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论毛泽东用人之道

 【摘要】毛泽东的用人之道体现在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上。文章从倡导“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实行“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做法,贯彻立党为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重视培养教育、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用人之道。

  【关键词】毛泽东 用人之道 干部标准 干部路线

  之所以把毛泽东的用人艺术上升为用人之道,是因为他的用人艺术古今冠绝,至今没有能出其右者。并且他的用人之道体现在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上。毛泽东同志是人民的领袖,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他的旗帜下,集聚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无数的仁人志士和文才武将,风云济会。在他的领导和带领下,各路英雄纷纷请缨,率领千军万马演绎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威武雄壮的伟大史诗。他使任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使百年积弱积贫的中国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他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强国和大国之基。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贯绝古今的用人之道。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过:“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毛泽东就是一位善于用人的英明领袖。他的用人之道,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倡导“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第一次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当时他对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要以德为主。并且他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作为确保革命事业成功的极端重要任务来抓。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他说“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①

  “德才兼备”思想,是中国传统的选人用人之道。上古时期,我国就有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从孔子的“举贤不避亲仇”,到“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考”、“武试”等等都有荐贤举能的意义,整个封建社会形成了整套的德才兼备的用人理论。诸葛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②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德才兼备的内容。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③提出明君要用“德才兼备”的人,强调德是才的“统帅”,用人要以“德”为先。

  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对“德才兼备”赋予崭新的内容,并一以贯之。他所强调“德”的主要内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才”的主要标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围绕这一主旨,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他对共产党的干部在不同时期的“德才”要求,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并把“德才兼备”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要求全党贯彻执行。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讲话中全面论述了党的好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这些干部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④。由此,他大胆地把“德才兼备”的领导人充实到中央领导核心中去。如1943年3月,中共中央机构调整时,把任弼时调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形成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聂荣臻、罗荣桓、粟裕、习仲勋等成为解放军主要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后形成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就是一个很好地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马克思主义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要求各行各业的干部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他要求革命的接班人“又红又专”,也就是“德才兼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领导干部学习焦裕禄;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并大范围地启用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进入各级政府、企业、学校等各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序列和国家领导人序列,如陈永贵作为农民英雄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这些做法,一个时期使全国各条战线出现成千上万的英模人物和无数的无名英雄,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主人公精神,使“六亿神州尽舜尧”。六亿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一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快速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只有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可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大量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才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1937年毛泽东向全党指出“一个狭隘的小团体”“一个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不是共产党人的做法。1938年底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地总结批判了类似王明、张国焘打击排除异己,大搞宗派主义“任人唯亲”的做法,给党和军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通过深刻地反思,他提出共产党的干部要搞五湖四海,反对帮派和小集团主义,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党全军开始规范和完善党和军队各级干部的管理程序、管理权限、提升任免、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奖励、处分等制度建设,提高了党和军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内各个系统和军队内各个方面的领导干部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目标一致、共同奋斗,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后进步的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如李济深、张澜、黄炎培、傅作义等都得到合理的重用;我们党和军队内不同系别的领导人如董必武、张闻天、王稼祥、陈云、彭真、薄一波、彭德怀、陈毅、李先念、叶剑英、刘伯承、贺龙、徐向前等都得到合理的重用。

  毛泽东同志不仅大力倡导任人唯贤,而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尤其是对待亲属上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按说对个别亲属安排个工作也不难办。但为了避免旧中国官场上千百年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恶习重演,毛泽东严肃地对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象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象蒋介石一样早晚要垮台。”他的亲属凡是到北京要求给安排工作的,他一律谢绝。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内历次路线斗争中他自始至终反对在党内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行为。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在干部任用上要公道正派,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增强了党内团结,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实行“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在干部使用问题上,毛泽东常用历史上的刘邦、曹操的典故教育全党,要“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他多次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领导干部明白“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废人”⑤。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发现了年轻林彪的军事指挥才能及罗荣桓同志的政治思想工作帅才。尽管林彪性格上有孤僻、倔强、冷漠等弱点,还曾提出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但毛泽东还是对林彪委以重任,并又选拔罗荣桓做林彪的搭裆。由于罗有原则性又有宽容大度忍让的美德,林罗配合相得益彰,使林彪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林、罗作为共产党的高级指挥员,战功卓著。后来时代发生了变化,林彪叛变出逃是惨痛的。但林彪的战功说明林是“人尽其才”了,他是毛泽东同志用人之道的一个典型范例。

