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红旗飘飘

打印

终其一生,国家是他们不变的信仰

 

终其一生,国家是他们不变的信仰

“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是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之一。结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联合组织了该项活动。

本次活动组织全省各地大学生志愿者探寻走访抗战老战士,记录、拍摄、留存老战士口述史资料,同时借助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学习和生活。

李树荣: 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整理者:淮安组 淮阴师范学院 黄吉整理)

【老兵简介】

李树荣,男,1926年12月10日出生,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人。

1945年3月15日入伍,进入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师长兼政治委员为黄克诚。

1953年11月16日退伍后返乡务农,任人民公社高级社社长。

【抗战经历】

1945年3月15日,年仅20岁的李树荣满腔热血,为了国家的存亡舍生忘死,决定参军报国。李树荣进入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师长兼政治委员为黄克诚,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李树荣曾参加过解放新安镇等战斗。

1945年9月,李树荣所在的第十旅配合苏北地方武装向伪军苏淮特区警备第一师徐继泰部发起攻击,歼灭伪军第十一旅及第十二旅各一部近千人,控制了灌河、盐河两岸,完全解放了苏北盐场。

当问及此战的伤亡情况时,李树荣说:“牺牲的同志相当多啊!好多同志都在自己的旁边倒下了。”说完这句话,老人有点哽咽。这让我们更加确定了抗日战争的艰辛,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

李树荣提到日本兵时,义愤填膺地说:“日本鬼子与伪军相互勾结,杀人放火,抢劫掳掠,无所不为。”

但是,提到新四军时,很自豪地说:“我们新四军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爱官,官爱民,亲如一家人,部队氛围很好。每次入住村民家之前,有几件事是必做的,给村民挑一担水,给村民打扫房间院落,给村民倒垃圾等等,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生活经历】

在战争中李树荣多次负伤,现在身上还满满都是战争留下的痕迹。从军期间,从未回过家,也从未写信给过家人,与家人断绝了联系。

在战争结束以后李树荣返回家乡,老人很庆幸自己可以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老人的子女对他十分孝顺,老战士听不懂时他们在旁边耐心的讲解着,老人要拿什么东西时他们在旁边替他找寻。

仍然记得李树荣老人临走时拉着我们志愿者的手笑着说:“我要说最后一句话——感谢你们大学生来看我,同时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我的日子过的很好。”

于浩波:一心一意抗战一心一意听党指挥

(整理者:淮安组 江苏师范大学 王宇璇)

(右边为于老)

【老兵简介】

于浩波,男,汉族,1933年9月2日出生,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淮阴县张集乡代河村人。

【抗战经历】

游击战、正规战都打过,当年的于老是个经历颇丰的“新兵蛋子”。

问及为什么参军,于老颤颤巍巍的语气里突增了一抹花了力气的坚定:“因为抗战啊!”提起当年家里人的支持,于老更是欣慰自豪。

“涟水南下,奔氾水……”于老口中一直念叨着自己印象颇深的几场战役。记忆力已不大行的于老就总记得自己的连长姓朱。

于老还介绍说,当时作战大多用的是长枪,战士们一排排的举着,整齐划一地严阵以待,对待敌人毫不手软。“别人(日军)火力强,我们就靠打游击赢。”谈起当年的胜利,于老苍老的脸上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丝俏皮的自豪与欣慰。歇了歇,于老摆摆手:“胜仗好打,败仗就不能硬顶咯。”当年的作战方略也正符合毛主席“敌进我退”的号召。“所以我们呢,也一有机会就训练,一有机会就训练。”于老不断的重复,似是在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啊没人想逃跑,都一心一意的打仗。”抗战时在部队里的于老是天南海北的跑,甚至从淮安到福建,所以家只有不定期的回,有空就会来看看,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回不来就不回,打仗啊!”

