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革命地标

打印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赣榆县班庄镇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该陵园1982年3月成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

陵园简介

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现为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班庄镇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 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
陵园现占地600亩,依山而建,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

陵园详介

陵园现占地600亩,依山而建,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
从第三坡段开始,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东碑有陈毅同志题词“浩气长存”,西首碑是陈士榘同志题词“英灵千秋”,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内安葬彭雄、田守尧等16位烈士。
第四坡段上建有波兰记者汉斯·希白的圆锥形纪念塔,高5.1米,上有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题词。
第五坡段上建有一座用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筑——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之墓,墓高5.2米,正面镶嵌着符竹庭的彩色铜像,铜像系熔炼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这座陵园当时也是由他选址建设,没想到1943年11月26日他在敌寇报复“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遗骨就葬在了这座陵园里。
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敬献的碑文,塔基座为五面,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每面镶嵌着记录牺牲烈士的英名和战绩的石碑。
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在纪念塔即将建成时,教导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没,决定续建抗日烈士纪念堂,1942年8月开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堂内展示了许多珍贵抗日战争史料;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
在山顶的第八坡段有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1941年7月7日开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塔顶造型为一手擎旗、一手持枪的八路军戎装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当时山东纵队团长武中奇书写,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1944年7月7日在马鞍山建成初具规模的抗日烈士陵园后,马鞍山更名“抗日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时,县政府邀请东南大学建筑系专家又对陵园重建进行了整体设计。

纪念塔

抗日烈士纪念塔

抗日烈士纪念塔

60多年来,抗日烈士纪念塔历经风雨沧桑,依旧巍然屹立,它已经成为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形象标志和精神丰碑,它象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强,光复河山的伟大决心,证明了中国人民永不可辱。“抗日烈士纪念塔”这7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八路军老战士、著名军旅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用苘把子蘸墨直书其上的,可谓一字值千斤。
武老先生曾将这笔迹拓下过,1983年武中奇在北京举办的书展中就有这份拓片,后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在1942年7月7日纪念塔的落成典礼上,罗荣桓肖华黎玉谷牧陈士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塔下合影留念,这张合影照片现陈列在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每年各地群众前来瞻仰先烈、凭吊忠魂时,总会在此合影,以作纪念。

集会广场

抗日山烈士陵园主题景区的每一个坡段,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非常鲜明。陵园的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园大门和纪念广场,占地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万多游人,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一些大型集会、纪念活动等,就是在这片广场上进行的。抗日山原名
马鞍山,位于赣榆县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气势恢弘,景色秀丽,蔚为壮观,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抗日山风景区占地2000多亩,有大小景点20余处,主体景观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依山而建,分为八个坡段,363级台阶,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碑廊、国防园、盆景园、集会广场、马鞍石、景观亭、神龟泉等景点组成。抗日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1年7月,第一座纪念建筑物,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42年7月落成。陵园墓区中有751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民族之光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甘洒热血、英勇捐躯,他们的事迹永远闪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他们不仅受到后辈的景仰,在当时也是激励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旗帜。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与山东纵队2旅联合展开赣榆战役,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滨海军民在胜利之时更加怀念牺牲的勇士,因而准备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最后选中赣榆县西部马鞍山巅。纪念塔自1941年7月7日开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山东军区举行落成典礼,公祭抗日烈士。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纪念塔即将建成时,教导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又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没,遂决定续建抗日烈士纪念堂。1942年8月开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同一天,滨海区召开大会,悼念于当年3月牺牲的黄海小沙东海战烈士,决定将烈士遗体移葬抗日山。同年11月26日,符竹庭牺牲,滨海区军民在马鞍山南麓为竹庭将军修建陵墓。1944年7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马鞍山,竣工建成初具规模的抗日烈士陵园。马鞍山遂更名“抗日山”。滨海区军民在这里举行5000人大会,为抗战7年来牺牲的烈士举行公祭。 登上抗日山顶峰,仰望巍峨耸立的纪念塔。塔顶造型为一手擎旗、一手持枪的八路军戎装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当时山东纵队团长武中奇书写。当年修建纪念塔时,曾遍寻当地秀才撰写塔铭,无奈秀才书法虽然技法讲究,但总感风骨不足。最后,请来部队中的青年团长武中奇题写。找不到斗笔,就用当地一种麻扎成刷子代笔。武中奇满腔豪气,如椽大笔挥洒出“抗日烈士纪念塔”塔铭。秀才们自叹弗如,赞道:“共产党、八路军中人才济济,何愁日寇不灭!”

历史地位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它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扫墓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扫墓

由滨海区军民一边打仗一边修建的,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陵园内安葬的烈士既有八路军将士,又有新四军将士;陵园内既有国内革命烈士的墓碑,又有国际友人纪念碑;纪念馆里既有中共抗日将领事迹的展示,又有国民党爱国将领英勇抗日的事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景区进行修整和扩建,仅2001年至2002年就一次性增加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景区大门、水上乐园、曲桥亭榭、集会广场、碑廊、管理大楼和两处停车场,改建了革命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纪念堂,完成了水、电、通讯、音响等配套设施,增加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使景区旅游环境和游客接待条件得到进一步改观。1982年以来,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还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的“苏鲁皖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mdb/2014-03-12/2523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hswhadmin 更新时间:2014-03-12 关键字:革命地标  连云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