的。

      刘润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办方,我们也向忽培元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忽培元同志的这部书本身就是红色文化。我个人对马文瑞同志,还有作者忽培元同志都怀有比较深厚的感情。《群山》曾曾经在榆林开过研讨会。后来忽 培元同志笔耕不辍,完成了《长河》和《浩海》。这样就比较完整地概括了马文瑞以致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个历史阶段的精神和实践。这三部曲值得赞扬 的主要是作者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从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都贯穿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所以作者能够准确的把握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段历史的本质方 面,也正是因为他能够把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本质方面,所以他才能够对传主作出准确的描绘和评价,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创作这样的一个三部曲,我想主要原因 有四个。一个是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没有这一条写不了传记文学,这个不言而喻;二是共同的文化熏陶,马老和忽培元同志都是陕北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土壤,受 着共同的文化熏陶。马老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化气质东西,如果让我来写就写不了,因为我不是陕北人。三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价值取向、思想感情上,甚至在情绪 上,跟马老有着深刻的相同之处,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四就是熟悉人物及其生活。不熟悉马老也不可能作出这么准确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 问题,大家过去对作品里面关于马老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就是比较概括的心理描写提出异议,说你当时在革命年代,你怎么能知道当时马老想什么,就是因为他走进 了马老的内心,对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当马老面临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他心里会想什么,那么他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这个也得到了马老本 人的认可。 马老生前我跟他也有过不少的接触,那么通过读忽培元同志的三部曲,我对马老的精神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忽培元同志的三部曲最大的价值就是准确的传达了马老及老一辈革命家群体独特的精神境界。其中许多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内心世界非常深邃、非常博大的, 但是如果把它概括为最本质的方面,我认为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敢于担当”。这个是核心的部分,其他的一切精神世界的元素都是围绕着这个来展开的。那么这 种深厚的群众观念,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来讲,这个是一个方法论的范畴,但是从价值论上他又是一个价值论范畴,我认为忽培元 同志的传记把马老及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精神品质写得非常深入透彻。所以我认为忽培元同志的这部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但是更重要的是历史价值,因为这本书 里包含的历史价值不但能管今年明年,甚至能够管一百年,这种历史价值闪烁出来的精神至少五百年不会过时。

    白 烨:我跟忽培元的关系比较特殊,一个是文学同行,同时他在延安当过副书记、 市政协主席,我的家乡是黄陵,也是我的父母官。他在从《群山》开始的写作我一直都很关注,也很了解,所以看到他三部书的推出,我确实感觉到很高兴,真是替 他高兴。书我看得比较细,看了不只一遍,我的感觉这部书是内容丰富、雄心勃勃。在目前的传记文学写作中比较超常,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书。我讲两个方面的理 由,或者说两个方面的看法,也就是这部书的长处。第一个,它不是通常个人传记,它是一部以传带史的著作。这三部书,第一个叫《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第二部叫《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第三部叫《浩海:马文瑞与改革开放》,主要是写马文瑞,但是在写马文瑞的同时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勾勒出来了,所以它跟一 般的个人传记是很不同的,它是带很强的链接性的或者叫放射性的著作。我觉得他做这样一种选择非常适合马文瑞这个人物。因为马文瑞在西北革命时期的身份比较 特殊,所谓的西北革命根本地是由两块组成的,是由陕北和陕甘,他两边全参加了,而且是从陕北到陕甘,所以通过他来写正好把西北革命的全貌给勾勒出来了。那 么在新中国建设中,他应该是开国的劳动部长,从1954年任劳动部长一直干到“文革”。所以从这个方面,很多体制,包括很多建设性制度都是他创建的,改革 开放也是一样,改革开放他是被派到了陕西当省委第一书记,从那回来以后到政协副主席、法制委员会主任,做了很多不同时期带有开创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忽培元 选了一个合适的人,通过个人传记把各个时期的历史描述出来,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格局里面,大的背景里面,来看马文瑞的作用,他的贡献,既把马文瑞个人 比较充分地描述出来了,也同时把那段历史也写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大的特点,所以他的这部书写的长可能跟这有关,这是我看了以后的第一个感受。