也许,对一名老兵最大的奖励就是,国家是一个国家了,叫中国。

【生活概况】

现年已85岁高龄的于老说几句就咳个不停,但仍不忘招呼大家都坐,“别站着。”一九五几年,于老感染上了急性肺炎,这才退伍回家。“回来种地啊。”听党指挥一辈子了的于老显示出农民子弟一贯的淳朴。

之后和如今的老伴儿结了婚,老两口儿一起走过了近70年的岁月,如今仍相守着住在老房子里,一餐一饭甚至一步一挪都需要互相扶持。老人有三个儿子,都已有各自的生活。但独居的两名老人毕竟都年岁已高,对此,村会计也表示,于老的医药费全是政府承担,另外还有一个月一千多的补助,经济上尚且可以。

穆烜:为抗日放弃上大学

(整理者:南通组 南通大学 杨寅寅)

【老兵简介】

穆烜,男,1924年出生。原名叫穆德辉,后来改名穆烜,

1943年参加地下工作,当时他正在现在的南通中学上学。

1944年组织了“三禁”活动即禁止烟、赌、舞。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通博物院书记至1986年离休。

【抗战故事】

穆烜是1924年出生的,1943年参加的地下工作,当时他在上高中,学校是现在的南通中学,当时这个南通中学是伪政府——汪伪政府办的。他们过的这个生活是受的奴化教育,但他们不愿做亡国奴啊,所以就看进步的书籍,思想就渐渐开朗。

当时南通是有地下党在工作的,这个地下党很多条线,有这条线,有那条线的,都是单线联系的。地下党没有横着的关系的,就是一个一个单线联系。

穆老这条线的领导人就是马世和,是个女的,虽然她是他的领导,但是他一直没有见过她,她很看重穆老。他们通过中间人联系,中间还有一个人的,是穆老高二时同班同学。当时他们都没有入党,就是进步青年,就是和党有联系的“赤色群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进步的赤色群众小组。他们的活动,就是学习,交换书看,还有就是读报纸,报纸没有好的报纸,就是敌伪的报纸,他们也会订,订了研究,通过这个公开的敌伪报纸的报道来分析形势。读报也是他们的一个活动,同时交换条件情况。

后来他们开展了“南通的三禁运”活动,禁止烟、赌、舞,这个活动具体是在1943年1月6日,规模几百人,不到1000人,因为那个时候学生很少。他们去那些烟店收缴东西的时候,也有反抗的,有的人也很不配合,也有个别动手的,但没有人受伤。这个事情现在也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毕业了之后就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因为校长看到他做事认真,就任命他为学校总膳食委员会的总干事。后来机缘巧合有个可以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他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想,他们就在南通干地下党工作,不要分散,因为到外地去就要重起炉灶。所以就随了他的心意留校工作,继续做地下工作。

可是天不遂人愿,那时候他已经有了肺结核病。可是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岁。不能从事地下工作之后,他只能去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于是1944年的暑假,他就到学校去上班了,就住在图书馆的楼上。但是病情不容乐观,一躺趟下来,“哗哗哗”大口地吐血。没办法,第二天就只能对校长说明情况,回去看病。然后就跟他的同学一起去了医院,到日本人的江北中央病院,去看病。那时候肺结核比现在癌症还要可怕,没有药品治疗啊。当时只有两种药,一种是钙片,还有一种是鱼肝油,鱼肝油就是吃得人很胖其他没有什么。只好回去,1944年下半年就在家里休养,1945年才重新工作,在地方工作。等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入了党。

入党了后还是做地下工作,主要是靠发传单,启发身边群众,利用各种材料宣传去收集情报。抗战胜利后我就到城里来了,那时候日本鬼子不相信就是向新四军八路军投降了,国民党不准他们向新四军八路军投降。刚巧国民党空军的军力到南通了,准备要攻南通城。这时候地下党听从苏联红军的建议配合了起来,里应外合准备武装起义了。后来国共谈判了,毛主席到了重庆了,就签订了停战协定了,就没有攻打南通城。

解放战争之后,1952年在南通市委宣传部工作,做讲师,讲马克思主义。1957年被调到南通市报,编副刊。1972年,到南通博物苑,图书馆,博物馆后来合并为南通博物院,担任博物院书记职务,一直就做到1986年离休。现在居住在南通,膝下子孙满堂,生活幸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hqpp/2017-08-15/4570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8-16 关键字:红旗飘飘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