  善于识人之长,并能用其所长,是毛泽东用人的重要特征。如安子文在延安整风中同张鼎丞一起敢于同错误倾向作斗争,始终坚持“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安子文个人又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以原则性强,认真负责,克已奉公闻名于根据地。因此,在党的七大后,毛泽东提名安子文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八大后,又提名安子文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从1945年到1966年,安子文在中央组织部做领导工作长达21年之久,不负毛泽东信任,为党的组织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解放战争年代,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粟裕参与淮海战役的指挥,使粟裕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的进程。

  20世纪50至60年代,面临国际形势的巨大压力,我国国防建设亟待大力发展。聂荣臻元帅既是军事家,又有高度的党和国家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又重视军事科学技术。毛泽东启用聂帅为国防科工委主任。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聂荣臻顶住党内军队内和社会上的巨大压力和阻力,排除艰难险阻,排除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阻挠,艰苦奋斗,群策群力攻关,重点发展我国现代化尖端武器,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其他现代化武器也相继产生。这一伟大成果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根基。这是毛泽东“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光辉典范。

  贯彻立党为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

  立党为公,不拘一格选人才,是毛泽东重要的用人方法。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各个时期毛泽东都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做法。毛泽东崇尚真才实学,不计较门第出身和门户。他说过“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并用这样的道理教育组织人事部门千万不要埋没出身下层社会里的奇异人才。他对自学成才的人十分赞赏,延安时期,毛泽东看到田家英的一篇文章后,就挑选没有读过中学和大学的田任自己的秘书。战争年代,许多出身低微的奴隶娃子、放牛郎、小和尚、小木匠、小瓦匠、小长工由于作战勇敢,革命坚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都成了共和国的赫赫英雄和元勋。如粟裕、黄克诚、罗炳辉、徐海东、许世友等领导人的成长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曾几次选拔各条战线的杰出人物大量进入重要领导岗位,而这些人都出身卑微。毛泽东通过这种方法推动各个方面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他反对把党的组织性纪律性绝对化,反对个人消极服从分配的做法,非常赞赏“毛遂自荐”。1945年6月,朱瑞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曾在苏联炮兵学校学习过,有炮兵方面的知识,愿意为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贡献力量。毛泽东赞尝朱瑞不在军队指挥机关当领导,而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更大作用的想法,于是任命朱瑞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职务。1946年10月,朱瑞担任了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在他领导下,东北炮兵到1948年8月已发展到十六个团,拥有4700余门各种火炮的炮兵部队,从装备上压倒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领导的炮校也为各兄弟军区输送了大批干部,为全军的炮兵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1950年初,中央军委准备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毛遂自荐担负创办军事学院的工作。毛泽东就立即答复刘的请缨,同意刘伯承一门心思创办军事学院。刘伯承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长达7年之久,他大力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培养大批高中级军事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视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者。他追求党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相结合无间隙的高度一致性的理想要求,决定了他重视教育培养干部,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建军原则、建党理论、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他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⑤大革命时期,他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着力用革命理论引导革命青年。井冈山时期,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不断用革命理想信念、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党的宗旨教育培养革命战士,同时创办红军大学,使广大红军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钢铁革命战士。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创建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工学院、鲁迅文化艺术学校等。他亲自到这些学校去讲课、开座谈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用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教育培养全党全军各级各类人才。除此之外,他更重视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用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培养教育干部,使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熔化在干部成长的血液中。1942年全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建国后又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教育运动等等。通过这些运动,他努力在全国建立起一代崭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这种文化教育熏陶中,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战士。像焦裕禄、王进喜、吴金印等都是党员干部英雄群体中的突出代表。

  毛泽东的用人之道是多方面的,上文所述是其领导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正因为他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用人之道,才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德才标准,坚持立党为公、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切实搞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永远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保证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7页。

  ②《诸葛亮文集译注》,罗志霖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1年,第81页,第262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03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5-01-29/3001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29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