      第 二个感受,这部书史料上相当客观翔实,而且文笔上也十分准确灵动,这是这部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因为我自己文学之外有一个兴趣,对党史和军史都有兴趣,尤其 对西北革命根据地,我是读过很多书,也写过文章。从我所掌握的材料看,他涉及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很准确的,而且描述很客观,包括一些重大的事情,有争议的事 情,其实在西北革命的历史中充满了靡然的问题,很多事情,包括谢子长跟刘志丹的关系问题,包括陕甘跟陕北的问题,以及陕甘时期三家原问题,包括毛泽东到来 之前的反右问题等,涉及到这些问题,我认为他的材料把握,包括叙述分寸的把握非常好,难度非常大。所以我觉得在史料方面他做得非常好,而且我觉得他还有他 的新的发觉和披露。别的我不说,我主要是谈谈文艺方面,他在文艺方面有两个材料我觉得非常重要,一个是写马文瑞作组织部长的时候,全国刚刚解放,马文瑞做 柯仲平的工作,让他回西北工作。说你还是回来好,西北需要你这样的人来领衔,文联作协需要你。这样的话呢,柯仲平在他的安排下回到了西安做陕西文联和作协 主席。这个事情确实很重要。还有一个事情,我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从他这部书里看到的,他写到柳青,柳青当年在《中青报》,他想回陕西深入生活,结果也是找 的马文瑞。马文瑞就建议他直奔黄埔村,还安排他到长安县兼职任县委副书记。这个材料也是我以前从别处没有看到的,以前我们就以为这是柳青个人的选择,那么 至少从这部书来看,马文瑞在这件事情上给他很好的建议或者是提供了帮助。所以我觉得你看起来是简单的两个材料,但是实际上写出了马文瑞对于中国的或者说陕 西的文学事业的支持、帮助,对文艺家的关心,对像柯仲平和柳青这样的领军人物他们在陕西工作的关心支持,以及他们后来在陕西能够又影响别人,形成了重要的 文学效应。其实从马文瑞这儿开始就起了作用。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非常好的。对西北的党史有兴趣的人可以看,对陕西的历史,甚至对 某个行业、某个部门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劳动部的、政协的、组织人事和党校教育的,我觉得都可以从这里面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它是内容很丰富,而且你看后 一定会有启迪的作品。

      叶 梅: 文学作品必须是既是生活的,又是审美的。既是思想的,又是情感的。既是记录的,又是记忆的。我看了“三部曲”以后,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作品是有思想高度的, 有情感深度的,有鲜明价值的,是一个引领公共精神的宏大篇章,也体现了一个作家正直的思想品格。有些同志都讲了,这三部曲是历史的,通过看马文瑞同志的作 为。文学作品不管怎么说他有价值的选择。我们人生意义,这是基本的命题。《苍生三部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这个启迪在非常复杂的形势中能够作出正确的判 断,从杂乱现象中能够有选择有价值的识别能力,通过选择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以正确的行动。这点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当前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极左的思 潮和极右的思潮。我们从马文瑞同志对社会的态度和冷静思考,结合当下社会的乱象,他作出那种选择和思考,我觉得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来考虑的,不管是极左的 还是极右的,都是非常丑陋的一个思潮,都是对公共价值的一个消解,都是出于非常个人的目的,影响了整个公共生活的建构,公共价值的建构和社会的健康整体的 推进,这点我看了以后深深的打动了我,也启示了我。我想对作品提点不足,我感觉一章才五六页就称为一章,从结构上需要调整一下。另外标题太长,文学必须给 心灵一个说话的机会,我们平时的交谈感觉,实际上忽培元同志是很丰富的,思路是很活跃的,人生姿态很积极的,这里面一些东西被记录压抑自己的记忆,那些概 念压抑了自己的活跃情感,对这样有丰富经历、就多方的历练、有多方的才智、勤于积累、勤于思索、勤于创作,让自己的心灵多说一些话。

      王  干:读了忽培元先生的三部曲,我觉得第一他写出了一种信念,第二他塑造了一 位坚定的革命家,第三他可以说是记录了近百年的西北革命史和涉及到全国的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这三句话要说前面的很多专家领导都已经涉及到了,但是 在我读了之后,我觉得第一句话写出了一种信念是难得的,而且少有的这种忠诚和激情是在很多作品里面比较稀少的。那么马文瑞这样一位坚定的革命家在忽培元的 写作里面,实际上是两个视角,一个是作者本人的视角,第二个视角是马文瑞的视角。这个马文瑞的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忠诚于革命、热血为苍生,这种如火的激情 贯穿到忽培元的写作里,也贯穿到忽培元的工作、生活和文学的追求里。刚才国务院研究室的领导说到忽培元的一个词,我听来心里一振,就是大忠大德。这种二十 年的忠诚是和马文瑞九十几岁的高龄、近百年的革命史的忠诚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他说他的书名实际上有很多的关健词他都舍不得丢,这里面是一种脉络、是一种血 脉、是一种精神,“我想延安”是马文瑞的回首,也是作者的回首,延安是什么,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信念。今天,我们常常在很多时候羞于谈这个 话题,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这一代人的追求,在他这本书中如火一般的充满了激情。第二就是塑造了这么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他这个塑造是生动的、鲜活的,是具 有个性的,而不是概念的,不是图解的,这跟马文瑞忠诚于革命、热血为苍生有关,也跟忽培元的挖掘有关。那么你像他写到马文瑞对他书稿的批阅的细节,我觉得 都让人非常感动,就是这么一位九十几岁的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了这么大年龄的时候,还对书稿那么的仔细、那么的认真,甚至还带着羞涩。我觉得这 种描写是特别具有个性的,他一再的说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要少写一些,而马文瑞的这个角度使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写出的不仅是马文瑞这一个人,而写出了这一代 革命家、革命者,也可以说塑造了一组群像,这个是我觉得特别宝贵的,马文瑞在他的书中是一位具有个性的革命家,而不是在我们很多的电视、电影里面那种慷慨 激扬、一呼百应总是呼喊着革命的口号的革命家。第三,他非常准确的、全景式的记录了西北的革命史,西北的革命史中有非常多的敏感问题,包括我们和平建设时 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很多敏感的话题,刚才郑伯农先生说到刘宾雁的事件,我也读到了,当时我读来觉得也是非常的鲜为人知,而非常的珍贵,这样一些重大的、鲜为 人知的事件和细节,从忽培元的书中读到了,他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准确的、鲜活的、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这个也是极为宝贵的.所以我想说这本书是能够传世的, 是能够被大众最后记住的,而且流传的这么一本书。

       李炳银:很丰富的书,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了解马文瑞先生丰盈的一生,对 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都有了解,再一个对革命信仰的坚定性也有很多的了解。 我觉得作为传记作品,我们作家应该更超脱一些。忽培元对一个革命家的尊敬和敬仰,对前辈的了解很多,我觉得缺乏一种超脱性。我对马文瑞先生不是很了解,但 是我很早知道,我也是陕西人,他在我们陕西当过很多年的书记,老西北革命家,是很有担当、很有决断、很有信仰的人。马文瑞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书中看到毛新宇从北大毕业以后没有工作,毛泽东的孙子竟然找不到工作,马文瑞先生把他安排到党校去,而且还为他证婚,这个事情 看起来是件小事情,但是我很感动,马文瑞先生没有像有些人那种人走茶凉的态度。这个作品提到很多细节,很感动,忽培元的文笔叙述也很生动,但是我觉得作为 一个传记的写作,作家还是要有所超脱,和传者之间要有必要的距离感或者是有一种自己的评判立场。

        涂武生:这部作品我觉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堪称为史书的。是一部中国革命的 史书,是一部新中国建设的史书,是一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书。他描绘的不仅仅是马文瑞个人,他是通过马文瑞描写了一个群体,他是一组群雕、一组群峰,然后 是一个长河、一个浩海。这部书我看得很感动的,尤其是《长河》,《浩海》,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件,写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事件是很难写的,越离我们近越难 写。但是我看了《长河》以后我觉得是令人信服的。他写庐山会议,我是觉得写得很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我觉得这部书还有着国际的视野、有着全球的思 维,他描写了一些国际的人物,这个也是很难得的,譬如说,他描写列宁,马文瑞两次到苏联,然后趁着马文瑞读列宁的著作,对列宁做了描绘,他趁金日成到西安 访问和马文瑞到朝鲜去访问,对金日成做了描写,趁马文瑞到罗马尼亚去访问,对齐奥赛斯库做了描写,最后对马文瑞在苏联访问,对赫鲁晓夫做了描写,这方面都 是刻画得惟妙惟肖,把赫鲁晓夫一半黑一半白的面目描写的淋漓尽致,像这些方面都是很可贵的。

厚 夫:首先这是一部作者燃烧自己生命激情,而全身心的仰望革命,并有人生担当 的作品。忽培元是我们延安大学文学院毕业的优秀校友,他在这块土地上起耕发苗,展翅飞翔,对中国革命的仰望也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 早期的散文和诗歌可以印证这一点,他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位有着崇高与诗意追求的人,因此他才能二十多年用稳扎稳打的传记家方法为陕北藉老革命马文瑞立传,用 鲜活的文字铸就一座历史丰碑。其次,这部文学传记传达出作者的历史功力和文学追求,做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作者笔下的人物历史具有编年体的密实 性特点,与此同时,作者的行为又具有文学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这部传记既真实也好读。第三、这部大体量的作品,立足高远,气势磅礴,传达出作者英雄主义的情 怀,这部传记与一般传记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能力强,统筹兼顾能力强。作者努力突破一般传记紧紧围绕传主单一推进的结构线索,注重群 体形象,特别是高层人物浮雕式刻画。作者的视野之高、信用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某种意义上这部《苍生三部曲》具有了传记式历史的有效功能。

  张瑞田: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写的是马文瑞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行 为,非常翔实。我们这些年来写共产党人,好的传书实在太少了,好的传记我们能够耳熟能详,能够有记忆,引起广泛反响,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奇怪。所以我就觉 得忽培元同志通过三部曲对马文瑞这么一个老共产党人形象生动的展现,通过他的创作实践,回答了如何通过我们作家鲜活的笔法让人物生动,让历史留传,是有很 多启示的。

        李一鸣:这部传记是大体量的、高质量的大作品。首先是一种历史的发现。历史是民 族的脚步,国家的记忆,人类处境的见证。那么文学,特别传记是记忆的产品,是历史的复活与再现。那么在培元的作品中是把人放到历史中去描写的,人的历史、 国的历史、党的历史是叠合的,那么历史是背景、是事件、是进程也是内容,在这里他着重的描绘了一个人、一类人、一群人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感,他的 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了人的心底世界。 第二是一种历史观的呈现,历史观就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根本看法,我感觉在他的作品中对社会历史是全面的认知,对历史现象是辩证的分析,对 历史事件是发展的认识,对历史人物是深入的洞察,正确处理了表象与本质、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具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三是一种写作态度的隐现,三部巨著 都有他的照片,看到这三张照片我想到了岁月流失、长河奔流,写作确实是定力的较量、体力的跋涉、智利的原形。150万字,三十年的写作中,没有对道路和文 学的信仰、信心和信任是不可能的,非常值得我们尊重。

陈修文:这三本书相当于历史的画卷在我们面前栩栩展开,读后感人至深。见证了 忽培元先生的政治敏锐性,见证了他的责任担当,见证了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见证了他的文学才华。历史画卷,气势辉煌。这三部书我觉得应该是传世之作,对后 人能够起到很深的教育作用。作者作为官员有坚定的信仰,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他在大庆对铁人的英雄事迹和不朽精神进行的研究深深地感染我们。他写 了六千多行的长篇诗,还率先制定实施文化兴市、书香大庆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农家书屋的文化模式,对大庆的文化建设贡献很大。

郑恩波: 这部著作是以传志史的。这本书对我来讲是工具书,里面有很多内容,将来是可以作为历史来研究的。比如说六零年的大办食堂,我看了那一段,究竟毛泽东是怎么 提出来的,后面又是怎么亲自杀风的。非常有参考价值,很多历史事件可以翻这本书看。这个工程是很难的,没有很高的政治修养、理论和政策水平,想去碰这个题 材是相当难的。忽培元很出色地完成了。他这本书处处有根据,到处有引点,大的事情上你挑不出过错来,所以传记文学能写到这个份上,我就感觉是很不容易,一 是需要有胆量,另外需要自己确实有学问,你对共产党的历史你知道,中央的每个事迹的文件你得掌握吧,我估计这几年里他掌握的资料、看到的资料恐怕是资料等 身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他是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打麻将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业余文学创作,多不容易。所以这种给我们从政的人爱好文艺树立了一个榜样。

       熊元义:忽培元确实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的散文写的尤其好。《苍生三部曲》 可以说是既长也不长,因为把传主和国家历史连在一起了,又是威武的群山,又是长河又是浩海,整个历史确实提供了很多东西,既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史料价 值,前面大家都谈过了,我觉得史料价值非常重要。我们前一代的领导无论职位的高位都对文学艺术是非常关心的,这一点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真 实的细节,这些细节也为后人来不论写中国党史、中国革命史、共和国历史都提供了很多内容,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非常的敬佩,也值得肯定忽培元这种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在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发扬。

      马晓文:忽培元同志从1992年到2004年一直是我爸的秘书。包括他到延安工作也还是兼着秘书。实际上就是柳青那种模式。不了解延安怎么写延安精神。我们家里面一直把他当成一个知心的兄弟和亲人。非常感谢今天的好多同志,特别是 评论界的好多同志的发言。我想讲几点,首先是忽培元同志以真情实意坚持不懈辛勤探索、创作劳动,这一点我们尊重。第二点,要祝贺他选的人物主题好。其实我 父亲也是一个陕北劳动群众里的一员,也是苍生老百姓,他是从陕北放养娃走出来的,他就是个苍生,就是个老百姓,除了以他为线索以外,着重表现了是从老百姓 里面产生出来的真实的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烈士们、领袖们的革命生涯。第三点体现了马老的写作标准,要实事求是的写,不要扩大我个人的作用,要多写人民和 别的同志,多写在革命中牺牲的战友烈士。这是这部书最可贵的一点。总之这一套书是弘扬延安精神的优秀长篇传记文学颂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hyzx/2015-07-04/3273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7-04 关键字:会员之家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